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8-10-31 10:29张灿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7期

张灿

摘 要 学术评价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环节,它与教师业绩考核、职称晋升和学术奖励密切相关。它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学术评价存在着一刀切的学术“量化”评价、一刀切的“代表作”制度、行政对学术评价的过度干预、同行评议有待完善的问题。对于我国高校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以质量结合为主的学术评价体系、采取“双轨制”的学术评价制度、学术评价去行政化、规范并完善同行评议制度来改进高校学术评价制度。

关键词 学术评价 同行评议 “代表作”

学术评价的根本目的是要繁荣学术、有效配置有限的学术资源、提高学术管理的效率。学术评价在高校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建立起一套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制度,无论对学者个人还是学术机构、科研管理机构乃至社会大众和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制度是培养优秀的学术品德、营造良好的学术发展环境的必要条件。它是消除学术腐败、营造良好学术环境的重要保证。目前看来,许多学术评价未能达到促进学术繁荣发展的评价作用,甚至出现阻碍学术发展的现象。我国高校对于采用量化的手段进行学术评价较为重视,国外较为重视的同行评议在我国学术评价中的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建立以质量和创新为基础的学术评价机制已刻不容缓。学术评价的评价对象多种多样,为使得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本文所涉及的学术评价专指学者个体的研究成果的评价。

1我国高校学术评价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1一刀切的学术“量化”评价

学术“量化”和学术“质量”并不是两个对立的方面。因此,“量化”评价并不是将“质量”评价隔离在外的原因。高水平期刊的学术专业化水平有目共睹,以期刊的等级作为职称晋升的标准也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和支持,因为能够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本身也是对学者学术能力的认可,由于这种晋升规定背后捆绑了诸多奖惩,从而催生了学者间的恶性数量比拼。一些学者将本来具有完整逻辑结构的一篇文章故意肢解成多篇文章分别发表,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现有的量化评价已经违背了学术研究的初衷,量化的学术评价制度激励学者多发论文,这一激励措施对于那些专心于学术研究,在学科上有远大志向的科研工作者而言非常不公平。量化评估对于不同学科采取相同的“量化”方式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一评估方式忽视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有的学科在短时间内可以做出成果,而有的学科短时间内很难做出成果,而不同学科的科研成果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过度量化的学术评价方式,使学术研究人员不愿意从事一些研究周期长、不易出成果的学术研究工作。重数量轻质量、重结果轻过程的过度量化的学术评价方式,只会导致学术科研成果的量的增加,并不会对学科专业的发展做出任何贡献。

1.2一刀切的“代表作”制度

学术评价中的“代表作”制度指在晋升高一级职称时,申请人只需提交能够代表个人最高学术水平的“代表作”品即可,评审委员会匿名对其进行评价,以此判断申请人是否具备与其申报职称相匹配的学术水平。仅从对“代表作”制度的定义可以看出,“代表作”制度似乎避免了“量化”制度带来的恶性文章数量的比拼,但是“代表作”制度却出现了别的问题。“代表作”制度有可能加大学科封闭的危险,使有的学者固化研究领域。“代表作”制度对于一些出成果较慢的学科可能会使一些学者望而却步。“代表作”制度还有可能使一些学者误以为时间越久论文质量越高。

1.3行政对学术研究的过度干预问题

在学术评价中,行政管理部門在学术评价中的主要作用是保障相关学术活动的正常进行,为学术研究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和监督。专家和学者才是学术评价中的主体在学术评价中起主导作用。但是,在我国行政管理部门不仅参与到学术评价活动中,而且在学术评价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术评价乱象纷呈正是由于行政权力没有边界的介入,严重的影响了学术评价,也严重的影响了学术自由。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术评价活动的干预也已经严重的影响和制约了学术评价结果的公正性,从而导致学术评价偏离了初衷。学术研究的健康稳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学术研究的进行和发展还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政府在提供支持的同时必定会提出相应的要求。但是,过度的行政干预不仅对学术研究的发展毫无益处,也会将学术人员压的透不过气。

