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的那叫挫折,不叫教育!

2018-11-05 09:58游识猷翁倩
蓝盾 2018年9期
关键词:习得性挫折感菜鸟

游识猷 翁倩

“交给你了!”

星期日,时钟指向12点的一刹那,我精准地把女儿啾啾打包发给她爸,一头栽进柔软的床里,正要进入瘫痪状态,客厅就传来了哭声。

没忍住跑去看,啾啾红着眼眶一脸委屈,她爸在旁边转来转去,无从着手的样子。

“想走没稳住,吧唧一下跪了,”看到我的表情,他靠着激起的求生欲加了一句,“我有护住她的头!”

好吧,我正准备回房继续瘫痪大业,她爸又多了句嘴——

“反正也算挫折教育嘛。”

一把火变成一团火,一团火变成整栋房子熊熊燃烧的冲天大火。

她爸见势不妙,迅速化身成一只目光游移、嘴巴闭紧的大文蛤。看得我极想把这枚大文蛤刷刷洗洗,加姜丝盐粒、外包锡纸,烤箱预热200℃烤上半小时……讓他体会一下夫妻关系的“挫折教育”。

“来来,”我微笑,“我们来谈谈。”

挫折教育不是人为制造挫折,不是“孩子遇到挫折时袖手旁观”。挫折教育是得到掌控感,是练习安抚自己,是学会信任与乐观。

为什么不要额外制造挫折?因为人类幼崽太过弱小,能决定的事情又太少,每天遇到的挫折已经很多,不需要再“添砖加瓦”。想睡觉睡不着,挫折。想行走摔一跤,挫折。想表达只会啊啊嗷嗷呜呜,挫折。跟别的小朋友玩不到一起,挫折。玩到一起又被抢走玩具,挫折。不想吃饭被强迫喂食,挫折。想出门吹风,被留在家里吹空调,挫折。想跟爸妈玩,爸妈已累瘫,挫折。

正因如此,如无必要,勿增挫折。特别是在人生的最开始,尽量给予孩子保护、回应和选择的机会,这样可以减少挫折,增加孩子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假如挫折太多,孩子感到事事都脱出掌控,可能会慢慢变得“遇到挫折时习惯放弃”——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一种很糟糕的心态。

导致习得性无助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袖手旁观,没有给予支持和帮助。

挫折是痛苦的,没人一生下来就懂得应对挫折。在“人生online”这个游戏里,父母是接近满级的老玩家,孩子是彻彻底底的菜鸟,而挫折是难以打倒的大怪兽。连老玩家也会不时被挫折击倒,何况刚进游戏的小菜鸟?

遇到挫折时,首先升起的是痛苦的情绪。小孩会伤心哭泣,会失望沮丧,会大发脾气——这些都是情绪上来时正常的反应。

如果孩子处在痛苦里,家长却袖手旁观,甚至出言指责“怎么做不好还发脾气?”“一点也不坚强!”对于情绪调节能力远不如成人的孩子来说,这些冷漠和指责会造成“二次挫折”,让他们不但无法消除挫折感,反而会因此自卑、自责,容易陷入无助之中。

应该怎么办?大人可以陪在孩子身边,把他们揽在怀里慢慢解释,“你现在是遇到了挫折,所以会有这些感受。这种反应是完全正常的,不过如果你愿意,可以用一些更平和的办法来表达这些感受呢。”这就是在教孩子认知情绪、表达情绪。表达过后,如果孩子的心情变好了,就说明他们消除了挫折感,同时也拥有了“应对挫折感”的能力。

而这样的良性互动,还会教给孩子两件事:大人是可以信任的,是可以在遇到问题时求助的;我会遇到挫折,也会因挫折而感到难受,但我只要坚持想办法,就能从挫折里走出来——真正的挫折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出这样有信心有毅力、乐观不气馁的孩子。

对家长来说,首先要尽量减少孩子遭遇到的不必要的挫折,然后在孩子无可避免地遭遇挫折时耐心陪伴,通过讲解和示范,来安抚、教导他们,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成为他们永远的避风港和安全基地。做到这些,才叫“挫折教育”。

至于那些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不理不睬甚至落井下石的大人,拜托就别美化自己的作为啦。你们给的那都是挫折,不叫教育!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猜你喜欢
习得性挫折感菜鸟
例谈分数意义习题习得性教学误区
人可以承受挫折,但不能习惯挫败
别让“习得性无助”击溃你
中职院校学生挫折感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大学生犯罪动机探析
黑客传说
中小学生学业习得性无助感现状调查
菜鸟出更
菜鸟出更
菜鸟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