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体验中的返璞归真与精神享受

2018-11-06 08:32崔广彬宿伟玲
学术交流 2018年9期
关键词:旅游者世界精神

崔广彬,宿伟玲

(大连大学 旅游学院,大连 116622)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记忆与回忆。同时,人生又总是不断的追求美好与创造自己的美好,而现实又总是难以达成初始的愿望与期待。对于旅游者而言,旅游体验追求的是精神享受,返璞归真则是现代人精神追求、享受人生旅游体验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因而在旅游体验中追求返璞归真的精神享受似乎也难逃类似人生的不如意与期待的失落。在现实中,旅游者的最初旅游体验之愿望形成即如初见般美好,体验却多似“秋扇见捐”,正是“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发展起着核心的引领作用,人们在发展中不断地感受到“非人”的工作与生活的压力,因而需要寻找另一个能让其身心得到放松与回归人性本真的空间和活动,旅游休闲则成为人们这一追求的首选。旅游休闲必须谈及的话题是旅游体验,旅游体验的结果如何则涉及人们旅游终极目标与愿望达成程度。虽然人们旅游的动机不同,但都不能回避的是旅游的最高境界——精神享受。只有实现了精神享受的初始的、本真的意义,才能真正实现旅游者旅游休闲的期许与追求。因此,本研究主要从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入手,探讨人们在旅游体验中如何在返璞归真中实现旅游的精神享受。

一、旅游体验及其价值

(一)什么是旅游体验

二战后随着旅游活动在全球的迅速发展,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活动方式与消费等的发展变化引起专家的注意,从而提出旅游体验的概念并加以研究。国外较早关注旅游体验研究的是布斯汀(1964)[1]、 麦克奈尔(1973)[2]和科恩(1979)[3]等,在他们看来,旅游体验是人们为了克服现实生活困窘而追寻某种真实的休闲活动,对于社会个体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旅游体验性的强调,更多的学者关注旅游体验领域。在我国国内,最早提出并对旅游体验进行广泛研究的是谢彦君。谢彦君(1999 )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个体通过与外部取得联系,从而改变旅游者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并进一步提出,旅游体验是旅游者的内在心理活动与旅游者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间相互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是借助于观赏、交往、模仿和消费等活动形式实现的一个时序过程。[4]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国内旅游学界对旅游体验的研究也还在不断深入开展中。

沈鹏熠则将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经历及其整体印象与旅游体验相关联,认为游客在旅游目的地所享受到的旅游产品或服务,通过对游客的感官等刺激感染,形成与游客的关联互动为游客创造出不同的旅游体验,同时,旅游目的地的价值也得到了传递。[5]

王栋梁、李万莲对旅游体验的理解则关注作为游客的人通过旅游过程获得的满足感,认为游客在异地旅游所获得的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或者是精神上的满足后引发的积极生活态度,从而“使主体(游客)作为人成为人自身”[6]。

潘海颖则用追求、探索和渴望来描述旅游体验,认为旅游体验对于旅游者个体来说是一个审美过程,正是有了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过程中的追求、探索,“从而使生命变得更有意义”[7]。

综上,旅游体验是一种与旅游活动相关的休闲活动,它是改变旅游者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的过程,旅游者通过旅游体验可以获得生理上、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最终重新获得自我的精神享受。因此,旅游体验过程也就是旅游者在旅游休闲过程中对游览空间进行交流、模仿学习与追求的过程。旅游体验应是贯穿于旅游者旅游活动过程始终的亲历过程,是旅游者为追求精神享受所选择的一种休闲行为。在这个行为过程中,旅游者应始终扮演着对现实生活的“逃离”和对“真实”旅游(休闲)世界的追求者的角色。旅游者在“逃离”与“追求”的过程中体验着远离尘世生活的轻松,享受着置身“世外”的自由与快乐。而旅游者的旅游休闲初始愿望(这里暂时称之为“本心”)在“逃离”与“追求”的过程中是否能够达成,与旅游者的体验本心和过程享受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本研究所涉及的返璞归真与精神享受。

