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提升对策与探索

2018-10-31 10:29史霞王旭东穆春娟王同悦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6期
关键词:提升对策基础课教学质量

史霞 王旭东 穆春娟 王同悦

摘 要 针对新形势下公共基础课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探讨了保障教学质量的相应对策,提出了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课程定位,加强队伍建设,引入竞争机制,严格教学环节,明确质量标准,科学评价业绩等方法,保障和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 基础课 教学质量 提升对策

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永恒的主题。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发展,本科高校也由规模扩张转变为内涵式发展,本科高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共基础课作为本科阶段的基础课程,其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宽广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形成,有利于基本技能训练的深化,有利于学习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说,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状况对整个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1公共基础课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多数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然而,学分制作为原有教学管理模式的一种变革,必然会对原有教学观念、教学形式产生较大的冲击,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长期以来,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师都已形成了学年制的基本思维,体制的惯性和观点的惯性都决定了学年制的影响不会在短期内消失。教师仍习惯于学年制按部就班、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部分学生以为学分制就是给他们更多的自由,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抓住学习机会,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另外,在选课制试运行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选课制度及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对学生选课的引导不足,学生盲目选课,缺乏科学的选课教学评价以及信息反馈机制等问题。此外,教学资源(师资、教室和实验设备等)的紧缺更是影响学分制顺利实施的“瓶颈”,这些问题必然会对教学质量造成较大程度的影响。

另一方面,受社会大环境及功利主义倾向的影响,伴随着扩招带来的生源质量下降的冲击,在公共基础课教学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教学方式不利学生成长。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授课,给学生养成了的“等食吃”的不良习惯;这种观念和做法比较普遍,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的创新精神,毕业后短期内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不仅影响个人的前途和机会,也给学校带来不良的影响。第二,对青年教师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强的培养。新教师的学历层次虽然越来越高,但多未受过执教能力的专项训练,入职后如若在没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悉心指导,很难真正胜任教学工作。第三,课堂教学状态呈现隐形对立。教师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紧锣密鼓做个人的差事,双方均有效率的从事着平行而不相交的工作,影响教学进度和学习效果,同时对后续课程的学习带来不良影响。第四,个别教师教学投入不足,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中虽然考虑了数量系数,实现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但是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没有实现优劳优酬的分配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提升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对策与探索

2.1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公共基础课程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人格修养,扩大知识面,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将来在创业、立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的基础地位,制定和调整相关的导向政策,以及教师的补充、培养、考核、晋升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与措施。同时,公共基础课教师应更新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一是要转变教学观。逐渐淡化“师道尊严”的旧观念,走出“中心位置”,以“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新型的教与学的观念,体现“个性化教育”,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二是要转变人才质量观,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由从“重专业、轻素质”向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转变。

2.2明确课程定位,调整课程体系

基础课的教学质量与课程体系的结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学时数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应通过顶层设计,确保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在课程定位和体系设计上,尽管工科院校基础课中许多课程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和基本要求,但每个学校的同一课程可以具备自己的特色,强化这些课程的地位,有很大的空间。对于工科院校,应依据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制定本校的基础课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力求使得基础课教学质量与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相符合、基础课的定位与学校的定位相符合,并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基础课的教学大纲也必须符合该课程的最基本的要求,但同时应注重科学基础知识背景、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传授,应在满足工程应用需求与特色上下工夫,还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充实、强化相应的实践教学體系。

2.3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能力

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数量不足,教师教学任务较重;二是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表现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偏低,青年教师偏多,教学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实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加大高学历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引进力度,安排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讲授基础课。其次,要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方面,要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师的交流和教学研究,如在公共基础课教师中形成定期交流制度,经常举办公共基础课教学研讨会,开展公共基础课教学公开课、示范课等;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在职培养力度。注重更新和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利用寒暑假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外校的先验,开阔教师的学术视野,提升其学术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广大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并将其运用于课程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三是着重构建符合实际,可操作,有效果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制度,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全面负责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行为养成以及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建立务实、管用的教学研究制度,构建约束保障机制,形成教研氛围,提升教学质量。

2.4引入竞争机制,实施“挂牌选课”

实施“挂牌选课”,是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教学的一种尝试。“挂牌选课”无疑给教师带来压力。压力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所谓“挂牌选课”,就是教师挂牌学生选择,这与传统的排谁上课学生就听谁的课的排课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给教师思想上和心理上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二是教师为了上好课吸引更多的学生听课,那种“无准备之仗”或“准备不充分之仗”就不敢打了,势必在备课上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这也给教师带来了压力和紧迫感。因此,势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挂牌选课”的实施,还应在作好教师思想工作,促进观念转变的前提下进行,同时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如何让学生全面了解教师实际,为选择任课老师提供依据?对此,可以建立“先听后选”机制,或者探索通过网络平台全方位,多视角的展示教师实际。二是,着力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选课流程,探索预选、试听、改选、确选以及“学生选老师”、“老师选学生”的双选制度,为学分制下的“真选课”奠定基础。三是,依托网路平台构建教师教学信息动态反馈机制,为教师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因材施教提供支持。

2.5严格教学环节,明确质量标准

面对选课情况下的新的教学模式,抓紧抓实各个教学环节,对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影响很大。校、院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具体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方案,并作为教学活动的行为准则,规范每个教学活动参与者。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狠抓细节,细化、量化教学指标,通过制定并健全教案书写规范、备课、行课等具体要求,落实好辅导答疑、期末命题等有关规定,以及教师监考的行为规范、期末成绩的评定及上报的要求等,切实做到管理细节都有章可循,从制度上防止不规范行为的发生,保证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同时,结合基础课程的特点,要尝试建立“七个统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即:统一教学内容、统一上课时间、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辅导答疑、统一考试评阅、统一质量分析,特别是考试评阅方面,要着力探索“重能力,轻知识,重过程,轻结果”的多元考核方式,构建课程考核质量的分析反馈制度,健全完善“密封改卷、流水作业,交叉登分”的试卷评阅制度,保证客观公正,为实施教学效果奖优罚劣奠定基础。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明晰各级领导、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严格遵循教学工作考核办法、课堂教学工作规范、课堂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6科学评价业绩,促进教师投入

保障教学质量提升,科学评价十分重要。院系要深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探索符合基础课实际,包含“教师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学效果”的多元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明确的课程质量标准,科学评价教学质量。同时,合理利用公共基础课统考成绩,探索将学生学习效果(优秀率、不及格率)作为质量评价、奖酬分配的依據,实行优劳优酬,对教学质量较差的任课教师赋予较低的质量系数,实现奖优罚劣,激励教师提升教学质量。

3结语

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状况,作用于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为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重视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应牢固树立“厚基础”的培养理念,将提升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视为重点工程抓紧抓实,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课程定位,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能力,引入竞争机制,改进教学方法,严格教学环节,明确质量标准,科学评价业绩等方法,齐抓共管,多措并举,保障并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终身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作者简介:史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辉,唐淑欣.学分制条件下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3(06).

[2] 段美萍.提高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6):69-70.

[3] 姚利民,段文彧.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3(08):60-64.

[4] 宋秋前,潘爱珍.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有效性调查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05):18-21.

[5] 邹晓燕.高校公共基础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05):170-173.

[6] 周清明.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监控分析[J].高校高等教育研究,2003(05):801.

猜你喜欢
提升对策基础课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