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绣上品——缂丝唐卡

2018-11-06 01:24张敏
艺术品鉴 2018年9期
关键词:丝织品缂丝藏传佛教

文◆张敏

唐卡是藏传佛教艺术特有的一种卷轴画,唐卡题材内容涉及到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其制作工艺有许多种,一般常见的有:彩绘(纸上绘、布上绘)、刺绣、剪贴、金汁绘织锦及缂丝。

唐代,中原文化从敦煌向西域和吐蕃传播扩散,内地的缂丝技术成为制作唐卡首选的上等工艺。缂丝唐卡是唐宋以来汉地高度发达的丝织工艺与西藏地区佛教信仰结合的工艺品。

元 缂丝《大威德金刚曼陀罗》(局部)元文宗(左)和元明宗(右)供养像 图片来源: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缂丝唐卡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想探索缂丝唐卡的起源,首先要明白缂丝和唐卡分别起源于什么时候。唐卡的起源并非本文想要体现的重点,但可以知道的是关于唐卡的起源,学术界观点不一。有认为唐卡是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的绘画形式,有认为唐卡是受中原绘画影响产生的,也有学者认为唐卡是由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布画继承发展而来的。

相比唐卡的起源,我们可以确定的是,缂丝织品最早见于唐代。只不过唐代的缂丝工艺还处于摸索、发展中的阶段。

缂丝唐卡的产生最早来源于汉地与藏区频繁的文化交流,这就不得不提唐朝和吐蕃的“相爱相杀”。从唐高祖武德六年到唐朝灭亡,唐朝和吐蕃在河西、陇右、关中(今天甘肃、青海、陕西一带)和西域进行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争,这是“相杀”。“相爱”则是两地在文化和艺术上的交流非常频繁。其中最明显的大规模汉文化输出则要数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先后迎娶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了。

元 缂丝《大威德金刚曼陀罗》约1330-1332年 本体245.5×209cm 连装裱、镜框厚9.5cm 重104.5kg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在入藏时,她携带了佛塔、经书和佛像入蕃,决意建寺弘佛。除了这些,她同时还带去了缂丝织品,这些缂丝织品当然不是缂丝唐卡,而是带有中原色彩的佛教装饰品或者其他装饰图案的缂丝织品。文成公主带着缂丝织品入藏,可以说是缂丝唐卡得以产生的一个契机。

当缂丝工艺与流行于藏地的唐卡相遇,制作精美的内地缂丝技术则成为制作唐卡首选的上等工艺。此后,在吐蕃宫廷内,人们开始运用缂丝工艺制作唐卡或制作其他装饰品。但是由于在当时的吐蕃,能够运用缂丝工艺的工匠有限,而且缂丝工艺在唐代也处于摸索阶段,所以这个时期的缂丝唐卡制作并不精密,但是我们却可以肯定的是,吐蕃中期,缂丝唐卡就已经产生了,只是我们如今能见到的实物资料比较少,能流传下来的实物几乎也没有。

云锦钉金缂丝唐卡 179×79cm 北京唐噶艺术博物院藏这张唐卡画芯部分是钉金绣(纯金丝) 明永乐;幔为云锦底金银缂丝(金、银线缂),元末。图片来源:北京唐噶艺术博物院

社会背景决定缂丝唐卡的发展

由于缂丝造价太高、耗时太久、掌握缂丝工艺的工匠比较少等原因,缂丝从始至终都只能为少数贵族和宫廷所用。缂丝工艺最初一直被用于宫廷实用品的织造,唐代开始出现用缂丝工艺织造的唐卡,而缂丝唐卡的出现更多还是有政治作用、文化交流作用在其中。

事实上,由唐始,缂丝在历朝历代的起起伏伏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过唐代的发展,缂丝唐卡在宋朝依然流行,只是这个时期受北宋晚期院体画的影响,缂丝逐渐与绘画结合,创作出了许多织造精美、艺术性非常强烈的缂丝画。所以,缂丝画一般被认为是宋代缂丝的主要成就。

