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关键词

2018-11-06 01:24郑朝辉
艺术品鉴 2018年9期
关键词:终南山隐士

文◆郑朝辉

董其昌《荆溪招隐图卷》(局部) 明代1611年 手卷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隐”为“蔽”义,指潜藏不露。隐士即潜居避世之人,或处山林,或在草野,或寓朝市,俱以不求闻达、不入仕途为其特征。

《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清刘宝楠《正义》云:“隐居求志,行义达道,若伊尹耕莘,而乐尧舜之道,及汤三聘而行其君臣之义,以达其所守之道者也。”

隐士

隐士,是道家哲学术语。指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民间教育家。隐士首先是“士”阶层的成员之一,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士。可见,并不是所有居于乡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都可称为隐士,那些向往入仕但却无机会无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隐士;那些没有文化的农夫樵子细民野老也不是隐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

仁者乐山

春秋末年,孔子提倡“士志于道”。为了实现道,他身体力行,宁愿车马奔波,周游列国;宁愿冒着绝粮和被追杀的危险四处游说。因为这就是士的使命。什么是士?综合古代文献,答案是:士是有学问、能任事、有做官资格的人。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又为“士”的一生要义做了规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当天下无道、无法弘道时,士又该如何呢?孔子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隐时又该隐向何处?孔子淡淡地说了一句:“仁者乐山。”

隐于朝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一生率性任真,崇尚自然,非毁礼法,傲视王侯。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从此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庄子·缮性》

按照《庄子·缮性》中的看法,隐居实际上是古代士人的一种在逆境、乱世中保存自身、洁身自好的“存身之道”,它并不是一种人生的常态,而是一种人生的“权态”。从个人的角度讲,当某个人的人生出现了问题,即身处逆境时,或是为了韬光养晦,或是为了避乱全身,或是真的对世事心灰意冷,于是就产生隐居避世的想法;从社会的角度讲,当社会出现了问题,为了自保,士人才选择避世隐。

唐 阎立本 《画孔子弟子像卷》 (局部)

“隐逸诗”

孟子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但六朝隐士之多,恐为历代之冠。“隐逸”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出现了对隐居生活由衷赞美和吟咏的“隐逸诗”。有的诗的标题就用了“招隐”二字。比如西晋张载的《招隐诗》,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来去捐时俗,超然辞世伪,得意在丘中,安事愚与智。”

真隐士和假隐士

不管是“小隐隐陵薮”,还是“大隐隐朝市”(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德行高洁、与世无争、心无块垒、超然世外,是隐士留给人们的一般印象。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隐士也给人们留下了极为不佳的印象,这就是欲进故退、欲仕故隐,将隐逸作为出仕铺垫之“终南捷径”的作秀。清代蒋士铨所作传奇《临川梦·隐奸》出场诗就曾对明代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名士陈继儒的嘲讽:“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终南捷径无心走,处士虚声尽力夸。獭祭诗书充著作,蝇营钟鼎润烟霞。翩然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衙。”

胡公寿(1823~1886) 任伯年(1840~1896) 《隐士图》 团扇 绢本 直径28cm

宋末元初 钱选《幽居图卷》长卷 纸本设色 27×115.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渭滨垂钓图》

《渭滨垂钓图》描绘的是周文王拜访在渭水边隐居垂钓的姜太公邀请他入朝辅政的故事。

画面上,高耸如屏的山峦、随风飘荡的柳树,和环绕河堤周围的岩石,建构了人物活动的舞台,在群树、河堤和山峦之间弥漫云雾。地上的豹皮、钓具点出主人翁姜太公渔隐的生活,他与周文王两人拱手交谈,站立于画面中央,成为目光的焦点。周文王的侍骑五人,则隐蔽在树丛右侧,耐心地等待着这历史性时刻的来临。隐士被请“出山”,辅佐明主建功立业,是历代许多文人的梦想。

