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关系研究综述

2018-11-02 06:56邓静徐邓耀周光美余霞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14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综述

邓静 徐邓耀 周光美 余霞

摘 要:该文介绍了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分析了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的关系,总结了美、法、日乡村旅游与城镇化的关系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的研究现状。认为今后我国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研究考虑重点应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下带给乡村居民的“虚假城市化”和“再贫困”;政府引导的乡村旅游发展形成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模式产生的新问题;丘陵山地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新型城镇化推进的作用。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发展关系;综述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4-0137-04

1 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国外乡村旅游的研究热点主要在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与农业的关系、乡村旅游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的背景、乡村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社区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感知度、乡村旅游发展管理运行机制、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性别差异、乡村旅游的影响等方面,研究范围较广,方法较先进[2]。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关系、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关系、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的发展问题以及乡村旅游开发等方面。

1.1 乡村旅游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众说纷纭,未达成共识。国外对“乡村旅游”的近义称谓,主要有rural tourism、farm tourism、village tourism、agro/agri-tourism。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认为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称为乡村旅游,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和特色卖点(OECD)[3]。Lane认为乡村旅游产品形式多样,融入了环境、历史、经济、区位的复杂结构模式[1]。Lepp A认为乡村旅游目的地在乡村,旅游地规模较小,旅游活动与当地居民息息相关,具有浓郁的乡村氛围[4]。Sayadi S M主要研究方向是农业旅游,认为乡村旅游是当地居民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并且满足游客对乡村文化、田园风光、牧场园林、农庄村宴等特色产品的向往,体验农事劳作、领略乡村风情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旅游方式[5]。

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也较为成熟[12]。杨旭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资源,包括农村动植物、乡村风俗民情等资源整合所构成的景观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6]。肖佑兴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环境为基石,以乡村独特的生产结构、生活生产形式、田园风光、乡村文化等为吸引物,利用城市居民向往大自然、放松身心的心理,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形式[7]。张艳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社区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牧生产经营场所等为吸引物,主要的客源市场为周边的城市居民,以领略农村乡野风情、回归自然、养生休闲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方式[8]。郭焕成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活动场所。吴必虎认为发生在乡村和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旅游活动被称为乡村旅游[9]。

1.2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国外对于“城镇化”的研究已较为成熟,“新型城镇化”这是针对中国国情而提的。“城镇化”这个概念首次提出是A.Serda在《城镇化的基本理论》一书中,他认为城镇化是農村的人口向城镇市民转变的过程[10]。美国的《世界城市》认为城镇化是指乡村人口流向城市,在城市从事非农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等向城市趋同[11];Gould较早地把研究视角放在国际,研究城市带的形成机制、形成因素[13]。Scott认为工业时代的到来是城镇话加速发展的主要动因[14]。J.Vernon Henderson认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于政策和历史,相关政策的出台,如:集聚、空间偏见、迁移等会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影响[15]。Mohammed.S分析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等因素影响了城镇化发展[16]。

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以人为核心,以农民工的市民化为重点。闻惠中认为新型城镇化主要包括人口、土地、经济、产业和生活质量等[17]。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阐释了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涵义。新思路、新主线和新举措的涵义在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做了系统的介绍。本文在吸纳各方意见后认为,新型城镇化应以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公平共享、创新发展、追求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内涵,通过区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集约低碳经济以及生态文明等模式,使中国逐步走上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和谐稳定性、公平共享性、科技创新型、共同富裕型为主的健康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2 国外乡村旅游与城镇化关系发展历程

2.1 美国 20世纪以来,美国的逆城市化、郊区化以及乡村景观的开发,是美国出现众多乡村小镇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联邦政府及各级州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的产业优惠扶持政策也是美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催化剂。20世纪50—60年代,《荒野条例》、移民政策、公共土地政策的通过以及对非工业用地的支持,给美国民众在户外旅游时提供帮助,不仅激励民众勇于探索,发现“新世界”还让人们逐渐迁移到政府提供的还未开发的可利用的地方置业生活。基于此1958—1968年,美国的户外旅游逐渐受到民众的喜爱发展兴盛,各种相关产业、机构、政策体系应运而生并得到发展完善。优越完善的发展环境推动美国乡村发生了性的变化,大小农场、牧场、小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此同时,城镇化的进程也随着乡村发展的步伐逐渐加快。20世纪后期,乡村旅游已成为美国乡镇发展的支柱产业,每年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收入已占美国乡镇经济收入的一大半。在这期间,美国乡村经济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依靠发展旅游经济,其产业链带来的经济拉力已远超其他产业。20世纪末以后,美国旅游发展重心逐渐转移,美国国际旅游市场的大门渐渐打开,乡村旅游的地位受到冲击,但依然得到州政府的重视[18]。

