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地域性特征对于重庆当代绘画语言的影响

2018-10-31 10:29陈红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6期
关键词:重庆艺术家绘画

陈红波

摘 要 重庆的地域性特征包括重庆地质面貌的特点以及生活其中的人员结构的特点。这些因素对于绘画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有利有弊。最直观的就是丰富的地质面貌加上城市与乡村的相互穿插必然形成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并且在视觉上呈现出更为丰富的视觉因素和空间维度,为艺术家带来丰富的视觉经验。但与之同时这种丰富性也会形成一种相对松散的状态,使之很难以一种整体风貌呈现,从而缺少一种直接而强烈的视觉感受。

关键词 地域性特征 人口结构 地貌特征 当代绘画语言

重庆是当代绘画艺术的重镇,在当代绘画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地区绘画语言风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该地区本身的地域性特征便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1重庆人口结构特点对于绘画语言的影响

1.1人员结构多元、风俗文化多样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5年,重庆市城镇人口1838.41万人,全市城镇化率60.94%。乡村人口1178.1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9.06%,与上年相比,乡村人口减少30.25万人。重庆有着高度城镇化的都市功能核心区,也有着农村人口占比60%以上的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形成了大规模的城市和大面积的乡村并存于这片土地的状况,并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种都市与乡村的相互影响以及碰撞将进一步的加剧。

同时,重庆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根据《重庆市民族志》、《重庆民族史》、《重庆年鉴2013》等资料记载,重庆是中国唯一辖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有4个自治县,1个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的区,以及14个民族乡。包含了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等4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75万人,域内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一定的自己的传统习俗。

因此,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和多民族风俗文化并存的状况,注定了重庆是一个人员结构多元化和风俗文化多样性城市。

1.2城镇化进程的加剧

而且从1996年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从29.5%增长到60.94%,十年间增长了一倍还多。这近十年重庆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剧,使得城乡结构差异在不断缩小的同时,城乡各自原有的人员结构、生活方式、认知体系等方面进行着不同程度的碰撞。大城市和大乡村多样的生活方式、风俗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碰撞出的新的事物都更为丰富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1.3生活其间的艺术家感知的碰撞与融合

大城市和大乡村多样的生活方式、风俗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碰撞出的新的事物为生活其间的艺术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生活体验以及在当下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多种因素碰撞之后形成的新的事物和认知的新角度。

更为重要的是重庆的艺术家也大都来源这样的大城市和大乡村,他们各自有着他生活环境所固有的生活方式和这种生活方式留给他们的深刻感受。同时,重庆绘画方面的艺术家基本都是来自各个美术专业院校,同一时期的绝大多数来自大城市和大乡村的带着各自的经历和感受的未来艺术家们会聚集到各个院校,这些各自的经历和感受在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中频繁碰撞并融合,从而合并生出一些新的体验与感知,也丰富了他们认知世界的角度。这为这些艺术家群体呈现出不同风貌的作品及绘画语言形式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

2重庆的地貌特征对于绘画语言的影响

2.1地质类型多样

重庆地处中国西南部,长江中上游地區,重庆市地貌特征是山多河多,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构成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表形态。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

重庆境内河流众多,均属长江水系。长江自江津市的石羊乡流入后,呈“S”形蜿蜒至巫山县的碚石进入湖北省,境内河长600余公里。长江北有嘉陵江、大宁河等支流;南有乌江、綦江等支流注入,构成纵、横谷交织的河网体系。

如此丰富的地质面貌本身就为生活其间的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视觉经验。这些山地丘陵、江河湖泊、峡谷岩洞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画卷。因此,生活其间的艺术家必然在这山水之间得到与别的地区不一样的感知,其绘画艺术作品和绘画语言也必然受到这山山水水的影响。

2.2多维度的视觉体验

重庆这座山水之城,各个城区依山伴水而建使得重庆的这些城区有着别的城市不可比拟的空间维度感。

即使我们将视线只聚集到重庆的主城区域,其城市所呈现的丰富层次使得重庆的城市有着自己的特色。以前重庆的山水交汇的地貌一度是制约重庆城市建设的瓶颈,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往城市建设的难题逐步解决,这依山傍水的地貌却造就出重庆这个在网络上被称之为“魔幻之都”的城市。都市建筑依山势密集地置于这山水间的落差之中,而公路、高架、桥梁、轻轨如纽带穿插其间,将整个城市编织成了一个立体网,多维的空间。

这样的城市给予其中艺术家最直接的就是视觉经验的丰富,这种丰富不只是类型和数量上的丰富,而是层次与维度上的丰富。对于从长期生活其间的艺术家们这(下转第225页)(上接第210页)座城市还带给了他们用多角度来观察事物,审视世界的习惯。也是这样的习惯有可能使他们在绘画作品创作中呈现出不同于别的地区的敏锐和多元。同样在这高低错落的城市中,视野是并不够宽广的,这使得这里的艺术家们似乎少了些磅礴的豪气,但在也带给这里的艺术家对于细节的关注和对于个体或自身的关注。在重庆近十来年的作品中,更多的作品所呈现的是个人细腻的情感或感受,画面中往往是不多的形象,背景对于氛围情绪给予烘托。如陈可的作品《夜明珠》和韦嘉的作品《如果能飞,能去往哪里?》都是对现代人们内心的孤独和迷茫的呈现。

除此之外,这个“魔幻”的城市也带给艺术家们思维的多维度。在重庆超现实、荒诞的作品也有较大的数量。虽然这样的绘画语言多少是受到西方超现实主义绘画和荒诞绘画的影响,但重庆这座城市直接给予的视觉经验也推动和助长了这类作品的出现。比如在钟飚的作品中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事物或人物并存于画面之中,彼此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相互碰撞、并存、融合。

3重庆的地域性特征对于绘画语言发展的制约

重庆这座山水之城高低错落,有着丰富的地质地貌结构,而随着这地质地貌建成的城市又呈现出多角度、多维度的视觉体验,而生活期间的人们山水相隔有形成了多样的人员结构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这一切给予了这里的艺术家们丰富的视觉经验,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生活其间的艺术家们以多角度、多维度的视角来观察和审视世界,从而为他们的绘画艺术创作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风貌提供了可能。

但同样是这样的人口结构和地貌特征也给重庆的绘画艺术发展带来显而易见的制约因素。多山多江河的地形,必然在以往长时间中造成重庆各个区域间以及与外界间交通的不便、信息的闭塞、资源的局限。虽然近些年重庆的交通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大都市和大乡村的基本格局仍没有根本的改变,艺术的氛围在这样的情况下变得分散甚至消解。

也正是这样的原因,重庆艺术生态是相对孤立的,都只是围绕在艺术院校及周边的区域。也就形成了围绕艺术院校而形成的艺术的孤岛的状态。这些艺术院校培养出大量的绘画艺术人才也创作出大量的绘画作品,然而这些在重庆很难得以消化,所以重庆的绘画艺术家们将目光拓展到了全国甚至是全球,从而促使重庆更多的成为绘画艺术作品的生产地和艺术家的输出地。

参考文献

[1] 王春元.中国西南的力量川美现象三十年[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

[2] 何桂彦.传承与超越一“四川画派”三十年[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3] 吕澎.中国当代艺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4]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 王林.西南艺术的危机——“从西南出发”当代艺术展的批评意图[J].艺术当代,2007(02).

[6] 谭天.软现实主义[M].广州:小谷围出版,2007.

[7] 朱志荣.中国美学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猜你喜欢
重庆艺术家绘画
重庆客APP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在这里看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