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的发展及其特征

2018-11-05 09:51徐向荣李峰刘永川金勇边华英
佛山陶瓷 2018年7期
关键词:瓷釉汝瓷青釉

徐向荣 李峰 刘永川 金勇 边华英

摘 要:汝瓷以天青釉著称,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汝瓷烧制技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与传承,这主要得益于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瓷生产”的伟大指示。汝瓷作为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一张名片借着“一代一路”的春风,定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本文对汝瓷的发展及其特征进行了简单介绍。

关健词:汝瓷,天青釉,一代一路

1 前言

汝瓷在宋朝的五大名窑中处于魁首地位,其富有意蕴的天青色调有“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妙,呈现出“似玉非玉而胜玉”的质感,其“土质细润,釉厚而声如磬,色白而不刺目”,迎合了当时最高统治者宋徽宗赵佶信奉的道教主张的“天人合一”崇简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趣味[1-3]。宋代汝瓷釉在配制釉料时“以玛瑙入釉”、其釉面通常呈现“青如天,面如玉,蟹爪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效果[4-5]。汝瓷以其器型精致、呈天青釉色而备受欢迎,然而,汝窑这块艺术瑰宝在宋金战火中遭到破坏,致使汝瓷烧制技术发生断代并失传800余年。据称,现今存世的宋代汝瓷真品只有不足百件,且多由海外博物馆珍藏,故素有“家财万贯,不如拥有汝瓷一片”的说法[6]。

汝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自明代以来就不断有人进行复烧尝试。由于汝瓷的制作常常需要经过十多道工序,如采矿、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成瓷、成瓷缺陷修补等工序,其工艺极为复杂,每一道工序把控不好都容易产生缺陷;同时汝瓷釉烧成温度范围较窄,烧制难度大,素有“十窑九不成”和“造天青釉难,难于上青天”之说[7]。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汝瓷的复烧仿制都没有成功,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周恩来总理作出了“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的指示之后,作为汝瓷原产地的汝州、宝丰等地的陶瓷企业和相关领导班子上下同心、启动了汝瓷的复烧大计。

在“匠人们”的努力下,经过刻苦攻关、集思广益,在经历了数百次的配方试验、试烧,并在向各地陶瓷窑口多方学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汝瓷烧制技术得到了发展,一批批新时代的汝瓷产品进入人们的视野,陆续开发出的汝瓷卵青釉、天青釉、天蓝釉和月白釉等釉种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8-10]。

2 汝瓷烧制技术的传承和发展

历史上的汝瓷主要作为一种艺术陈设瓷而存在,当前,其传统烧制技术已经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近二十年来,汝州汝瓷界的名家们更是在汝瓷釉色及烧制关键技术方面的潜心钻研、并精益求精,并且创新不断,各窑口陆续获得了大量的外观设计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近十年来,发明专利的申请逐渐增多,凸显了汝瓷文化艺术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汝瓷这种独特的文化艺术产品为汝州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是一张推介汝州的重要名片。当下,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极为重视,对文化自信和工匠精神提升到了一个特有的高度。汝瓷烧制技艺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杰出的传承人有“青瓷第一人”朱文立[8-9]和孟玉松[10]、李廷怀[11]等等大师,年轻一代的李晓涓[12]、王振芳[13]、韩琴[14]等也都卓有建树,他们潜心汝瓷研究,在诠释着工匠精神的同时,为当代汝窑汝瓷的兴盛做出了各自不可磨灭的貢献。

