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质监系统检验机构面临的形势及对策

2018-10-31 10:29赵立新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7期

赵立新

摘 要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如何把握发展契机,推动质监系统检验机构改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当前云南省检验市场面临的形势、云南省质监系统检验机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当前质监系统检验机构改革提供积极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质监系统 检验机构 现状与分析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改革方略。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优化整合力度,精简压缩事业单位规模,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和创造力,提高公益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政府主导、创新驱动,大力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事业单位检验检测认证资源整合,实现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走向市场做强做大,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良性发展,不断提升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的权威性、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国内影响力,为经济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为此,检验机构的改革已经不是简单的“狼来了”,而是箭在弦上,迫在眉睫。如何直面改革的汹涌浪潮,把握发展契机,迎来检验机构发展的新局面,已成为摆在我们眼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当前云南省检验市场面临的形势、云南省质检系统检验机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当前质监系统检验机构改革提供积极的参考意见。

1当前检验市场面临的形势

1.1检测市场空间广阔

当前检测市场业务来源主要有两大部分:一是由各级财政提供经费的政府部门执法检测业务外包。主要包括食药监、环保、工商行政管理、农业、畜牧和公安等执法部门,其中以各级食药监部门的抽检业务量最大。二是生产加工企业的自愿委托检测。随着社会对产品质量越来越重视,生产企业自主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业务也越来越多。包括:部分行政许可前置检测业务和行政机关日常监管需要的检测业务;采购方对供应商要求的检测业务;生产企业自检自控业务。在这两类业务中,生产企业委托检测业务量远远多于政府部门的检测外包,但生产企业单个检测业务量不大,点多面广,检测成本也较高。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2015年全国第三方检测市场业务额约1350亿元,并且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市场空间十分广阔。

1.2行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业务不断扩大,进出口检验鉴定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国外质检机构、咨询公司等以合资或独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加剧了中国本土质检机构的竞争,再加上检验市场已经逐步向民营企业独立第三方机构放开,将国内原有的市场份额重新分配。面对国际知名同业机构的激烈竞争、民营检验机构的灵活运作、以及社会对质检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质检机构在组织运作、技术水平、服务能力上还是略显不足。

1.3检验服务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首先是质监检验机构发展应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现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开始用技术性贸易措施来应对来自中国的出口贸易挑战。调查表明,由于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每年给我国出口企业造成的损失约200亿美元。这对国内质监检验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跟踪我国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已发布和实施的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性贸易措施,还要及时适当地提高相应的检测能力,为企业验证产品性能、规避风险提供技术保障。由于历史原因,相比于国外知名質监检验机构和民营质检机构,我国质监检验机构普遍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对产业经济和市场需求不敏感。其次是随着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加快推进,以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市场对质量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传统意义上的质监检验机构仅仅涉及进出口商品检验,而目前,业务范围涉及样品检测、工厂审查、政府合约、认证咨询、期货检验、盘库等业务,服务领域涉及制造业(包括纺织、服装、日用品等)、农业、采矿业、建筑业等各行各业。再次是在高速化、多元化需求下,我国质监检验服务除了质检效率还需要提高外,全能型检测行家偏少和精良检测设备缺乏,以及检验流程管理落后已成为目前阻碍国内质监检验机构高速前进的主要因素。

1.4检测服务采购方式多种多样

当前,生产企业委托检测业务,除极少数由第三方需求方指定外,大都已采取询价方式,通过衡量检测能力、收费标准、服务便捷程度等因素来确定质监检验机构。连以往财政预算保障的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测业务也采取了政府向市场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指定监督外包采购方式有3种,即公开招标、选定协议供应商(入围检测机构)和直接询价选定检测机构。

2当前云南省质监检验机构现状分析

2.1现状

质监检验机构是技术监督行政技术支持和技术保障部门,是云南省检测实验室中检测能力最强的机构之一。除了省局直属的8个检验机构,15个州市均有1个集质量、计量、特种设备检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检验机构,其中:挂国家级牌子的检测中心就有7家,省级检测中心有18家。

2.2特点

2.2.1分布广,人才集中

云南省质监检验机构不仅在云南省重要的地域、经济发展地区,如:昆明、玉溪、曲靖等经济发达地方有先进的实验室,偏远的、经济较落后的地方,如:临沧、迪庆、怒江等地方也有在当地处于领先地位的综合性检验机构。质监检验机构中集中了质监系统一大批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具丰富技术经验的技术人才。

