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里外的老舍

2018-11-02 03:18文/何
幸福 2018年29期
关键词:书桌老舍卧室

文/何 婷

1936年,老舍已经结婚五年,有了两个小孩,一家人移居青岛两年。同年,他发表了名作《骆驼祥子》,并因学校管理问题决心辞去国立山东大学的教授职位,专心做个“职业写家”。自这时起,老舍的书房便不再为“粉笔”(教职)服务,成了“钢笔”(写作)的专属阵地:尽管他感叹“钢笔”“不单喝墨水,也喝脑汁与血。供给它血的得先造血,而血是钱变的”,“行市是三块钱一千字,得写得好,快,应时当令,而且不激烈,恰好立于革命与不革命之间,政治与三角恋爱之外,还得不马上等着钱用。它得知道怎样小心,得会没墨水也能写出字,而且写得高明伟大;它应会办的事太多了,它的报酬可只是三块钱一千字与比三块钱还多一些的臭骂。”(老舍《钢笔与粉笔》,载1935年12月15日《益世报》)

这一年年底,他发表了一篇文章,叫作《我的理想家庭》。老舍这样描绘他心目中理想的居所:

我的理想家庭要有七间小平房:一间是客厅,古玩字画全非必要,只要几张很舒服宽松的椅子,一二小桌。一间书房,书籍不少,不管什么头版与古本,而都是我所爱读的。一张书桌,桌面是中国漆的,放上热茶杯不至烫成个圆白印儿。文具不讲究,可是都很好用。桌上老有一两枝鲜花,插在小瓶里。两间卧室,我独据一间,没有臭虫,而有一张极大极软的床。在这个床上,横睡直睡都可以,不论怎睡都一躺下就舒服合适,好像陷在棉花堆里,一点也不硬碰骨头。还有一间,是预备给客人住的。此外是一间厨房,一个厕所,没有下房,因为根本不预备用仆人。……院子必须很大。靠墙有几株小果木树。除了一块长方的土地,平坦无草,足够打开太极拳的,其他的地方就都种着花草--没有一种珍贵费事的,只求昌茂多花。屋中至少有一只花猫,院中至少也有一两盆金鱼;小树上悬着小笼,二三绿蝈蝈随意地鸣着。(老舍《我的理想家庭》,载1936年11月16日《论语》第100期)

当时老舍一家刚搬了家,住进位于青岛市南区黄县路的一座横排楼房。这座二层小楼离山大很近,环境清幽。临街有两扇大铁门,门两侧有装饰花墙。房东住楼上,老舍一家人住楼下。小楼是正南正北的格局,一楼当中有个通道,东边向阳的一大间是客厅,背阴的一间则是老舍写王作安忆的书肖房全。摄另外两间,夫妇俩一人带一个小孩居住。客厅里窗明几净,南窗下摆些“好种易活”的花草,西墙上挂着字画,家具则只有一两张茶几和几把藤椅。书房是老舍的小天地,除了放在东窗下的书桌椅(他每天早起总要在书桌前埋头苦干,写上两三千字的文章,这个习惯跟随终身),还放着摆放刀枪剑棒等的兵器架。老舍身体并不算好,因为长期伏案,更是加剧背痛。所以他在前几年已经专门跟着老拳师学过拳棒,每日练上一段时间,专为强身健体。搬到这座楼房之后,小楼西边刚好有个空场子,老舍就拿它当作健身处,每天或是打拳,或是从书房取些兵器练习。

这座小楼显然还没有完全满足老舍理想中的居住条件,直到十三年后,他重新回到阔别多年的北京,才真正置办起他理想中的居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老舍由美归国。为安置家人,他用自己的稿费在北京市东城区迺兹府丰盛胡同买下了一套小四合院。因为小院里有两棵1953年老舍夫妇亲手种植的柿子树,每到秋天,红柿挂满枝头,十分好看,所以小院得名为“丹柿小院”。院中有客厅,卧室,门房,厕所,杂物间,餐厅及厨房。客厅里摆放着不少家具:接待客人用的一组沙发椅和小茶几,摆放老舍收藏的书籍古玩的多宝格、长案和橱柜,圆桌圆凳,鲜花鲜果。朋友们到老舍家来做客,一进客厅就能闻到甜丝丝的花果香。

西耳房是老舍的书房兼卧室,他选择这个房间作书房,是因为这里是整个小院里最安静的角落,适合于思考和创作。老舍家的家具多选择硬木镶大理石的款式,比如他的书桌。这张书桌是分体式的,左右上下足有近十个小抽屉,书桌背后还有老舍专门设计的大壁橱,都用来承装他的藏书及各类小玩意。这间书房虽然幽静,采光却不太好,所以老舍将书桌对着书房门向东摆放,每天早晨借射进来的自然光,勤勤恳恳地写作。而当他写累了,一抬眼便能看见满院的花草树木,足以修身娱情。书桌上面放的满满当当,除了笔墨纸砚之外,还有各种参考资料、书籍,眼镜盒,笔海,几方私印,收音机,烟灰缸,日历等等。1951年北京市政府颁发给老舍的“人民艺术家”奖状,也挂在书桌旁边的墙上。

书房占了西耳房的南侧,卧室则在北侧,有门通向客厅。老舍的床是一张红木的老床,又大又沉,床帮上也嵌着大理石。这张床是特意从旧木器行买来的,因为老舍常患腰痛,已经睡不了软床。1958年老舍患腰脊神经根炎住院,出院后无法伏案,就只能以半躺半坐的姿势倚在这张床上阅读写字。

爱画、欣赏画、收藏画是老舍的一大爱好,他一生中最喜爱的是国画,曾说自己“只喜欢中国画”,“我热爱国画。看见一张好的国画,不仅为个人的眼福而狂喜,而且感到一种民族的骄傲”。客厅的西墙、卧室的西墙都被老舍拿来当展示墙用,大约能同时悬挂三到四幅画作,就连书桌旁边都要见缝插针的挂上一幅。

在这间书房里,老舍以远超同侪的热情与勤奋进行创作,将他的天分的热情和灵光,一股脑儿地倾泻在北京城的般般种种,写下了《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等優秀作品,《猫》《养花》等被选入语文课本的散文,更是脍炙人口。他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张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的描画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探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这正是他能够准确生动、细致入微地描绘北京风土人情的原因之一。功夫在书房里,也在书房外。

猜你喜欢
书桌老舍卧室
Get Ready for Your Desk小小书桌换新颜
My Bedroom卧室里
北平的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一张书桌的自述
查理的卧室
老舍的求婚
一张美丽的书桌
温馨家园之我的小卧室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