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出海,必先融入(感悟)

2018-11-05 04:30丁刚
环球时报 2018-11-05
关键词:特斯中建会展中心

丁刚

见到维克多·柯特斯先生,是在巴拿马一个建筑工地的配电室里,他正在调试高压配电柜。柯特斯是委内瑞拉人,来这个工地工作已经一年多了。笔者在10月的一个湿热的早晨走进了这个工地。这幢即将在巴拿马海湾拔地而起的建筑是一座大型会展中心,“中建美国”公司是该项目的承包方。

柯特斯是这支国际化团队中的一员。“中建美国”负责的项目管理,共有57名雇员,其中只有7位中国人,其余的则来自墨西哥、委内瑞拉、美国等。这座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最大会展中心的设计,也是由“中建美国”聘请一家美国公司与一家巴拿马公司合作完成的。

在工地上看到“中国建筑”四个汉字,亲近感油然而生。中建在国内几乎是无人不晓,它是大型国企,中国建筑业的领头羊。中国各地的一些地标式建筑,有很多都出自这家公司之手。

问起柯特斯,他说对“中建美国”并不特别了解,对于这个项目是哪国公司承包的也不在意。他在意的只是这份工作与他的专业相符。显然,“中建美国”的国家属性在巴拿马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从一家中国企业演变成一家与世界上其他大型跨国公司没有什么特别不同的公司。

在人们的想象中,作为一家母公司仍在中国的建筑公司,它的分公司肯定具有中国在建筑领域所具有的优势,比如便宜的劳动力、低廉的材料设备等。但实际的情况是,“中建美国”与其他在美国、巴拿马等地运行的公司没有太大差别。巴拿马会展中心项目用的所有材料均是国际采购,从中国采购的部分大约只占10%。“中建美国”在世界其他国家承包项目里从中国采购的比例大体上也是如此。

几天前,笔者在湖北参加了关于中国企业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讨论会。“出”与“进”意味着转型,就是从一家中国企业怎样转型成为一家国际企业。

然而,我们媒体人仍习惯性“留恋”于它们的中国定位,而不是从国际企业角度来观察它们。我们讲述的故事中往往缺少融入的“情节”。其实,没有融入就不会有更多的创造与贡献。

当然,中企无论到哪里发展,其经验、技术和管理模式中都会有中国元素。但这些企业成功的第一步是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成为当地经济的一部分。它们的发展和中国崛起一样,是一个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逐步融入全球化的进程,然后转变成为国际企业和当地企业中的一员,并得到认同。

从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情况看,这个转型尚未全面实现。“中建美国”差不多用了30年的时间走到了今天这一步,而很多中企不过才刚刚起步。这个从融入到互动的过程走好了,中企就能发挥出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中积累的能量,并把中国特色带向世界。▲

(作者是《人民日报》原高级记者)

猜你喜欢
特斯中建会展中心
新年感怀
落花
小草
学中国?
奔跑的野兔
再续黄绿色赛道传奇 路特斯70周年庆典
等待亮相
我没有食言
撵野兔
三角板“牵手”直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