陕西省三原县丁留村农田硒含量特征及成因浅析

2018-10-31 10:30晁旭王会锋张志敏孟秦宇王明霞任蕊
南方农业·下旬 2018年6期
关键词:农作物

晁旭 王会锋 张志敏 孟秦宇 王明霞 任蕊

摘 要 利用前人在关中地区开展的农业地质调查调查评价研究成果,结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质量调查数据库,开展村组级农业地质调查调查评价,对研究区地块中硒含量、作物中硒含量进行研究,探讨其成因及形成机理。本次调查发现该地区土壤、农作物硒含量均达到富硒标准,为该地区农业规划、种植产业结构调整,富硒土壤区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对提高当地的经济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硒含量;农作物;土地质量

中图分类号:S153.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8.105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地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等大中城市的弧心位置,是陕西关中“一线两带”建设的经济腹地,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地处鄂尔多斯地台南缘褶皱带上,属平原地区。从成因上来说属,渭河的三级河流阶地,由中更新统上部冲积砂、砂砾卵石、砂质黏土、粉土、次生黄土层组成。土壤类型以褐土为主。大宗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2.1 样品采集

利用前人在该地区开展的县域农业地质调查调查评价研究成果,开展了1∶5 000的村组级农业地质调查与评价,调查面积7.5 km2,共采集表层(0~20 cm)土壤样品482件,农作物20件。采样方法按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规范。

根据现有农作物种植结构,有针对性的选择大宗作物进行采集。其中小麦7件,玉米13件。

2.2 样品处理及分析测试

采回的新鲜样品在分析之前,先经过净化、烘干(或风干)等处理,再送测试单位保存。

样品分析测试由国土资源部西安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承担。该单位经过国家资质认证,具有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样品测试资质,分析方法先进,质量监控方案完善。样品分析质量及要求按《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规范执行。

2.3 数据处理

利用MAPGI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别统计样本数(N)、算术平均值(X)、标准离差(S)、变异系数(Cv)和以逐步剔除平均值加减2倍标准离差后的算术平均值(Xo)、几何平均值(Xg)、中位数(Me)以及最大值(Mmax)、最小值(Mmin)。

评价是利用Acrgis软件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软件,将分析数据赋予二调图斑中,按照《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规范,计算相关评价、分级指数,进行单元素评价和综合评价。

3 评价结果

3.1 土壤

参照陕西关中地区土壤富硒标准下限0.2 mg·kg-1,三原丁留村地块硒的含量丰富,全区富硒土壤地块高达140个,占地块总数的97.9%,其中土壤硒含量超过

0.4 mg·kg-1的地块为97个,占全区的68.06%,集中分布在评价区中部一带;土壤硒含量在0.3~0.4 mg·kg-1的地块为35个,占全区的24.48%,主要分布在评价区西南部;土壤硒含量在0.2~0.3 mg·kg-1的地块为8个,占全区的5.59%。低硒(Se≤0.2 mg·kg-1)地块为3个,仅占总数的2.10%,零星分布在该村北部[1]。

3.2 植物样

在该村共采集农作物样品20件,全部达到富硒标准。小麦7件,硒含量0.120~0.473 mg·kg-1,平均值为0.266 mg·kg-1;玉米13件,硒含量0.023~0.316 mg·kg-1,平均值为0.079 mg·kg-1。

4 成因探讨

4.1 硒来源分析

三原县的南部平原,构造基底以断裂沉降为主,其上堆积有700~800 m厚的第四系沉积物,特别是中更新世中期以后,受泾、渭水系冲积作用,形成冲积平原[2]。这里地势开阔、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地下水位高,地下水丰富。

富硒区土壤调查资料显示,三原县以西的剖面土壤中局部见有大量的“煤粒”出现,认为是早期沉积物中携带的煤层物质。泾河上游旬邑、淳化、彬县、长武及邻省甘肃省内大量出露黄陇侏罗纪煤田,有“渭北黑腰带”之称,黄陇侏罗纪煤中Se含量为0.111~1.372 mg·kg-1,平均值0.970 mg·kg-1。因此,冲积物中的硒和“煤粒”中析离出的硒是形成富硒土壤的根本原因。

西安地区1∶25万多目标调查结果显示,(枯水季)浅层水、地表水不同程度含有大量的硒元素,在灌溉时携带硒元素,逐年补给土壤,是土壤硒输入的主要途径之一[3]。

4.2 不同作物硒含量特征

作物主要为小麦、玉米富硒能力都很强,小麦样品90%以上富硒,小麦富硒能力高于玉米。实验分析数据表明大宗农作物的富硒水平比较稳定。

4.3 硒形态与pH值的关系

对硒的形态特征研究采取延伸的Tessier分法,包括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强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7种形态。褐土7种硒形态含量中,残渣态>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土壤硒的7种形态中被植物容易吸收的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和水溶态含量总和均≥50%。被植物不易吸收的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残渣态,其中残渣态总体较高,约占褐土全量的37%,土壤硒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水溶态的含量随pH值的变化有所差异。根据不同形态与pH值相关性显示,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随pH值增高硒含量有下降趋势,相关值分别为│r│=0.187,│r│=0.104,按照相关标准总体呈弱相关,表明pH值对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有较弱的制约性。水溶态总体变化不大,│r│=0.004,表明pH值对水溶态的制约性很小。

硒的形态分析统计结果表明,不同形态的土壤硒含量受pH值影响的程度不同,随着pH值从弱酸性到弱碱性逐渐增大,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的土壤硒含量有增加趋势,水溶态土壤硒含量的变化很小。

4.4 土壤中硒含量与植物中硒含量关系

土壤中的硒含量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硒含量。统计了不同硒含量的土壤中农作物样品的硒含量,发现当土壤中硒含量达到0.2mg·kg-1时,农作物中硒含量迅速富集,达到食品富硒标准。

5 结语

本次调查为农业规划、种植产业结构调整,富硒土壤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对提高当地的经济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尹宗义,任蕊,晁旭,等.三原-阎良地区富硒土壤中硒形态特征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2):290-291.

[2] 罗乾周,卢婷,王明霞,等.西安地区土壤地球化学背景及在农业方面的应用[J].陕西地质,2009,27(2):61-69.

[3] 任蕊,王会锋,卢婷,等.关中平原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5):742-748.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农作物
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影响因素分析
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方法探析
农作物栽培技术及高产途径的选择分析
农作物抗旱栽培技术要点分析
试分析土壤肥料与农产品质量的相关性
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方法探析
2017年浙江省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药剂推荐名单
“小雪”时节冬管忙
趣味象声词
各种农作物是否使用化肥精经济效益对比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