3 当代汝瓷的烧制新技术

当前,在科技创新政策的鼓励支持下,汝州陶瓷界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进行着创新,相继开发设计出了一些新的釉色和器形,并获得了多项的发明专利授权,这些专利技术标志着汝瓷美学、坯、釉制备技术方面的发展与创新,也是对汝瓷烧制技术最好的诠释。比如孟玉松老师于2005年申请了汝瓷发光釉的发明专利,主要用于对汝瓷进行发光釉装饰,使汝瓷在光线较弱时能够将吸收储存的光能以荧光的形式发散出来,呈现令人欣喜的夜光效果[15]。图1、图2为汝瓷发光釉产品图片。李廷怀于2011年申请了玉青白胎瓷器的制作工艺的发明专利,该技术采用了复杂的坯釉配方体系,并且区别性地施用了内釉和外釉。采用球磨机分别研磨坯料和釉料,坯料磨细至全部通过200目筛,釉料研磨至适宜细度后除铁、调整釉浆浓度。这种技术制作的汝瓷产品内部釉面不开片外部仍具有开片的特征,生产的汝瓷茶具解决了内部开片裂纹处残留茶渍的缺点,提高了汝瓷茶具的实用性能[16]。图3为玉青白胎汝瓷产品图片。范晨雨、王振芳等于2012年申请了玉质汝瓷的发明专利,区别于传统汝瓷技术的关键在于其坯胎采用高岭土制成,其制备技术上各工序具体的操作方法为:采用拣选、漂洗高岭土为坯用原料,经过球磨、除铁、压滤、练泥、陈腐后成型为坯体。对于釉用原料中的部分原料要首先进行预处理,然后分别称取混合研磨至规定细度后使用。[17]王振芳于2014年申请了彩绘汝瓷发明专利,技术特征在于在素烧坯上预先留出要彩绘的不施釉区域,而其他区域施汝瓷釉并采用常规方法釉烧得到半成品,对该半成品的彩绘区域均匀涂刷一层助剂后以低温颜料作画,对彩绘后的半成品低温焙烧制成彩绘汝瓷作品。[18]该技术运用跨界的创新思维,打破常规,丰富了汝瓷的釉色品种和文化内涵,克服乐汝瓷色调单一的缺陷。冯艳琴于2014年申请了仿古天蓝釉玉质汝瓷,世称“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该技术制得的汝瓷呈现泛蓝色调玉石般乳浊半透明质感,色泽淡雅、飘逸、庄重、大方,对欣赏者产生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和艺术效果,丰富了汝瓷产品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为客户创造了更多的选择性[19]。同时冯艳琴发明了汝瓷透明豆绿薄釉的制作方法,制得的豆绿釉釉层薄、透明,表面温润细腻,欣赏者可看到坯体上刻画的精美图案,具有美观雅致的效果。[20] 姚瑞平于2011年申请了汝瓷薄胎薄釉的制作工艺发明专利[21] ,利用这项技术能使烧制出的汝瓷胎和釉得到有效减薄,有利于节约原材料和能源,产品不失美观大气;其发明的汝瓷葱绿色釉技术使汝瓷呈葱绿釉色、外观精美、莹润、儒雅。[22]

4 当代汝瓷产品的釉色技术特征

汝瓷釉色中的天青、天蓝、月白等均属于汝窑天青釉色系,坯胎以香灰色和灰白色为主。普遍采用汝瓷原产地域的本土原材料石英、黑长石、黄长石、高岭土(风穴土、半坡土)、粘土(黑毛土、唐沟土)、方解石、白云石、草木灰等。对坯体和釉用原材料采取捡选、漂洗、破碎、研磨、陈腐等传统加工工艺进行制备。素胎成型时采用手工拉坯、雕刻、捏塑、拓坯工艺。汝瓷的烧成采用胎骨素烧和施釉后釉烧的二次烧成技术,素烧温度在800℃左右,施釉后的釉烧温度介于1200 ~ 1300℃,且在高温阶段主要采用还原性气氛烧成,从而形成以铁系物呈色的青釉。施釉方法主要为浸釉,可根据制品色泽和釉层厚度的要求,采用1次或2次浸釉法施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二00五年十月十七日发布了“对汝瓷扩大原产地域保护公告”[23],申明了受汝瓷原产地保护汝瓷的技术特征。

4.1 青釉系釉色

汝瓷釉属于青釉,不添加人工色料,其呈色主要依赖于烧成时的还原焰气氛、温度制度以及釉料、坯料配方中含有铁质矿物成分的多少[24-29]。杨益民等[30]认为古汝瓷标本(清凉寺汝瓷片)的釉层中同时存在析晶和分相颗粒而使其呈现乳光效果和天青色,并且认为在汝瓷生产过程中为了获得需要的釉色控制降温梯度比控制烧成气氛还重要,表示理想的生产状况应为在烧制时需在析晶时段保温促使晶芽和所需要的分相小颗粒生成而后再快速降温使瓷釉固化以阻止小颗粒的生长进而获得理想的呈色效果。从他的分析结果来看现代汝瓷要想达到高仿的效果仍然需要摸索。但是当代汝瓷继承了汝瓷的地理特征,已经在陶瓷艺术的王国里占有了一席之地,当地汝瓷艺人名家以工匠精神在不止步的探索和发展着汝瓷。