2.2.2硬件设备配置高

云南省质监检验机构拥有良好的实验室条件,先进的仪器设备,质监检验机构通过CNAS认可的检测范围涵盖了食品农产品、机电轻纺等工业产品、石油化矿产品等全部有检测需求的领域。其拥有的检测设备、单价50万元以上专用设备的数量和价值、检测技术人员的数量和专业水平,都是其他行业部门的,或是相关民营的任何一家检测机构所不可比拟的。

2.2.3公信力高

公信力、成本、服务是检验检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质监部门作为我国主管质量和检验检测的政府部门,其自身的检验机构在多年承担法定检验任务和接受企业委托的检验业务中,积累了丰富的检验经验,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锻炼和提升了检测能力水平。其自身实验室运行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比较完善,检测工作质量可以得到有效保障,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高。特别是一些作为行政执法依据的检测需求,更倾向于选择质监的检测机构。

2.2.4信息完善,网络优势明显

质监检验机构能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检验技术,拥有完善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信息数据库。同时,质监检验部门和当地食药监、农业、工商等职能部门在联合执法方面有很多协作和配合,质监检验机构可以利用执法平台积极为其他协作部门提供检测技术支撑。

2.3存在问题

2.3.1定位不明晰、职责不明确

在国务院出台的现行事业单位分类体制改革前,由于使用经费不足,为推进质监检验机构事业的发展,政策只好允许其采取自主“创收”的形式来弥补。这种双轨制的运作模式虽然短期内减轻了公共财政的负担和压力,并有效推进了技术机构的快速发展,但也使一个个“事业单位”看上去像一个个“企业”一样,要求有创收,有收入,什么检验检定项目有经济效益,就大上、快上此类项目,讲求投入和运行成本,追求利润,使其相应服务于社会公众职能发挥不到位。

2.3.2缺乏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

质监检验机构自成立以来,在检验检测工作中,不是靠技术和服务主动去参与市场竞争,而是部分程度上依靠了行政干预等手段来开展检验检测工作。长期以来,技术机构处于一定的强势,因此形成了等客户上门、依赖相关手段等习惯,对改革和市场经济认识不足,沟通能力差,缺乏市场意识,更缺乏服务意识,以及长期形成的长官作风,为本身的生存发展设置障碍。在第三方检验市场放开的大背景下,如果质监检验机构还是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划地为牢,不思进取,就将会彻底的失去市场。

2.3.3政事不分,体制不活

多年来,质监检验机构是行政单位管理模式的下属事业单位,职能混淆、人员混用,责任不清,灵活不足,且人事和财务高度受制于行政单位,利益关系复杂,没有完全真正的具备独立法人地位,造成事业单位服务社会公益性功能严重不足。在体制上,特别是在财政经费供给上,首先,技术机构的大部分经费都要靠上缴本年预算收入后,省财政按照季度或者按照年度统一返还,经费上缴和经费返还期间有个时间差,有时候很长,造成技术机构内部运转困难。次在经费返还比例上,上缴到省财政的费用还要经逐级统筹下来,最终,返还到技术机构的费用仅够维持运转。再次,各地政府和主管部门对检验机构的重视程度以及各自收入的差距,导致了各个中心在软硬件设施等方面极度不平衡。第四,检测收费价格不具有灵活性。质监检验机构收费标准的定价机制、调价程序、成本测算水平不如社会第三方检测机构灵活。审计、物价等职能部门对质检系统第三方检测收费进行检查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拓展第三方检测市场。

2.3.4内部管理激励机制与市场经营性质衔接不畅

目前质监检验机构在经费管理方式、营销手段、职工考核激励政策等诸多方面与现代市场主体管理模式不适应。按照中编办2016年批复的事业单位改革方案,质监检验机构定位于公益二类,这也增加了检测机构迈向市场紧迫性。在参与第三方检测市场竞争过程中,除检测机构员工需要转变观念,更重要的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在定价机制、激励考核政策、用人机制等方面给予检测机构更多自主权,突出检测机构法人主体地位;在检测机构区域布局、检测市场细分、招投标、客户维护等方面进行整合优化,实现不同地域、不同检测领域的检测机构之间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共同开拓第三方检测市场业务,更多地分享第三方检测市场份额。