(二)旅游体验的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者的旅游休闲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偏好和行为等的差异,旅游体验的对象与内容也会不同,即使是同一体验对象,由于旅游者的感受、认识水平、经验差异等原因,其所获得的体验结果也会不同。虽然由于旅游者个体差异,旅游体验结果会有所不同,但就旅游者旅游体验价值来说也应是相同的或相近的——那就是对快乐与愉悦升华的精神享受。旅游体验的价值就是旅游者选择旅游休闲的意义所在。

余志远等认为,旅游者从日常生活的世界而置身到旅游的世界,这个过程虽然表面上看是一个身体移动和心境转变的过程,但它同时在深层次里所展现的是个体自我认同的建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我是一个不快乐的我。”但当旅游者进入到旅游的世界后,其所感受到的则是一个别样的社会空间,他们在旅游的世界里获得了更多与自我相处的机会、更多自我尝试与挑战、获得成就感。“整个过程,自我得到解放,获得完全的释放和展现的过程,也因此而得到了自我肯定和自我认同。”“人们凭借这种体验经历成为真正的自己,演绎生命的意义。”[8]

为什么旅游的世界和日常生活的世界会有如此大的差别?人们为什么到了旅游的世界就会自我得到解放?自我解放的我是真实的自我,正是我们在“不快乐”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想要找回的自我,是本真的自我,是自我需要的自我。所以,只有在旅游世界中的旅游体验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或本我价值的获得,那才是一个自由的空间和自由的自我。正如自驾旅行者琢磨先生在《66号公路,体验孤独的力量》中所说的:“经常有人问我旅行的意义。我觉得旅行最大的价值,不是看千帆览万物,而是在旅行过程中发现事事未必如你意,人人未必如你想。于是开始放下执着,学会接受挫折,学会尊重他人。心境于是豁然,心胸于是开阔,于是开始放下纠结和偏执,找到一个随遇而安的自己。然后带着一个崭新的自己回到那个熟悉的家。”[9]

旅游体验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旅游世界能让人们获得“逃离”日常生活的自由与快乐,人们可以在这自由的天空下追求着、享受着在路上的舒爽与愉悦。而这快乐与自由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人们可以通过旅游体验中放弃日常生活中“不快乐”的自我,找回真正的自我。这真正自我的回归,就是旅游真正意义所在,是旅游者通过旅游世界里实现的精神享受获得的自由与快乐,一个新的自我带着自由与快乐回到生活的世界,对迎接生活世界的新曙光,去创造新的美好的生活世界。

二、返璞归真中的旅游体验

(一)返璞归真更能达成精神享受的体验

在旅游体验中,人们总是希望在旅游的世界里实现其“逃离”生活世界的体验期望,达成精神享受的愿望。如何才能真正达成旅游的愿望,实现人们的旅游期待?人们是否能在旅游体验中实现体验的最高境界——精神享受,关键在于人们是否带着本真的心在路上,这个本真之心就是返璞归真。

返璞归真是中国文化中所提倡的修为途径和境界。在传统的道家看来,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就是儿童般的天真无邪。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思想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随之便不断地萌生各种欲念,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各种影响和情色财富的诱惑,就会不断地消耗掉人们原有的生命元真,也就失掉了人们原有的淳朴天性。人们这种嗜欲无止的消耗心性和生命元真的结果将会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而使人们的生命本性背道而驰。因此,人们只有返璞归真,才能使心性和生命返到淳朴元真的状态。人们的旅游休闲自然不能等同于哲学探索或宗教信仰,但人们在旅游世界中的精神享受的则源于一种追求。MacCannell认为,旅游中的人们如同宗教中的朝圣者一般,他们都是从自己熟悉的地方移动到遥远的地方,然后又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在遥远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旅游者扮演了如同朝圣者一样的角色,对目的地的访问也如同对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进行朝拜,只是方式不同而已,结果他们同样会有某种精神升华的体验。[10]

