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研究

2018-10-31 10:29杨晓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7期
关键词:关系研究思政工作高校

杨晓芳

摘 要 当前,伴随着我国各高校社团文化的繁荣与传播,构成并开辟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领域、新天地。把握好社团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间的密切联系,将它们有机结合在一起,是现阶段提升大学生思政工作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不断加强高校社团文化的建设,增强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就必须始终坚持创新性、方向性、协调性等基本准则。该作笔者主要针对高校社团文化的内涵与功能、社团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两者间的具体关系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 高校 社团文化 思政工作 关系研究

自从我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高校社团文化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发展景象、引人瞩目。和其相对应的,高校社团的感性叙述、理性分析等逐渐成为了热门话题,高校社团文化的素质教育功效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同。高校社团文化的崛起,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崭新的契机和载体。实现高校社团文化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早已演变为我国高校改善思政教育工作质量、提升思政工作实效性与针对性的必然选择。

1高校社团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功能剖析

1.1高校社团文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社团文化”,指的为高校学生社团在长时间的团体活动中创造出的精神财富、心理氛围等精神形态,也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者的总和,具体包含社团活动、形象、理念、精神、品牌与文化产品等等。学生社团是高校社团文化的基本构成单位,而社团活动又是社团文化形态的具体反映,同时也是社团文化当中最有独特性、最具影响力的部分,是社团的生命力所在。此外,价值观作为高校社团文化的中心,是各项活动当中建立的对社团成员的个人行为及对外形象等内容的看法之和。社团精神是社团在对外活动当中培养的信念与追求,是基于本身属性、任务、时代需求及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逐渐形成的。还有一点,社团文化产品为社团文化的物化形式及物质载体。

1.2高校社团文化的功能概述

首先,社会功能。高校社团文化作为高校生踏足社会的纽带与桥梁,把社会需求同社会规范作用到孩子们身上,从而在高校与社会两者间搭建起一个具有结合点的平台。学生们借助社团文化这一载体,学习和社会匹配的各类理论、技术与生活方式等,令自身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同时和社会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和协调,最终推动自己的社会化。高校社团文化在影响大学生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社会,不仅仅给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也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推动了社会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其次,教育功能。教育功能也就是社团文化的自我教育功能。高校社团文化是学生达到自我需求的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其可以塑造人、教育人、培养人,拥有鲜明的教育特性。然而,社團文化的教育功能主要是依靠社团活动及其营造出的环境氛围、成员间的互相影响实现的,并非借助于规条、纪律等硬性的外部因素。考虑到社团活动选择的自主性,在感受不到外部强制要求的状况下,会产生更理想的教育效果,特别是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文明修养等的养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功能为高校社会文化的根本功能。

再次,中介功能。学生社团作为社团文化基本构成单位,处于学生和学校二者间的中间层,所以具备媒介、调节、服务和监管等多项功效,同时也是校方管理学生的衔接点,能够起到双向服务的效用。借助那些长期性的社团活动,社团成员间、不同社团间、社团与校方间可以实现及时有效的交流和沟通。高校学生社团目前演变成了院校掌握学生思想动态需求的窗口,这有助于学校准确了解大学生的思想脉搏,不断地做出调整,增强工作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除了上述几项基本功能外,高校社团文化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稳定功能。现如今的高校生,在面临越发严峻的社会竞争时,需要主动寻求改变、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由于个体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多变的特性,只是依赖学校是无法有效迎合大学生的成才需求的。高校社团文化借助自身的优势,再加上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来达到学生们多种多样的需求,推动校风和学风的建设进程,促进校方的稳定,并且增进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了学校整体的凝聚力。