陶渊明

陶渊明是假隐士中最具个性、最真诚、最敢说真话的人。他是一个连给长官打躬作揖都会引起内心斗争的人,怎么可能在官场立足呢?他有五个儿子要养,经济负担重啊!他为贫出仕,又不以做官为耻;他不能适应官场,而勇敢地选择归隐,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日子,过起了不用为五斗米折腰的日子。

明 戴进 《渭滨垂钓图》绢本设色139.6×75.4cm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

桃花坞

唐寅三十六岁时搬进了桃花坞,从此他在“桃花坞里桃花庵”,成了“桃花庵里桃花仙”。“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在花下眠”。“别人笑我忒疯颠,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这时的唐寅可以说把花花世界看了个透,按说对名利二字应该很漠然了。但不然,这时皇帝的一个叔叔(还不是皇帝)——一个想阴谋篡权的王爷(当然唐寅当时并不知道他的阴谋)的一声召唤,他还是别妻弃女一路奔波投靠了王爷。本来想捞个一官半职,没想到王爷只是让他当“毛延寿”——为送给皇帝的美女们画像。后来王爷事发,唐寅差点受到牵连,九死一生才逃回桃花坞。这时他才算彻底死了“功名”之心。

梅妻鹤子林处士

林处士名逋,字君复,宋时钱塘人。卒后谥和靖先生。传说他结庐西湖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宋,阮阅《诗话总龟》载,林逋隐于武林之西湖,不娶,无子。所居多植梅蓄鹤。泛舟湖中,客至则放鹤致之。因谓梅妻鹤子云。又,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云:“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蓄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 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脍炙人口。所以林逋有“梅妻鹤子”之称。

《空谷幽兰》作者国际知名汉学家比尔波特(右二)两次游历大峪沟,探访隐士,写出空谷幽兰,将秦岭隐士文化传播国际。

楚狂接舆

“楚狂接舆”出自《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楚狂接舆”后来成为不满现实、佯狂处世的隐士的代称。诗词中用来抒发牢骚,或表示自己甘于隐匿的思想。变体有“楚狂人”、“楚狂”、“接舆”等。

唐,陈子昂《度荆门望楚》:“今日狂歌者,谁知入楚来。”

《空谷幽兰》

《空谷幽兰》既是一部探讨传统隐士生活方式的文化书,同时也是一部糅合着作者独特人生感悟的智慧书。比尔·波特不仅在书中追述了诸多中国古代著名隐士的生平事迹,用以印证隐士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历史渊源;他还对隐士的社会身份及其本质进行了多角度与全方位的探讨。他说:“道德和政治之间的矛盾是隐士传统的核心。”是从社会的层面触及到隐士文化的本质。

终南山上81岁的隐居道长 摄影 陈团结

逸士VS修士

现代学者姜亮夫在《中国文士阶级的类型》一文中对中国隐士概念的内涵略作调整,他明确将隐士分为逸士和修士两类,其中的逸士主要是指隐居的士人,这里逸士在内涵和外延上与过去隐士概念基本相同,而修士则是指我国的僧道和准僧道类的宗教修行者。

终南山

终南山是中国隐士文化的重要见证地之一,历史上曾有很多佛道教的高僧、高道在此结庐隐修,佛道教祖庭等遗存现在依然可寻,佛教律宗祖师道宣与孙思邈结庐为邻之类的掌故仍在流传,那时终南山就有“八百祖师镇终南,十万罗汉吼秦岭”的赞誉。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和终南山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其获得了“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的美誉。二十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因为《空谷幽兰》的问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里,还保留着隐居传统,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杨绛

苏东坡有诗:“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一个人如果要隐居,京城名利熙攘的人海就是最好的地方。杨绛是穿旗袍的那一代,我们是玩“苹果”的这一代。可是,在今天,还有很多人用“苹果”读杨绛的故事。杨绛曾称自己就是“万人如海一身藏”。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

猜你喜欢
终南山隐士
弦乐四重奏《终南山怀远》中的时空观念与音乐叙事逻辑
隐士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寻访竹林隐士
终南望余雪
终南望余雪
终南山
随波逐流还是齐物逍遥:隐士文学的批判性阅读——以对渔父形象的讨论为例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