为什么旅游被学者称为朝圣?为什么旅游朝圣的结果会达到某种精神升华?因为朝圣是带着信仰而来,是为实现心中的愿望而崇敬地来到朝圣地。可以说,旅游者对旅游地的选择就是心中的向往地,就是其获得愉悦的体验地,这也是和宗教朝圣者的心中圣地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这旅游地正应是旅游者在旅游世界中可以找回心中自我的圣地,可以获得心中的依托与慰藉。

在现实的旅游过程中为什么旅游者多难以实现旅游体验目的,达成精神享受的结果?其实,作为现实中的旅游者,虽然欣然乐往于旅游世界,而当其走入旅游世界时,往往仍是在追求着“厚味、美服、好色、音声”,只是处在其日常生活的移动,并没有真正走进旅游的世界。正确的旅游态度应是回归本心,返璞归真。处在现代社会之中的人们,有相当一部分部分为世俗所诱惑,只追求声色犬马、功名利禄,甚至纸醉金迷,彻底迷失了自己,已经认不清我到底是谁;还有相当一部分身在世俗社会中,却躺在在世俗迷雾后伪装自己、压抑自己,“并刻意展示自己非本质的部分”[8]。迷失和伪装的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也是很难返璞归真的。

我们必须强调返璞归真是手段和途径,是一种境界和方法。并不是像人们经常谈及的回归山林野趣,回归大自然之中就是求得了返璞归真。回到大自然中只是对一种纯朴环境的追求,还达不到心灵与精神的共趣,只是对身陷自然的满足,还不能达到真正意义的返璞归真。这就是我们强调的在旅游的世界里必须去掉物质化的返璞归真,求取精神至享的返璞归真。要做到真正意义的旅游世界的返璞归真体验,就要去掉虚华物质之心,回归纯朴自然的本心。至于到达何种旅游地,是美丽的自然山水,还是荒原僻野,或是小桥流水人家,只要心在旅游世界中,旅游体验就可达到精神的升华。

当一个人旅行时,能听得到自己的声音,能感受到世界的宽广胸怀,感受到在旅游中自己的翅膀得以放飞,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自由与快乐,不再追求厚味美食,不再比高论低,就真的走入到了旅游的世界。当人真的走入旅游的世界,就会真正找回自我,找回可以自由飞翔的自我。

当你在旅游的世界真的找回自我,你就会体验到世界的美好,体会到人类的渺小,伟大无处不在,快乐的我在路上又会有快乐回家之感。讴歌山水,赞美自然,感喟人生,感谢曾经,由此而产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的尊重与敬畏,欣欣然如获重生。所以,旅游体验的真正享受不在风景,而是在于精神的升华。

(二)旅游体验返璞归真的当代特征

如果把人们对回归大自然的祈望、回到从前的渴望看成是返璞归真就错了,因为现实经常被人们提到的所谓返璞归真只是人们对生活世界的“逃离”选择,并没有真正找到回归自我、回归本真自然的途径。对于大多数旅游者来说,只是误读了返璞归真的内涵而已。所以,现实世界人们所大谈的“返璞归真”并不是旅游世界所要达成精神享受体验路径的返璞归真。

对于处于生活世界移动的旅游者的返璞归真诉求呈现出以下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剖析对于旅游世界向往而又囿于难以返璞归真的休闲制约。

1.繁中求简,闹中求静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不断纷繁复杂而来,科技的进步、社会的文明发达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自由和幸福,相反使人们越来越觉得现在的生活世界中喧闹、无聊,反而使人们越来越产生烦躁、压抑、厌恶的心情。人们之所以不断追求旅游,寻找属于自己的旅游世界,并不是人们只是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异地的向往,而是人们总是觉得在大自然中能找回自我,在异地的求新求异中能解放自我。在经济越发达的国度,人们越是在不断选择旅游休闲,通过旅游休闲来实现暂时的“逃离”复杂、喧闹、扰人的生活世界。于是,“繁中求简,闹中求静”成为人们普遍的“逃离”生活世界的动机。在这一动机求得的是简与静。人们也知道这简与静是暂时的,经过旅游世界的简与静的体验还会回到真真切切的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来。人们在这短暂的旅游经历中,对简与静的追求与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只是有很少一部分人能真正在他的旅游世界中自由飞翔,在精神享受中获得自我的快乐,理解真正的简与静在心中,在路上。他们知道,简与静不是求来的,心静得简,极简必静。