元代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由于政权存在时间较短,所以与宋、明两个强国相比,元代的缂丝显得有些薄弱。元代缂丝制作时间短,作品少,没有画院制度,缂丝绘画的作品也在逐渐减少。但由于元朝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和为了加强与吐蕃政治、宗教往来的原因,元代宫廷曾经有专门织造藏传佛教缂丝唐卡的机构,这些缂丝唐卡一部分被赏赐给西藏寺院以及上层僧侣,另一部分用于宫廷的一般佛事活动。元代宫廷有一些用缂丝制作的唐卡堪称精品,现在的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就藏有一件元代缂丝唐卡作品,总的来说,目前能看到的元代缂丝唐卡依然是少数。

明末清初 缂丝绿度母唐卡 94×70cm 拍卖信息:北京保利十二周年春季拍卖会 巧功同造化— 嘉树堂藏中国古代织绣专场 成交价: 920,000 RMB

元代缂丝唐卡虽然存世量少,但对于缂丝唐卡来说,元代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时间点。相比宋代和明代,不少人认为元代缂丝不值一提,但事实上,元代缂丝在宋与明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在缂织技术上没有大的创新,但是在内容和题材方面却有所拓展,这为明清时期缂丝唐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比元代,明代的唐卡逐渐变得精湛、精美了,无论是在字量、题材、工艺、尺寸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这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和政治背景。明代是汉藏艺术交流的高峰。我们对“永宣宫廷造像”都不太陌生,“永宣宫廷造像”就是当时的明政府出于政治目的而铸造的藏传佛像,这些佛像一般用于赏赐藏区上层僧侣。除了佛造像,出于同样的目的,明朝政府还不惜财力命江南织造局专门织绣了大量的藏传佛教唐卡厚赐藏区上层僧侣。从目前传世的实物来看,永宣时期专为赏赐藏僧而制作的缂丝、刺绣唐卡的确令人瞩目。

清朝同样十分重视和西藏的关系,和明朝一样,包括缂丝唐卡在内的许多丝织品都是通过朝廷赏赐或者西藏寺院在内地定制的方式传入西藏地区。清代沿用明代的织造工艺,但是比明代图案更加复杂华丽,题材也开始变得丰富起来,比如清代的藏医藏药类唐卡,它既记载着各种西藏医药的精华,又是用以教学的辅助工具。

清雍正至乾隆御制缂丝空行母唐卡 (局部)

缂丝唐卡中的汉文化烙印

缂丝唐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接受着不同地区文化艺术的影响。织绣类唐卡(缂丝唐卡和刺绣唐卡)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装裱形式都与汉地文化息息相关,许多缂丝唐卡从实物上便能明显看到汉文化影响的痕迹。

缂丝唐卡的汉文化烙印首先来源于汉藏地区文化的频繁交流。唐代,内地的丝绸通过和亲、贸易等各种途径进入西藏地区,这种贵重的丝织品被大量运用于宗教活动之中。元、明、清时期,汉地和藏区的交流、交往更加密切,由于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等原因,藏传佛教在不断传入汉地的同时,汉地的丝织品也在以更大的规模、数量输入西藏地区。

宋 缂丝 贡塘喇嘛向像 84×54cm 西藏布达拉宫藏

缂丝唐卡在表现内容和形式上,也或多或少受到了汉地绘画和装饰纹样的影响。比如布达拉宫所藏的3幅缂丝唐卡《不动明王像》《忿怒不动明王像》和《贡塘喇嘛向像》,都充分体现了汉地宋代缂丝工艺和藏传佛教绘画艺术的完美结合,并且在唐卡的纹饰上也可以看到汉藏文化交流的痕迹。比如《不动明王像》在主尊两侧出现了缠枝莲花纹,而在明代以前,西藏的唐卡中,主尊周围较少见到花卉织物纹,更多是布满了各式小型佛像等。宋代花鸟画的繁荣使这种花卉纹逐渐在汉地的各类工艺装饰中出现,所以可以看到该唐卡是明显受到了汉地文化影响。

明代的“永宣宫廷造像”以其独特的汉藏艺术融合性闻名于世,缂丝唐卡上的汉文化元素也是同样。汉地和藏区的文化和艺术在长期交往、交流之中,必然互相影响,甚至融合。

猜你喜欢
丝织品缂丝藏传佛教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试论藏传佛教中国化历史进程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清代寺庙用丝织品种类、用途略论——以布达拉宫丝织品为例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一带一路”下陕西地域文化丝织品图案设计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明封光禄大夫左府督缎幡的保护修复
缂丝传统纺织技艺
宋代缂丝的色彩符号与审美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