汝瓷原产地各家汝瓷釉色的呈现主要决定于其釉料配方结构,同时也与施用该釉的坯体配方结构和釉层厚度、釉料细度、施釉工艺、烧成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烧成温度和气氛制度高度相似,素烧和釉烧各温度段的划分、关键控温点和升温速率基本一致,大同小异,最高烧成温度在1250℃左右,制得的釉高温黏度较大流动性不太充分,光泽似玉质、具有凝脂质感,釉层普遍较厚,与景德镇瓷“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特色的坯釉体系有较大区别。

4.2 釉系配方为石灰-碱釉系列

传统汝瓷釉主要为石灰-碱釉系配方,熔剂性原料主要是长石和方解石。当代各家汝窑技术基本没有脱离这一配方体系,只是其原材料组成或配比进行了相应微调整,坯釉制备和烧成技术参数以及其他工序工艺技术的些许差异而形成各家略有差别、深浅不同色度的青釉釉色。图5、6、7是同为天青釉的汝瓷作品,分别出自于著名的汝瓷传承人朱文立、孟玉松和李廷怀专家之手,但是其色泽及呈色效果略有差别。图3和图7、8、9同为廷怀窑的青釉汝瓷作品,是基于配方工艺不同投向市场的不同色调汝瓷作品,这说明因坯体和釉料的配方结构略有不同、坯体白度不一以及釉层厚度的差别形成了不同色调的汝瓷釉色。

古代青瓷釉的组成随朝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宋代以前是石灰釉,宋代为石灰-碱釉,釉中的钙、钾含量几乎相等。北方青釉中SiO2含量多在70%以上,南方的在55~63%之间,而釉中Al2O3含量则是南方多于北方。青釉中的着色剂铁的氧化物常以Fe2+及Fe3+的状态存在,Fe2+在红外区有强烈的吸收峰使釉呈现青蓝色,Fe3+的3d轨道呈半充满状态,以【Fe3+O4】四面体存在时,在近紫外区有一强烈吸收峰,使釉呈黄绿色。在釉组成中如果基础釉组成相同而铁的氧化物含量愈多则釉色愈深。随铁的氧化物含量的增加依次呈現为月白色、影青色、粉青色、梅子青、豆青、深豆青色等,甚至会变为茶褐色、黑色。而在釉烧温度、气氛的影响下Fe2+/Fe3+比值低时釉色偏黄比值高时釉色偏青蓝,同时釉中其他氧化物的数量和种类对青釉色调也有一定的影响。而坯体起着衬托釉色的作用,在坯组成中铁质少则釉色明快青翠,铁质过多则釉层发暗。比如对于同一种青釉来说,在坯中铁含量<1.5%时,釉色呈浅粉青色,当铁含量达到2.5%左右时釉呈粉青色,而增加至5%左右时釉则呈灰青色。廷怀窑的玉青白胎瓷器、各家的玉质汝瓷的特点具有坯胎含铁量较低,其釉色明快青翠,而传统的香灰胎的汝瓷釉色则相对发暗。同一青釉若釉层厚度不同则色调亦不同。在坯、釉料中铁含量相等的情况下,釉层越厚则釉色越深。在釉烧时氧化气氛重则由于Fe3+多而呈黄绿色,在还原气氛时因Fe2+增多会呈现深浅不同的青色。若高温阶段气氛反复变动则会出现青中带黑的色调。天青釉烧成时高温阶段须快冷以抑制低价铁的再次氧化而使釉色泛黄。事实上釉烧温度过高会出现青翠色,较低时则形成半无光的淡青色釉面,这跟釉层、釉层中间层的玻化熔融和相关硅酸盐物理化学反应是否充分有关。