2.危中求安,病中求养

在现代社会似乎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们对于旅游的意义理解也是各异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把旅游的意义认识得那么清楚准确。我们经常会看到某某病中人弃业舍家大有以环游世界告别人世之“壮举”;亦有若干美文,以感人至深的语言告诫人们不要再受累于生活世界,趁你还年轻,趁你身体还健康去旅游吧;更有经历人生之挫折与打击,在旅游的世界中找回了自己……不一而足。我们不禁要问,在你未病之前怎么不去环游世界?在你未老之前为何不旅游?在你事业一帆风顺时为什么不去探寻旅游世界?旅游世界是医生活世界杂症的良方吗?要知道,原始本真的我就是朴素无华的,这人类的自然属性随风而去了吗?没有,人们的本真并没有随风飘去,只是生活在生活世界的人们陷于物欲,困于喧繁。当在生活世界中受挫后努力通过一定的途径找回自我,于是,旅游体验成为受挫者最佳的找回自我的途径,便走入旅游世界。实践证明,在生活世界受挫的旅游者,往往容易进入到旅游世界,在旅游世界找回自我,获得人生的重塑与再造。

3.紧中求松,快中求慢

生活世界的人们经常会问:时间哪儿去了?生活的节奏为什么这么样的快,快得让人难以承受?怎么老是这样的紧张,紧张的让人喘不过气来?于是,放松身心,慢生活成为当代人生活世界的理想。旅游活动则是人们放松身心,获得慢生活的最佳途径和休闲方式。研究表明,长期在紧张、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会引起人们的焦虑情绪和浮躁不安。有调查显示,焦虑和不安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日常生活中有相当多的人经常出现焦虑情绪,甚至有相当多的人患上焦虑症。长期紧张会造成心脏压力过重,严重的会引起心脏疾病和高血压。而缓解紧张情绪的最佳自然疗法就是旅游过程中的放松身心。通过旅游休闲来放松身心,求得慢生活的体验也已经成为人们旅游休闲选择的常态。

4.旧中求新,常中求异

当人们为了生存而生活时,衣食环境便成为其所追求的首要目标。古人类的考古资料证明:远古人类生活的环境与生产和居住关系密切,其对生产和生活环境的选择以便于其获取生活资料以维持其生存为先决条件。当人们对于衣食生存的要求满足度越来越高时,也意味着人们获取生存资料的本领的增强。人类发展史也告诉我们,人类获取生活资料本领的不断提高并不意味着人类生活得越来越轻松;相反,在人类对于体力付出不断增强的同时,人类的精神付出也在不断增加。这种不断提高的征服自然的能力和精神付出的增加贯穿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这也决定了人们对自己生活环境的熟视无睹,对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的不断反弹。其结果便是人们总是想冲破所处的环境和压力,很自然地产生求变、求新、求异的思想,只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阶层条件的不同,在一定阶段条件下不能尽行其思想。到了当代社会,求新求异已经成为人们改变看惯了的环境、做惯了的事情的一种常态思想,而且对于绝大多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家的人们来说,基本上有能力来实现其求新求异的旅游体验的愿望。