2高校社团文化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有效载体

2.1以社团文化为载体,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革新与发展

根据以往的实践表明,要想搞好社团文化,不仅不应当排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而需要结合思政工作,为思政工作的创新和改革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更好的条件。高校社团文化的建设令思政工作的内涵更符合高校学生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社团工作提倡的各类社团精神,比如说竞争、科学、民主、服务、创新、奉献等等,除了能够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与外延,也可以为思政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社团文化在培养社团成员团队精神、倡导团队精神、管理团员行为、举办各类活动等方面,给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更宽阔的平台。以社团文化为基本载体,促进了高校思政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社团文化的构建对思政工作革新进步的意义主要在于其内涵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成了可以增加竞争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并且提升学校对外形象的新模式。由此可见,我国各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全面借助高校社团文化展开,如此才能获得更快更好的改进与创新。

2.2以社团文化为载体,有助于提升思政工作的吸引力,加快教育目标的实现

众所周知,文化具备影响深远持久、渗透性强、具体直观等属性。把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社团文化相互结合起来,能够赋予思政教育工作更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也能够被绝大部分学生认可和接受。党中央在“有关进一步加强与改进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尽可能地拓宽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渠道、努力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更具时代特色、院校特点的文化,养成优良的作风等。高校社团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关键部分,尤其是蕴藏着大量思政工作内容的社团活动,拥有显著的思政教育功能。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辅助渠道,融入了价值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团队主体教育,并且全面展现出了社团文化的育人功能。

早在上世纪初期,部分高等院校中的学生社团组织在宣扬马列主义、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当中便扮演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我国近代教育学家蔡元培先生担任北大校长一职的时候,曾极力提倡“鼓励研究、支持社团”的做法,这使得学生社团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些社团甚至还获得了校长先生的亲自指导。这部分社团组织对于当时北大学生养成崭新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发展团队精神和深化为社会服务的理念、提升自我素养等诸多方面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我国的高校教育机制逐渐开始变革后,加上后勤社会化的趋势以及高校选课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的普遍实施,使得之前以班级小组为基本单元和载体的思政教育工作方式面临着调整与变革。在改善高校思政工作质量的过程中,社团文化被作为参照并成为思政工作的关键支柱及有效形式。

最近以来,国内高校社团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并逐渐演变为大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增强自身思政水平的关键路径之一。在此部分社团中,集合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榜样,为整体学习氛围的改良、科学价值观的形成、敏锐洞察力的培养等提供了有力的帮助。纵观近几年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情况,不管是青年志愿者协会、互联网文明协会,或者是马列研究会、毛邓思想理论研讨会、三个代表研究会、科学发展观研究会等,均为高校学生关心国家和政事的直观表现。一方面,满足了共产党对高校学生的期望;另一方面,揭示出大学生渴望学习各种理论并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意愿。如此一来,便很好地协助了各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了思政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特点,同时增强了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以及观察力。

3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社团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上文中已经提到,高校社团文化在自身的素质教育当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院校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提供载体、提升层次、凝聚人心、示范集体的积极作用。然而,高等院校社团文化的建设环节中具有三方面容易忽略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功能及作用的发挥:第一点,价值取向发生偏差。在社团活动当中存在忽略或淡化精神支柱的倾向,具体体现在只注重政治活动的多样性,而忽略政治活动的目的性,从而令政治活动的目的性被娱乐性、功利性和理论性等特点所淡化;注重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而不重視育人、改造人,这会令学生的个性发展缺少必要的理论规范而凸显随意性特征,部分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甚至动机目标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这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严重不符;第二点,管理工作不到位,活动水平较差。学生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存在有序性、规范性、创新性不足的问题,进而出现质量参差不齐、重复建设等状况。有些社团甚至和院校正式群体间存在内部矛盾,导致更为严重的内耗。第三点,文化品位较低。现阶段社团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商业性、娱乐性以及消遣性等,而这些均不应当变成主流的社团文化,大学生所创造的社团文化应当有别于另外一些文化,更应具备自身的个性特点及育人功效。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高校社团文化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有效载体,以社团文化为载体有助于思政工作吸引力的增强、任务目标的达成;反过来,思政工作又是实现社团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社团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间的有效融合,是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必然选择。此外,要想搞好大学生的思政工作,并且加强高校社团文化的建设,还必须始终不移地坚持创新性、方向性、协调性等各项原则。

猜你喜欢
关系研究思政工作高校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