2.2 法国 乡村旅游在法国的发展模式主要为“农户+企业+协会+政府”,乡村旅游产品大致可分为佳宴美酒、休闲观光和度假康养3个类别。第二世界大战后,法国农村受到重创,主要表现为:发展水平低、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劳动人流失等问题突出。法国政府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激活农村发展活力,开始实施“领土整治”政策。但在这之前南方议员欧贝尔就创意性地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构想,实现农旅融合共同发展。1955年法国启动了振兴繁荣乡村小镇,吸引乡村居民重返乡村的“农村家庭式接待服务小型企业”计划[19]。法国乡村旅游的发达离不开政府、行业协会的合作与支持,如:法国农会、农会常设委员会(APCA)、农业及旅游接待处等。法国政府在2001年、2003年时分别成立了乡村旅游常设会议机构、部际小组,足以看出法国政府对一直以来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视。

2.3 日本 乡村旅游在日本被称为“绿色旅游”,是国家农业和地域开发等农业政策实施的产物,日本的乡村旅游主要分为观光型、休闲型、乡村文化型。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实行工业兴国,承接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大量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务工,促使日本城镇化进程加快,但农村的高龄化农业和撂荒现象严重,城乡矛盾越发突出,日本为平衡城乡二元结构做出了详细的规划。20世纪60年代城市郊区的果蔬园、民宿农场等粗放型乡村旅游模式逐渐萌芽并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发展绿色旅游的相关政策,农村地区开始出现了规模化、专业化的“农村观光”经营场所,大量城市居民开始走向乡村度假;20世纪80年代,日本逐渐走上乡村绿色旅游经济的道路,以此作为农业经济振兴的奠基石,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掀起大规模开发乡村度假村和进行农村旅游建设的热潮,进一步助推城市化的发展。日本乡村水上町提出了“农村公园构想”,实现农旅一体化,吸引城镇人口,在振兴农业的大前提下,实现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享利增收[20]。

3 国内外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关系研究

3.1 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并无“新型城镇化”这个概念,所以本文在研究国外方面主要选取乡村旅游与城镇化关系新型论述。借助Elsevier-Science Direct 数据库,以“Rural tourism and urbanization”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外文文献检索结果达3730篇。其中,2008年以来的文献占到总量的67%,2013—2017年每年平均的文献数量占到总数的5%以上,且逐年上涨。说明近年来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关注度逐渐升高。从文献主题词来看,主要集中在景观和城市规划、海洋和沿海管理、土地使用政策、农村、旅游、城市等方面,但专门以Rural tourism and urbanization为题目的文献仅有5篇,尽管乡村旅游和城镇化的相关文献数量较多,但基于两者关系视角的专门系统性研究尚不多见。从国内研究的情况看,在中国期刊网(CNKI)以乡村旅游、新型城镇化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剔除报道性文献之后,获取相关研究文献448篇。2014年以来的乡村旅游和城镇化中文文献数量占到总数的92%,研究趋势不断加热,逐渐受到学者和大众的关注。主要研究方向在理论反思、互动关系、发展路径选择、转型发展、实证分析、产业融合等方面;东部沿海、华北、东北、成都等平原以及景區门户城镇或特色旅游城镇和旅游中心枢纽城市,但关于丘陵地区的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关系研究还未见报道。

3.2 研究内容 20世纪80年代后,国外关于旅游的研究视角逐渐转移到旅游与城镇化的关系。Mullins首次提出旅游城镇化的概念,认为旅游是助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他强调旅游城镇化是经济快速重组、增长和社会空间、人居环境变化的过程,并对旅游城镇化进行了特征分析[21]。Gladstone在研究美国旅游城市时引入了“区位商”,将美国的旅游城镇化划分为两类[22]。Safavi指出旅游与城市化的发展这两个过程是相生相伴、相互作用[23]。吴必虎认为在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新途径,旅游型的城镇化将是至关重要的。黄震方、陆林等学者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困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反思[24]。李莺莉、王琴梅、周贵平等学者将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放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根据实例进行求证,他们认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新型城镇化将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更高的生态环境要求,乡村生态旅游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25-27]。孙缘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辽宁省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得出乡村旅游对于推动城镇化有实际作用[28]。赵希勇以吉林省金州乡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29]。张建等学者以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关系为线索,系统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要求:城乡统筹是目标,生态提升是基础,产业融合是支撑,以人为本是核心[30]。