5.缺本真,少童心

人们在面对生活世界,总是觉得是任务的世界,是烦琐的世界,是非我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人们努力着,再努力着,面对不断变幻的事物总是会遇到无奈和无助,总是希望自己能战胜这些无奈和无助,甚至希望借助于自我以外的力量来帮助其战胜生活世界的压力和困难。也经常能看到人们把旅游当成让人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解压场的论点,但解压对于人们生活世界来说也只是生活的缓冲与调整,只是从生活世界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旅游体验,只是从生活的世界再回到生活的世界,不能达到从生活世界“逃到”旅游世界中获得精神升华后的回归。对于生活的世界来说只能是逃而不离。因此,当旅游体验只完成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时,只是完成旅游意义的一小部分,这也只能是旅游体验的初级阶段。对于大多数人们来说,之所以只能实现完成生活压力缓解的目的,还难以达成更高的精神享受,因这部分旅游者只是从生活世界出发,着眼缓解生活世界的困境和问题,不能从回归自然的本真、找回纯朴自我的境界出发,缺本真,少童心,造成虽然身归“山林”,却仍心在享乐。

三、旅游体验中的精神享受

(一)旅游体验期望与精神缺失

上述这些国内旅游体验中返璞归真的特征是我国旅游体验发展阶段的反映,从中可以看出旅游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发展力量,也看到了文化、文明与精神的密切关联关系。回归本真不是一种口号,也不是一种宗教说教,应是本来就存在于人们的内心,需要唤醒和激发。出现这样一些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旅游体验精神追求的物质化,回归本真精神的缺失。

国内的旅游开发中总是难以投桃报李,旅游者旅游体验结果总是似星云般可见不可知。有专家认为,旅游体验只有美感的强弱和质量的高低之分。虽然从旅游过程来说美感会对旅游体验产生不同的效果,但只论美感并不能体现旅游体验的全部。就美感而言,旅游体验过程应该是很容易满足的,因为对于大多数旅游者来说,旅游的异地性的新奇与异趣基本都能带来旅游体验美感的满足。旅游体验的实践也表明,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的对生活的逃而不离,很容易形成物质化的“精神享受”,我们姑且称之为“伪精神享受”。在这种“伪精神享受”下,旅游者走进的是景区,感受的是景观美感,对于异地新奇异趣只是同自身常住环境的比较,很难从精神自我的层面来欣赏体验。对于大多数旅游者来说,旅游的世界只是存在于想象之中,并不能真正出现在旅游体验之中。在现实的旅游活动中经常看到有游客高大全的要求,追求旅游过程的档次与享受,似乎旅游也存在生活世界中那样的尊卑,是地位高低的体现。甚至有的人在生活世界中难以实现的社会地位与愿望,也企图在旅游中体验到高贵与权威,这样的旅游体验只是模拟生活世界、享受生活世界中难以获得的旅游“超值服务”。当这样的旅游结束后人们再次回到生活的世界时,可能会以旅游体验中的“超值服务”来要求生活世界,甚至可能会造成对生活世界的失落。

(二)旅游体验精神享受达成过程

一般而言,旅游世界的构成主要是由五个关键要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即旅游者、景观、他者、活动以及氛围情境。[11]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就应是在与旅游世界要素的间接触交往中实现的。旅游体验实现的途径应该是通过旅游与旅游世界构成要素间的交互作用完成的。旅游者旅游体验是个过程,是对旅游休闲愿望达成的行为过程。这个过程是在心理寄托情愫支配下的心路历程。

旅游体验的精神享受达成影响因素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对找到旅游者旅游体验最高境界及其实现的最佳路径是大有裨益的。根据旅游体验实现途径研究观点我们知道,旅游者、景观、他者、活动以及氛围情境是旅游体验构成要素,而要素间的交互作用过程就是旅游体验的实现过程。也正是这样一些要素影响着旅游体验的质量与效果。在这样一些要素中旅游者要素是主观要素,景观、他者、活动和氛围情境则是客观要素,主观要素应是旅游体验主体本身。由此,我们可以形成旅游体验的精神享受达成过程图示:

图1 旅游体验精神享受达成过程

在这个图示中,旅游者作为旅游体验的主体主导着整个体验过程。旅游者来自于习以为常的生活世界,由于生活世界的“驱使”,旅游者带着“求新求异、缓解压力”,“社交与尊重”的需求和找回自由世界自我的渴望等动机开始了他的旅游体验。在这个体验过程中,旅游者的心理结构状况决定着他的旅游行为、体验内容、旅游价值取向。当他来到旅游世界进行体验时,体验的客观要素与返璞归真这一旅游体验必带的境界与方法交互作用,形成了他的旅游体验结果。在这个交互作用过程中,返璞归真修为程度决定着旅游者体验质量和效果,体验的客观要素影响着旅游体验的质量和效果。旅游者在旅游世界里体验过程会经历感官愉悦、心理愉悦和精神升华三个阶段。在体验的客观要素与返璞归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是每个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都能经历三个体验阶段,对于“伪返璞归真”进入到旅游世界的旅游者是不容易达到精神升华的。在旅游世界遨游的旅游者,带着不同的体验结果还会回到他熟悉的、周而复始的生活世界。

(三)旅游体验的精神升华实现途径

当旅游者带着美好的愿望来到旅游地、进入旅游地后,便开始了他的旅游体验。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一系列的旅游经历过程不断丰富着他的体验内容,始终在努力达成其初始的旅游休闲愿望。那么,旅游者如何实现旅游体验的最高境界的精神升华,达成精神享受的结果呢?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实现精神升华的途径应该包括生活世界、旅游世界和精神世界三个维度空间的和合回归。

生活世界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世界,这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是一个需要精神调整和慰藉的世界,是一个对旅游世界存在必然要求的世界。人们要从生活世界走入旅游世界必须要拥有返璞归真的休闲态度和方法。返璞必淳朴,归真必见心,重构无贪少欲之童心,对生活世界的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做必要的平衡。这样旅游者才能在旅游的世界见景思亲,饱览自然之美丽,体验自由之心境,放自我于自然空间。

旅游世界是旅游者向往的世界,是快乐的世界,是自由的世界,是旅游者与旅游地空间要素共同作用的世界。在旅游世界里人们可以畅游飞翔,人们在这个世界可以得到改变和升华。通过旅游是可以改变自我的,也是可以回归自我的。人们在旅游世界进行旅游体验时必须带上属于他的返璞归真之心一同上路。

精神世界属于人的主观世界,是由人的意识活动及其结果构成的。精神世界是一个认识和升华的世界,也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更能反映人的本质和信仰。个体的精神世界差异很大,总体上应包括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信念、理想追求、审美意识等。每个人都应有属于他的精神追求与心灵归宿,纯朴的心灵追求自然属于返璞归真。旅游者个体的心理结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等决定着它对旅游体验的认识和追求层次。当旅游者走进旅游的世界便与旅游地的客观要素相交融,形成对向往地的认识并不断判断与升华,努力在体验中寻求更多的心灵感应与满足。只有在精神世界里得到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才能真正实现精神升华与享受。

有了上述的三个空间维度的世界,并不能直接实现旅游体验的精神升华,旅游体验过程的和合关系则是实现升华的融合剂,是达成旅游体验精神享受不可或缺的。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和合思想的指引是实现和谐的保证。旅游体验中的和合就是要调节旅游者在旅游世界中与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等要素之间的理想关系及状态。和合理想的旅游体验之道就是要秉持“天人合一”和“中庸之道”,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旅游者要与生活世界和谐,携返璞归真之本心走入旅游世界;旅游者要与旅游世界和谐,与旅游地的自然、社会、居民及所遇之旅游者和谐。这些和谐的实现,都依赖于返璞归真的修为之心与本真纯朴的归真行为。

综上所述,旅游体验也是一个修为的过程,是一个精神“进取”的过程。当“逃离”生活世界的旅游者奔向旅游世界时,其对旅游地的期待犹如初见般美好。随着旅游体验的深入往往会出现失落而悔期待,发出“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感叹。其实,旅游者旅游体验最重要的不是所见风景,而是在这风景背后的撞击与发现。真正的旅游者会在旅游体验中发现自我,回归自我。发现自我的旅游体验是一种激情的体验,是一种充满热情与留恋的体验。回归的自我会在回到他熟悉的生活世界时另有一番精神与热情。

猜你喜欢
旅游者世界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