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综述

2018-10-31 07:10黄晶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25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新课改

黄晶

摘 要 综合素质评价伴随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评价改革的创新和亮点。本文对我国新课程改革近十年来有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分析其概念界定、研究现状和研究的局限性。

关键词 新课改 学生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同时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评价改革的核心问题引起一线教师、教研人员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并成为学生评价研究的焦点。本文以近十年30多篇评价类文章为对象,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界定、主体、过程与方法、价值取向四方面出发,对我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文献综述。这有助于我们把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发展的脉络和方向,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都有重大意义。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界定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系统分析,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每名学生的每个方面都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其理由为:学生首先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独立思维的人,他与生俱来拥有身体、心理等方面的遗传素质,教育者不能将其视为多个孤立零部件的组合,而应以全面的整体的眼光看待、评价他的综合素质,发现、发展其各个方面的潜能。

2我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现状

2.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理论层面的研究

整理分析有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从国外先进理论的介绍和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反思两方面进行研究。

国外各种先进理论的介绍方面。李晶撰写的《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对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的启示》,瞿媚和杨斐撰写的《对当前学生评价存在问题的思考——基于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视角》,吕宏伟撰写的《后现代语境下的学生评价》,分别介绍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学生观理论的具体内容,并从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过程等不同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但相关理论的研究与我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质性联系较少。

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反思方面,杨慧英撰写的《学生评价存在的局限及其优化》,项纯撰写的《在探索和反思中推进综合素质评价》,邵剑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问题及对策》等都是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风向标,探究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改革瓶颈,结合教学实践,从评价功能、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时间、评价反馈等方面提出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平价策略。以上研究均以学生评价的观念、方法为切入点进行反思与批判,鲜有对评价本身进行元评价反思。

2.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层面的研究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层面的研究文章数量较多,基本上都是在岗的一线教师根据某一科目的教学实践经验撰写的小文章。这些文章涉及的内容广,实证性强,都是针对某一现状进行的观察研究或调查研究。这些文章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基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于某一学科的综合评价;关于评价机制建立的研究;关于评价方法的有效使用研究。

基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乔海燕撰写的《从考试谈评价——小学生评价改革新论》,李寿年撰写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个案探析》都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探讨评价的实践策略。尤其是邢利红的文章着眼于促进中小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注重发挥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引导、督促和教育作用,因此从回顾展望、以评促育、纳入常规、搭建平台、沟通协商、及时有效等六个方面展开了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研究。

基于单一学科的学生综合评价研究。勾学君撰写的《中学数学课堂中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教师作为评价主体,从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解決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等方面探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策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王作晃撰写的《浅谈科学教学中学生评价方法的运用》以课堂教学中的案例为依据,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探究能力和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三方面浅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的运用。

关于评价机制建立的研究。邢亚卿撰写的《浅谈学生评价机制的建立》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尝试从日常行为、课堂教学、学生作业、考试机制四方面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关于评价方法的有效使用研究。评价方法的研究大都提倡多样性和多元化的原则。如曹晓玲撰写的《实施多元评价 提高教学实效》,孟德祥撰写的《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策略 创新学生评价工作》。还有一部分关于评价方法的研究是基于定量分析的,如王卫斌和丁慧撰写的《层次分析法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王万军撰写的《基于联系数a+bi理论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都是通过建立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数学模型,运用具体数据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

2.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实施方面的研究

依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有关精神,一般从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与实践能力、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状况等维度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实施方面的研究大都以此指导思想作为理论依据,根据实际研究对象或群体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发展需要改进或创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这方面的文章大致从“怎么构建”和“构建什么”两方面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实施方面的研究。

“怎么构建”方面,主要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策略。邓志勇撰写的《构建研究》和倪丽荣撰写的《重构中学生评价体系》都是依据某地某中学新课程改革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深入推进的情况,总结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各种策略,以此进一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什么”方面,主要是一些研究型的学者通过对“从什么维度设置哪些指標体系怎么进行具体实施”的问题的思考,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付莉撰写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和刘妍撰写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都是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结合中小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将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与实践能力、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状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级指标体系。学者刘妍在此基础上有增加了创新意识着一指标。而张磊撰写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研究》通过对某地中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系统分析法和文献优选法建立指标体系理论框架,通过专家评分法进行指标筛选并确定指标权重,从而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3我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的局限性分析

3.1评价方法量化突出,质性不足

根据以上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分析,绝大部分研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质性分析的理论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可见,研究者们的聚焦点基本放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表象上,而忽视了评价的过程性和生成性价值。无形中将各种教育评价形式标准化,忽视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忽略评价对象的个体差异性。

3.2评价内容辐射范围狭窄

针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什么”的问题,多数研究者着眼于某个年龄段学生或者某个学科的学生。这就导致有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内容表现出“碎片化”的特点,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具有普适性,更难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于宏观层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3.3评价研究内容不均衡

在现有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中,存在着研究内容严重不均衡的现象。比如在研究指标体系构建和实施方面的文章中,大部分文章的重点都放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而对具体指标体系的实施过程中评价程序、评价周期及评价结果使用等的深入研究不多,大都一带而过,或大而化之。又如有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改革的研究中,多以研究评价内容为重点,尤其对评价方式方法、评价主体的研究甚微。

参考文献

[1] 瞿媚,杨斐.对当前学生评价存在问题的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06):14.

[2] 王鹏.基于“人本主义”的学生评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12):111.

[3] 邢利红.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9):38.

[4] 涂艳国.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8.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评价新课改
紧跟新课改新布局,提升一轮复习效率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的功能与操作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中“写实记录”的功能与操作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育人导向探析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