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代忠义观解读

2018-10-31 10:29刘清哲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7期
关键词:忠义武士日本

刘清哲

摘 要 日本的忠义观是中国儒学的忠义思想传入日本后逐渐与日本的社会文化相融合形成的日本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观念。日本的忠义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不同的社会阶层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内涵。在现代日本社会道德伦理观中,忠义观依然居于重要位置。在现代小说、戏剧,音乐等方面也常有所表现,成为唤起日本人共鸣的主题。本文主要就忠义观在日本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和价值做一简单解读。

关键词 日本 忠义观

1日本忠义观的起源与变迁

1.1起源

忠义观是起源于中国儒学的传统伦理观念,中日两国辞书各自解释如下。中国的《辞海》对忠义的解释为:忠:(1)忠诚、尽心竭力;(2)特指忠君。义:(1)正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2)情谊、恩谊。日本的《广辞苑》将忠义解释为:忠:诚心无私、忠君。义:(1)事物之道、人的行为之道;(2)人际交往中的情谊、体面。

从上述解释中可以发现:关于“忠”字,两国的辞书基本上都把它定位于 “事君” 与 “忠、君”之上,中日两国在“事君以忠”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认识。关于“义”字,中国的辞书着重于为人之道以及思想情操的解释,“江湖义气” 就是最好的表达;“忠义”传到日本之后,日本人加入了自己的思考,不仅含有儒学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阶层呈现出了不同的内容。

1.2忠义观在日本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内涵

江户初期,由于武士势力 的抬头,担当其社会性质的忠义观开始形成,表现为武士对主君的忠义奉公,主君对武士的厚爱。

江户时代是一个等级深严的町人社会,武士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渗透到町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及商业活动规范之中。在此,忠义观主要体现在“义”上,其意义在于面子、情面、情义。其中包含无奈而为之的人情世故。

明治维新以后,武士阶层消亡,忠义演变为对国家的忠诚,从而确立了日本全体国民对天皇的忠义和对各类人履行的义务。

二战中,日本鼓吹忠君思想,麻痹民众,挑起战争。这种“忠君爱国”是被“天皇绝对主义”扭曲了的畸形的爱国之情。战败后,开始了天皇制的改革,这种畸形的忠义观得到了根本的瓦解。

2日本现代社会忠义观的体现

2.1日本集团主义

现代企业组织结构中,可能是传统武士精神复苏的原因,形成了古代主从关系般的新型劳资关系。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中根千枝提到:分析现代日本社会需要结合归属感强烈的日本人通过自己所在集团内部的序列關系建立起来的纵向社会结构来进行。处于这种结构中的任何阶层和个人都要对上级绝对忠诚。所以集团成员包括集团领导者都要对集团绝对忠诚。古代社会主从之间应该遵守的“忠义”,在现代社会仍然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的规范存在于公司、学校、社会团体的人际关系中。这种人际关系是形成团体成员向心力的关键。

2.2终身雇用制

日本公司职员入职后会一直受雇于一家公司直至退休年龄。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的特色,是日本职员雇用的惯例。在终身雇用制度下,由于技术革新产生的过剩人员可以通过配置转换被其他部门吸收,从而减少了员工失业的胁迫感,比较容易导入新型技术。对劳动者而言,有了生活山河心理上的安全感,会忠心为公司效劳。为此,通过公司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员工对公司抱有一种连带感和归属感,对企业有种“家”的感觉。劳资关系也就成了“亲子”关系,有意识地强调这种恩惠、主从关系。日本人不喜欢频繁更换工作的人,欣赏终生雇用于一家企业的人。原因在于前者缺乏职业伦理,后者吃苦耐劳,坚守员工信念。可见,后者的精髓与古代社会的武士忠义思想有某些相通之处。

3日本现代社会忠义观的价值与功能

日本社会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法规、个人主义根深蒂固呈现出很多的不同,日本不仅实施法律、法规,也强调作为社会生活规范的“忠义”。“忠义”不同于靠外力实施的法律、法规,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内心,来约束自由行为。古代的“忠义”作为日本人制约社会关系的生活规范或者道德观念而存在,在现代日本社会中仍然具有生命力。例如:公司里的上下级关系类似于亲子关系。即使没有被上级要求,下级也会对工作以及工作以外的事情考虑得比较全面。曾经有日本人这样评价职场上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区别:中国人只考虑自己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而日本人考虑的是与自己相关的更加全面的事情。在日本人看来,理想的上级是下属的依靠支柱。下级得到上级的照顾与恩惠,感受到“义”的存在,也会努力工作,予以回报。无偿加班就是一种表现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在“公”的关系里产生“私”的“义”,经常会将上下级以“家”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但是这种“义”与“公”的关系是一种纯粹的个人感情。另外,在季节交替时的礼品问候以及婚丧嫁娶的互相帮助,也是发挥“私”的“义”,是个人感情驱使的行为。这种“义”是形成与人际关系中的情感道德,是日本人的内在规范。

4小结

“忠义”传到日本之后,脱离了原本儒教学说里的内容与形式,形成了日本式的伦理思想。贯穿于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容也相当复杂,包含了君主与武士之间、町人之间、天皇与臣民之间、公司上下级之间等的伦理思想。但是,日本人用“忠义”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却不关心自己行为本身是否合理。由于对君主的“忠”而杀害自己的家人;由于对天皇的“忠”而侵略邻国,等等这些行为本身并非是人类应该履行的行为。由此看来,日本的忠义思想也是具有局限性和毛盲目性的。

参考文献

[1] 日本大辞典刊行会.日本国语大辞典:第3卷[M].东京:小学馆,1989.

[2] 日本大辞典刊行会.日本国语大辞典:第6卷[M].东京:小学馆, 1989.

[3] (日)南博.日本人的心理[M].东京:岩波新书,1982.

[4] 韩东育.“道统 ”的自立愿望与朱子学在日本的际遇[J].中国社会科学,2006(03).

[5] 浙江大学文化研究所.日本历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日)滨井修.伦理用语集[M].东京:山川出版社,1988.

[7] (日)源了园.义理[M].东京:三省堂, 1995.

[8] (日)小森阳一.天皇制与现代日本社会[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9] 卞崇道,王青.明治哲学与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0] (日)中根千枝.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M].东京:讲谈社,1984.

猜你喜欢
忠义武士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黄金时代》日本版
这条忠义街
武士与龙
“武士”挡道
剑龙是武士吗?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暗黑武士 六步接触雷克萨斯NX
忠义救国军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