1.4同行评议制度尚待完善

同行评议制度是指由一些从事该领域研究或接近该研究领域的专家组成评议委员会,评定一项学术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或重要性的评价机制。同行评议制度相对于量化评价而言更为科学合理,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的认可和支持,被认为是目前最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评议者具备对相关学术成果进行科学评价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背景,从而使评价更具权威性和科学性。同行评议是对某一学术成果进行公平、公正、客观评价的基础。但是,在我国同行评议机制的先进和合理性并没有充分的显现。其重要原因是,我国现行的同行评议制度使得对某一学术成果作出评价的只是该学术领域内的几个或部分同行,有的评价者甚至不是被评价者这一学术领域内的同行,这也就在客观上造成了少数评委与该学术成果参评者者掌握成果价值性信息的不完全对称。同时,在同行评议过程中评委的主观性行为可能会影响其在成果评价中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2改进高校学术评价的对策

2.1建立以质量结合为主的学术评价体系

以往以学术成果发表的数量、等级以及影响因子为核心指标的学术评价体系,确实起到了激发科研人员的学术热情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过于强调量化指标,容易引发学术研究的恶意竞争,导致科研人员重量轻质。量化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现阶段需要改进原有的量化评价指标,建立以质量结合为主的学术评价体系。我国学者陈洪捷指出,学术评价应当超越量化模式,超越量化模式并不是完全的将量化模式抛之脑后,而是合理的使用量化模式。数量和质量二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数量和质量两者之间可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量化评价模式本身并没有倾向性,只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对量化评价的错误判断和错误执行。学术评价指标体系设定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评价结果是否客观和公正。创新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应当质与量并重,以质为先。

2.2采取“双轨制”的学术评价制度

学术评价“代表作”制度和学术评价“量化”制度都是为了选出与所申报职称相匹配学术水准的申请人。因此,从遴选意义上而言,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学术“代表作” 制度和学术“量化”制度的一刀切的实施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两者又各自有各自的可取之处。怎么在发挥出两者的优点的同时避免两者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采取“双轨制”的学术评价制度。采取“双轨制”的学术评价制度,是在完善和规范学术“量化”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有规划的加入学术“代表作”评价才是符合中国当下学术实践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2.3学术评价去行政化

学术评价中的去行政化不是对之前的行政化的修修补补,而是彻底的去行政化,改革与原有学术评价行政化相配套的各种制度及内容,例如职称晋升制度,奖励制度等等。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应该明晰各自的边界,行政权力应当为学术评价回归本真提供首要前提。行政权力行使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不随意插足学术评价以及学术研究,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学术自由。学术权力也应当坚守自己的权力范围,以确保自己的权力可以有效地实施。学术自由是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前提,也是学术评价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学术归根到底是学者的事情,能够对专业领域的学术成果做出正确判断的也只能是在专业领域内精通的学术同行。只有划清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界限,才可以保证学术评价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才能够发挥学术评价的各项功能,为科学研究的发展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2.4规范并完善同行评议制度

同行评议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部分评委与参评者掌握成果价值性信息的不完全对称,因此,建立同行评议专家库势在必行。同行评议的评价结果关系到学者的专业发展前景,对学者而言事关重大。因此,同行评议专家的组成关系到学者的发展,也关系到学術评价的质量,更关系到学术评价结果的公正与否。同行评议的专家要覆盖学术研究的不同方面,最大化地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同行评议专家库的建设,在学历上不能忽视实践经验和实力雄厚的低学历专家;在年龄上不能忽视新一代的中青年专家;在专家类型上要理论型与实践型专家并重。同行评议专家选拔机制和标准应向社会公布,同时应公开同行评议专家名单,接受社会和学术共同体的监督和质询。评议专家应定期按一定比例轮换,并且要加强国际同行评议专家库建设,国内和国际的同行评议专家库保持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顾剑秀,罗英姿.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场域特征、价值标准及制度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6(23):1-7.

[2] 张希华,张东鹏.高等学校学术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0):88-91.

[3] 张健.发挥好学术评价体系的引导作用[N].人民日报,2017-7-26(007).

[4] 李涛.高校学术评价不宜简单采用““代表作””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0-26(A08).

[5] 阎光才,岳英.高校学术评价过程中的认可机制及其合理性——以经济学领域为个案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2(10):75-83.

[6] 高军.我国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9-11.

[7] 陈洪捷,沈文钦.学术评价:超越量化模式[N].光明日报,2012-12-18(015).

[8] 张耀铭.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治理[J].清华大学学报,2015(06):73-88.

[9] 李剑鸣.自律的学术共同体与合理的学术评价[J].清华大学学报,2014(04).

[10] 洪云钢.学术评价焉能一刀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2-24(A05).

[11] 姜春林.学术评价:研究成效、问题与治理体系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05):230-234.

[12] 刘尧.中国学术评价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12(04):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