2.3.5缺乏科研项目的研发,人才流失日趋严重

质监检验机构要发展,要提供高质量的检测服务,关键是人才。换言之,技术机构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靠其多年历史积累和多年文化积淀所形成的技术能力或经验来集成的。从这一点上讲,保持职工队伍和岗位的相对稳定,并不断积累其经验,这对于技术机构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要建成一个“一流技术机构”,并不是“硬件一流”就行了的,是要靠技术机构多年历史积累所成,是靠其多年文化积淀所就,也是靠几代检测专家心血所铸,更是靠广大员工科学公正、优质高效的工作精神所塑。但现实是因目前的管理体制、工资待遇等各种因素干扰和困惑,质监检验机构越来越留不住人才。虽然每年都在招录补充,但一定时间内形成的技术断档,是难以弥补的,技术人才队伍的不稳定因素同样是极大的阻碍技术机构能力提升的致命伤。

2.3.6缺乏整体意识,内部资源共享差,品牌影响力弱

目前,各个州市技术机构之间受行政区域的影响,其业务主要集中在本区域内,难以跨区域开展业务,缺乏彼此间的交流合作,有的实验室资源过剩而闲置,有的又严重缺失,既造成了各个检验机构的激烈低价竞争,又使得设备仪器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就是技术机构的内设业务各所之间,也是各成一体、单打独斗,总之,整体竞争力不强,没有形成“共下一盘棋,同赢一个局”的整体意识。

2.4机遇与挑战

2.4.1机遇方面

一是国家对检验检测事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严,我省检验检测机构经过近30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行业和地域的覆盖状况总体较好,基本适应我省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在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阶段转变。但产业体量总体规模不大,能力水平总体不高,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二是近年来国家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诸多扶持政策,对检验检测业发展有利,云南省检验检测行业也因而受益,机构數量增长迅速,就业人口不断增加,行业产值不断增大。三是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从量到了质的阶段,国家和社会公众对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升非常需要检验检测服务的有效支撑;四是消费者对质量安全意识逐步提高,要求有知情权的呼声越来越高;五是企业为求生存,谋发展,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技术机构提供良好的服务。

2.4.2挑战方面

一是检测方法更新较快: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产品、技术和方法日新月异,新的检测需求不断出现,设备、方法更新越来越快;二是检验检测市场的全面开放:第三方检验检测市场的全面开放,民营、外资企业等机构均全面渗透检测市场,其灵活的机制、先进的管理、良好的技术,已在检验市场取得重要的位置。

3对策和建议

按照《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的要求,检验机构的改革就是切实转变职能,逐步与行政机关剥离,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转企业改制,探索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检验检测集团,逐步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区域结构合理化、检验服务市场化。

3.1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分类改革,必然将原先各州市检验中心几所合一的格局彻底打破,作为将质检、计量、特检或其他门类的行业检验合为一个中心来管理,在全国范围内也独此云南省一家,虽然种管理模式也有种种有利之处,但毕竟时过境迁,难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严格讲,虽然几所同为技术机构,但毕竟研究检验的行业门类截然不同,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检验检测中心来管理,难以做到平衡发展,共同发力。而现检验市场全面放开,第三方民营检验机构都是相应独立的专门检验机构,灵活机动,专业性强。所以,需按照《意见》的要求,将综合性检验中心下面的业务所根据不同的行业检验进行分类改革,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

3.2转企改制、推向市场化

尽快将分类的检验机构推向市场化。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检验机构将以向市場提供公正有偿服务为主要职能,不再属于提供 “社会共同需要”的事务,因此机构不应按国家事业模式来管理,要与行政管理部门脱钩,管理体制由事业单位性质向企业单位性质转变,运行机制由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向有限责任公司模式转变,单位性质也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制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转变。

3.3整合资源、分类成立检验分院

按照《意见》提出的整合内部资源,跨地域成立检验集团的要求,将15个地州市的中心分门别类的成立计量、特检、食品、建材化工、珠宝等分院,隶属于省上对应的检验院。既有效整合资源、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构建统一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又能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检验机构核心竞争能力,参与到与国内和国外检验机构的竞争,打造出检验机构的响亮品牌。

3.4职工持股,以公司的形式来运作

成立后的检验分院以其现有资产并吸收单位职工股份作为出资,单独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有限责任公司,取得完全的独立法人资格。所有人员实行合同聘用制,员工可以持有股份,形成所有者、经营者、从业人员的利益共同体,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真正体现按劳分配、效率优先的分配原则,充分调动各类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质检系统检测机构开拓第三方检测市场分析[EB/0L].中国质量新闻网,2017-06-08.

[2] 肖智,韦诗韵,石书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甚于与传统因素的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