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城市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

2018-11-05 03:49关继荣徐车王佐强
西部资源 2018年4期
关键词:防治预测

关继荣 徐车 王佐强

摘要:本文从城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特点入手,详细阐述了地质灾害对城市的危害性,之后对城市灾害的精确预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希望能够为城市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城市地质灾害;预测;防治

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在城市地区,由于人口密集、财富集中,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将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针对城市地质灾害的防治至关重要。因此,对当前阶段城市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1.城市地质灾害概述

1.1城市地质灾害的概念

地质灾害,指的是因人为或是自然因素形成的,会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造成破坏的地质现象。近些年来,我国关于地质灾害的研究不断完善,并出台了相应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其中对地质灾害进行了明确划分,比较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陷、地裂、泥石流等。而城市地质灾害,即是指在城市区域内发生的地质灾害。

1.2城市地质灾害的类型

针对城市地质灾害类型研究,有利于城市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划,为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安全保障。在对城市地质灾害进行划分的过程中,划分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按照地质作用内外动力进行划分,可以将城市地质灾害分成内动力地质作用城市地质灾害和外动力地质作用城市地质灾害两类。其中前者包括地震、地壳运动等。后者种类更多,包括垃圾堆积、建筑地基变形、地裂、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等。其次,按照地理地貌进行划分,可以将城市地质灾害分成四类,即平原城市地质灾害类型、山区城市地质灾害类型、沿海城市地质灾害类型以及矿业城市地质灾害类型四类。平原城市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地面沉降、地裂等。山区城市的地质灾害包括崩滑流、地震、冻土等。沿海城市的地质灾害包括海水入侵、沙土液化等。矿业城市的地质灾害包括地表塌陷、废矿渣污染。

1.3城市地质灾害的特点分析

首先,破坏性强、损失大,具有连锁扩散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建筑物也变得更加密集。但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增加却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大幅度提升。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将会造成连锁反应,城市某一区域发生的灾害将迅速扩大范围,破坏力极强,造成严重的经济和人员损失。

其次,具有三维空间性规律。城市地质环境不仅要承受来自城市的压力,还会受到地下深部地质作用的影响,例如,地震就是地下深部的震动波及地表后对建筑物产生破坏。由此可见,地震破坏效应和岩土介质结构的特性以及建筑物的等级与结构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属于三维状态下的传递过程。

其三,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存在密切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工程经济活动不断数量不断增加,对地质环境的渗透也在不断增加,甚至能够影响到地下数百米的深度。一旦人类的工程活动超过地质环境的容量,就会导致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度越大,产生地质灾害的风险就越高。

其四,地质灾害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区域性。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内部和各城市之间形成相互交错的复杂网络系统,一旦系统某一项功能失效,很可能会对其他功能的正常发挥造成影响。另一方面,现代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安全威胁。换而言之,单一的灾害事件很可能会扩展成为区域性灾害。

其五,灾害重建困难、恢复周期长。城市地质灾害的破坏性较强,这为灾后重建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以我国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地震过后,该地区九成以上基础设施都处于瘫痪状态,交通不畅为物流运输造成了较大的阻碍,财政支持难以顺利实施,重建速度十分缓慢。因此,应该做好城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将灾害发生的风险控制到最低。

2.城市地质灾害的预测

城市地质灾害的预测需要先进的预测理论和监测技术作为支持,因为现阶段城市地质灾害的种类十分多样,且发生和发展的机制较为复杂,这为预测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城市地质灾害的风险特征和各种专业性评价模型以及预测数学模型,构建预测评价模型,以此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准确分析和评估。

针对城市地质灾害的预测的关键点在于环境质量的分析评价,对此,应该以信息理论为导向,对灾害信息进行全面评价,为灾害的整治、抗灾补偿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由于很多灾害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城市地质灾害评价可以适当地借鉴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选择最恰当的预测方法和技术,通过分析掌握灾害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灾害的重发性原理,从而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有效预测。

近些年来,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将现有的软硬件应用到城市地质灾害预测中,可以发挥出不俗的效果。例如,可以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大范围、不同时间段的摄影,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应用到城市规划防灾中。其次,利用红外摄影、微波测定等技术获得的图片资料对城市环境和灾害信息进行分析。

关于城市地质灾害预测方法应该形成理论完善的预测评价模型,技术内容如下:城市防灾能力分析;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灾害类型划分和特征;灾害的诱发机制和诱发因子;灾害反馈及周期特征;灾害预测数学模型的适应性特点;灾害预测的实际检验;灾害地区工程建设和土地利用的科学控制。

3.城市规划中的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3.1城市规划避灾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可以根据建设项目的性质和场地条件,对选址、布局等工作进行严格控制,以此达到避开地质灾害可能发生地带的目标。以城市用地评价为例。

城市用地评定是城市規划的基础工作之一,对于城市布局以及土地开发的合理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城市用地评定对于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具有指导作用,能够帮助人们避开地质灾害风险较高的区域。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将用地评定分成以下四类:其一,适宜建设用地,自然环境条件和人为影响因素的限制程度微乎其微,可以直接进行工程建设。其二,可建设用地,稳定性较差,在工程建设之前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其三,不宜建设用地。稳定性差,必须采取特定工程措施才能进行工程建设。其四,不可建设用地。稳定性和工程建设适应性极差,基本上无法进行工程建设。在用地评定时,要当地地质灾害为主导进行,不同城市的自然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要抓住主导环境条件,使灾害成为城市间建设和城市用地选择的科学依据。

3.2城市规划防灾

在进行城市地质灾害防治的过程中,工程措施是一种十分高效方法,能够起到降低地质灾害发生风险的效果。例如,在山洪和泥石流频发的地区,可以采取以下工程措施:其一,设置护岸坝。通过护岸坝的设置可以起到防止沟岸坍塌的效果,减少泥石流的补给,为城市地质灾害的控制提供有利条件。在实际建设中,应将护岸坝设置在沟道坍塌严重的区段,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其数量。其二,抗滑桩、护坡挡墙。通过这项工程措施可以对大型崩塌堆积体以及滑坡进行稳定,减少对泥石流的固体物质补给。

3.3城市规划减灾

城市规划中的减灾指的是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整个周期进行一定的非工程措施。想要保障地质灾害的发生后的各项应急救援措施能够及时到位,必须建立完善的城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通过城市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建立,可以实现对灾害信息的大范围收集,提高时效性,掌握地质灾害点的变形情况,一旦发现临灾征兆,第一时间进行预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是一种长期持续的、各阶段相互联系的工作,一次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结束并不意味着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结束。

结术语

综上所述,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地质灾害问题,我国社会大众对城市地质灾害预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本文结合城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特点,对灾害的预测以及城市规划中灾害防治的策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促进我国城市的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防治预测
无可预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不可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