4.3 汝瓷以小器形香灰胎为主、大器形白色胎体为补充

陶瓷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陶瓷史是中国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陶瓷制品的造型、装饰、釉色能够反应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具有美的典范性。[31]宋代作为五大名窑之首汝瓷的制作技艺也体现了古人对美的渴望与诉求,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人文精神和美学氛围。因由当时统治者崇尚道教,遵奉“无为而无不为”,其文化也反映为崇尚自然、含蓄、尚简、求境、和一的平淡质朴宗旨,所以汝瓷多为小器形、器形常见有尊、盘、洗、碗、瓶、盏托、水仙盆、钵、盂等,采用当地自然矿物质和能源材料烧制、釉色为低调内敛的青釉系列、表面有蝉翼纹开片和支钉痕[32-41],在烧成时普遍采用火照作为判断烧成温度的参考,汝瓷的烧制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我国历代文人雅士也以青瓷为贵,将之奉为文房雅玩之上品。

部分聚居于汝州汝瓷生产基地的汝瓷艺术家和汝瓷企业为了生存的需要以创新求发展,通过研究客户的审美需求而求变,融入跨界思维[42-47],在逐步突破传统汝瓷较为单调的青釉呈色效果和以小器形陈列器为主的器形特点和局限性,发明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釉色系统和装饰手法等制瓷工艺,比如韩琴通过改变原香灰胎的胎坯料配方结构融入其他地区的陶瓷制瓷技术特点,以新的多组分配方体系制取较薄胎体的大器形汝瓷;而孟玉松在传统的汝瓷青釉体系下加入了发光釉的装饰手法,使得汝瓷摆件能够在白天或灯光下吸收光能而在暗时发光使得欣赏者具有不一样的体验;而李廷怀、范晨雨、冯艳琴的有玉质感的汝瓷主要也是采用了高岭土系的高白胎坯配方结构结合各自不同的釉的配方技术和施釉工艺的结果,特别是廷怀窑等结合中国的茶道和餐饮文化开发出了更具有实用价值的茶具和餐具。

5 结语

汝瓷以天青釉著称,常现釉面开片,呈现出“青如天,面如玉,蟹爪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特点。在烧成时因为气氛、窑位、窑口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色调效果的釉色。当今,聚居于汝瓷原产地域的汝瓷业界的一些汝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新生代的制瓷艺人们在长期的潜心投入、孜孜以求玩泥巴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以跨界思维和工匠精神在对汝瓷文化传承的同时也在创新,当前汝瓷的发展丰富了其产品结构和文化内涵,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带动了劳动就业和返乡创业的积极性。

汝瓷文化作为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一张名片,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引领下将飞进沿线国家老百姓的家中,成为增进欧亚各国和中国感情的一个良好载体。

参考文献

[1] 黄励知、刘康时、郑岳华等.普通陶瓷[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2.7

[2] 赵永川.宋代汝窑天青釉成因浅析[J].收藏,2015.4

[3] 许文骏,王萍.汝官窑青瓷釉工艺研究[J] 中国陶瓷,2007.8

[4] 陈诚.王梦林.宋代汝瓷形制美学初探[J] 中国包装工业,2015.8

[5] 张浩,王强山.汝窑的发展及工艺特征[J] 现代装饰(理论),2016.8

[6] 单晔.北宋汝窑研究[D] 郑州大学,2012.5

[7] 刘翔.探析汝窑瓷的工艺艺术与价值[J] 艺术品鉴,2015.10

[8] 闫永刚.泥与火的艺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文立(卷)[M] 中国魅力杂志社.郑州2015.1

[9] 沈奇.复古弥新 归根曰静--品评朱文立汝瓷艺术与工匠精神[J] 文化遗产,2107.3

[10] 徐红梅.朴实沉稳造天青: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孟玉松[N].人民网.2014.2.24

[11] 王少华,张万杰等.李廷怀:让千年汝瓷重放光彩[J] 决策探索,2107.7上

[12] 刘迎旭,陈毅博等.李晓涓:追求唯美精神独创汝瓷新品[J] 理财,2107.4.1

[13] 朱利.汝瓷大师王振芳 再现绝世芳华 打造当代官窑[N] 香港文汇报.2012.3.8 B3

[14] 李春,李伟恒.国之重器邦交贵礼--韩琴汝瓷有"大器"[N] 大河报.2015.5.6A31

[15] 孟玉松.汝瓷发光釉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 200510092899.5[P] 2005-08-25