4 研究述评

国外的研究更重视“人”,国内的研究更重视“物”。20世纪5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成为国外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乡村旅游在旅游市场中展现出的巨大发展潜力以及农村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方面的助推作用,使乡村旅游逐渐得到了政府和学者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渐发展,衍生出来的经营管理、利益分配、资源开发、经济效益等问题逐渐突显,急需解决、预测、证实、分析等,政府学者的关注焦点都聚集于此,研究的拓展度不断加深。乡村旅游的研究从最初的概念界定、开发模式与发展策略逐渐转向动力机制、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等多元深层次视角。研究方法也从描述性的定性分析逐渐转向定量分析、实证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大大推进了乡村旅游的研究进程。研究视角也愈发广泛,从仅限于旅游学的研究角度不断向多学科融合拓展深化,如:政治、文化、经济、生态、心理、城市、社会、旅游等跨学科跨领域开展研究。研究区域主要从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乡村旅游较发达的国家转向西班牙、意大利、德国、阿根廷等。这些国家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市场需求旺盛,客源充足,接待水平较高,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产品。

从国内的研究可以发现,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认识逐渐深入,特别是中国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定为“乡村旅游年”后,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入深层次发展阶段,研究内容较为广泛,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概念界定、空间土地利用、影响机制、发展模式等较浅层次的研究。对消费方式与特征、人群特征与社会阶层、时间尺度、旅游者行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规律、旅游住宿等方面的内容研究较少。以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下带给乡村居民的“虚假城市化”和“再贫困”;政府引导的乡村旅游发展形成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模式又会产生哪些新的问题;发展乡村旅游,其能否以及多大程度上提高农户收入水平;“乡村旅游社区”的研究机构和学者与所处区域的旅游和农业发展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怎样从低端的农业观光旅游形式走出来,保持旅游体验性-生态环境教育,怎样吸引更高端的游客以及更多的从微观层面因地、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的开展相关课题探讨研究等一系列问题将是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未来要着重考虑的问题。国内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华北、东北、成都等平原以及景区门户城镇或特色旅游城镇和旅游中心枢纽城市。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农村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土地集约利用、留住乡愁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积极影响推进了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但部分地区因发展乡村旅游引起的贫富悬殊增大、物价上涨、环境污染加剧等社会不稳定因素阻碍了乡村城镇化的健康发展[31]。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8(1):76-80.

[2]姚治国,苏勤,陆恒芹,等.国外乡村旅游研究透视[J].经济地理,2007,27(6):1046-1050.

[3]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

[4]LeppA.Tourism and dependency:An analysis of Bigodivillage Uganda[J].Tourism Management,2008(2):67-69.

[5]Sayadi S M,Carmen González-Roa,Javier Calatrava-Re-quena.Public preferences for landscapefeatures:Thecaseofagricultural landscape in mountainous Mediterra-nean areas[J].Land Use Policy,2009(7):23-27.

[6]杨旭.开发“乡村旅游”势在必行[J].旅游学刊,1992(2):38-41.

[7]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3):8-10.

[8]张艳,张勇.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7,27(3):509-512.

[9]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2004,21(6):757-763.

[10]Gorge S.Wehwein.The Rural-Urban Fringe[M].Economic Geography,1942.

[11]赵伟.城市经济理论与中国城市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12]蒙睿,刘嘉纬,杨春宇.乡村旅游发展与西部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初探[J].人文地理,2002,17(2):47-50.

[13]Gould WTS.Rural-urban interaction in the Third world[M].Area 14,1982.

[14]Scott,A.J.Globalization and the rise of city-regions[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1 (7).

[15]J-venonHenderson.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3(4):330-335.

[16]Mohammed.S.urbanization and water resources vulnerability in the Kumasi metropolitan area,Ghana[D].Linkoping University,2004.

[17]闻惠中.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J].商业经济,2013(12):1-2.

[18]凌丽君.美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世界农业,2015(10):60-63.

[19]刘洁.法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的启示[J].现代企业文化(上旬),2017(z1):134-135.

[20]杨华.日本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世界农业,2015(7):158-161.

[21]Mullins P.Tourism urbaniz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Regional Research,1991,15(3):326-342.

[22]Gladstone D L.Tourism urban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Urban Affairs Review,1998,34(1):3-27.

[23]Safavi H P.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ourism Sector:A Sustainability Approach:The Case of Famagusta/TRNC[D].Famagusta:Eastern Mediterranean University,2012:31-55.

[24]黄震方,陆林,苏勤,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J].地理研究,2015,34(8):1409-1421.

[25]李莺莉,王灿.新型城镇化下我国乡村旅游的生态化转型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5(6):29-34.

[26]王琴梅,方妮.乡村生态旅游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实证分析——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7,32(1):77-88.

[27]周贵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國乡村旅游生态化转型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9):172-175.

[28]孙缘,夏学英.新型城镇化视阈下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3):69-72.

[29]赵希勇,吴鸿燕,王咏梅,等.以乡村旅游推动新型城镇化研究——吉林金州乡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6):164-169.

[30]张建,李世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J].发展研究,2015(6):49-53.

[31]查爱欢.乡村旅游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及影响机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