[16] 李廷怀.玉青白胎瓷器的制作工艺:中国ZL 201110346802.4[P] 2011-11-07

[17] 范晨雨,王振芳等.玉质汝瓷及其制备方法:中国 ZL 2011110346802.4 [P] 2012-02-20

[18] 范晨雨,王振芳等.一种彩绘汝瓷的烧制方法:中国ZL 201410083175.3[P] 2014.07.02

[19] 冯艳琴.一种仿古天蓝釉玉质汝瓷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 201410701086.0[P] 2014-11-28

[20] 冯艳琴.汝瓷透明豆绿薄釉的制作方法:中国ZL 201410700559.5[P] 2014-11-28

[21] 姚瑞平,马银隆等.汝瓷薄胎薄釉的制作工艺:中国ZL 201110339567.8[P] 2011-11-01

[22] 姚瑞平,马银隆等.葱绿色釉的制作工艺:中国,ZL201110339590.7[P] 2011-11-01

[23]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2005年第104号 对汝瓷扩大原产地域保护公告[B].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2005.10.17

[24] 鲁晓珂.现代实验技术在汝窑和张公巷研究中的应用[D] 郑州大学,2006.6

[25] 周思敏,丁新更等.青瓷工艺的历史发展[J] 陶瓷学报,2010.1

[26] 肖烽.青瓷的地域文化特色之解析[J] 江苏陶瓷,2016.10

[27] 丁根忠,李合等.清凉寺窑出土汝官瓷与民汝青瓷胎釉配方及工艺的对比研究[J]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3.3

[28] 王德新,李晓涓.从汝瓷选料看汝窑的特点[J] 山东陶瓷,2013.2

[29] Lin Cheng,Rongwu Li et al. Analysis of elemental maps from glaze to body of ancient Chinese Jun and Ru porcelain by micro-X-ray fluorescence [J]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B 267 (2009) 117-120

[30] 杨益民,冯敏等.汝瓷及其仿制品瓷釉的显微结构分析和"汝钧不分"难题的破解[J] 分析测试学报,2005.9

[31] 冯先铭,安志敏,安金槐等编著.中国陶瓷史[M]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2.9

[32] 王真洁.汝瓷的审美特征与创新性设计研究[D] 北京林业大学,2011

[33] 杨梦园.浅析汝瓷的审美研究及现代创新性研究[J]艺术品鉴,2014.10

[34] 艾雅琴.浅谈中国陶艺造型、敷色及纹饰之美学意蕴[J]科协论坛,2007.4

[35] 侯小桥.宋代人文美学影响下的汝窑青瓷意象特征探析[J] 芒种,2012.21

[36] 黄修林,海琳.宋代汝瓷的艺术之美与再设计探究[J] 陶瓷学报,2014

[37] 刘子建,吴洙林.宋汝瓷的设计文化及其表征[J] 中国陶瓷,2017.8

[38] 虞天识.绝色顷城的青与白--影青瓷审美艺术演变[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3.18 B07 博物

[39] 苏雄.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图案在陶装饰的应用[J] 陶瓷科学与艺术,2017.2

[40] 房峰.创意设计推动河南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 美与时代,2015.8

[41] 周贝.汝瓷文化对现代陶瓷设计的影响研究[J] 现代装饰(理论),2016.9

[42] 河景浩.从茶文化视角看汝瓷的审美特征與造型设计创新研究[J] 福建茶叶,2017.6

[43] 刘培金.漫谈手工艺术传承与保护[J] 陶瓷科学与艺术,2017 .9

[44] 郭雁.河南现代陶瓷茶具艺术特征研究[D] 郑州大学,2016.5

[45] 刘玉宾."跨界"之道--创新思维对陶瓷艺术发展的启示[J] 陶瓷科学与艺术,2017.2

[46] 杜秀玲.创新设计教学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以汝瓷为例[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7.05

[47] 商亚敏,严小洁.现代汝瓷茶具设计研究[J] 卷宗,2016.11

猜你喜欢
瓷釉汝瓷青釉
当代汝瓷的美学特征及其创新设计
灰铁倒流壳内流道涂瓷釉的实验研究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知足(竹)常乐
浅谈汝瓷艺术创作
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刘永强作品鉴赏
——鲁青瓷釉下彩(春夏秋冬)
寻找汝瓷
吉州窑瓷釉种类及其装饰技法
传统民族文化与小学美术教学的结合
汝瓷大师为博览会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