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对于ICU提高人工气道气囊压力合格率的影响

2018-11-06 12:51于春玲
关键词:气囊品管圈气道

于春玲

(天津市天津医院外科ICU,天津 300211)

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导致急重症患者群体不断加大,同时也导致接受ICU抢救及治疗的患者群体居高不下。针对ICU建立人工气道患者而言,必须积极实施针对性护理,才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进而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品质管理圈(品管圈)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是同部门或者工作性质一致的相关人员以小组形式,积极应用质量管理理论以及相关管理方法开展活动,紧密围绕具体的工作目标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定期开展相关活动,积极激励组织成员主动提出、讨论并有效解决相关问题,进而改进质量并提高效益[1]。近年来,品质管理圈逐渐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已经逐渐发展为提升临床护理质量的关键方式之一。针对ICU长期留置人工气道患者而言,在既往的临床护理过程中,由于对气囊管理还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规范以及相关操作标准,所以容易导致气囊的压力过高,造成患者的气道粘膜受到损伤,甚至发展成为食管气管瘘等相关严重并发症。我院积极开展研究,探索分析品管圈对于ICU提高人工气道气囊压力正确率的作用和效果,取得了有价值的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研究纳入对象均为我院ICU收治的人工气道患者。我院共有ICU护理人员74名,均为女性,年龄22~46岁,平均(28.8±3.2)岁。我院自2017年6月起开始在ICU实施品质管理圈干预方法。抽取2017年1月—5月期间ICU人工气道患者98例作为实施前组,其中男52例,女46例,年龄16~78岁,平均(45.7±5.8)岁。同时抽取2017年6月—10月期间ICU人工气道患者98例作为实施后组,其中男50例,女48例,年龄18~74岁,平均(46.5±5.4)岁。两组患者接受气囊护理操作均为2300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组织设计及选题设定 按照上下结合、实事求是、自愿参加组织我院气道护理专项质控组8名护理人员共同组成品管圈。该组织的目的和作用,就是采取有效方式,优化人工气道护理以及气囊管理操作环节。经研究,将该品管圈命名为“减压圈”,并自行设计圈徽。通过积极开展人工气道护理工作的气囊管理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在临床操作中拟定了人工气道护理的相关流程,但对于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方法还不够具体,不够规范,其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相对统一标准流程。部分护理操作人员没有真正了解气囊注气技术,没有真正掌握气囊的压力监测、评估以及注气的方法,没有真正学会正确进行气囊注气或补气的技巧等。围绕上述问题,以头脑风暴法,共同讨论拟定5个主题。将可行性、迫切性、圈员能力、上级政策等4个维度分别赋予1~5分实施量化评价,经讨论,将本次活动主题确定为“提高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正确率”。

1.2.2开展调研及设定目标 本研究中,共涉及护理人员62名,在我院正式实施品管圈管理之前,纳入研究患者为98例。上述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共实施气囊护理操作2300次,其中发生相关问题共计502次,问题发生率为21.82%,其中没有掌握气囊注气方法问题发生132例次,比例为5.74%;气囊直接补气共有103例次,比例为4.48%;没有开展气囊压力评估共有92例次,比例为4.00%;没有采用最小闭合气量共计69例次,比例为3.00%。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发生率相对较高,将解决上述问题作为本次活动的核心目标。

1.2.3原因分析及要因确认 紧密围绕“如何有效提高气囊管理正确率”这一目标,根据实际情况绘制鱼骨图,从人员、技术、设备、制度等4个方面综合分析因果关联[2]。经综合分析及认真讨论,气囊管理知识缺乏、操作流程不规范、气囊充气方法不正确等问题属于主要原因,这些问题的存在,最终导致气囊压力过高。针对上述主要原因,紧密围绕“提高气囊管理正确率”主题,拟定改进计划方案主要包含规范流程、改进方法、强化培训等三个方面。

1.2.4规范流程及操作要求 针对护理人员气囊管理知识相对缺乏的问题,有效强化气囊管理专业知识培训,积极开展临床应用分析,避免再次发生气囊压力过高问题,提升气囊管理重要性认知,使所有护理人员达成共识。针对操作不规范的问题,积极建立相应的人工气道护理专项质量管理组,根据实际情况以及问题,制定气囊管理标准以及操作规范,建立气囊压力评估、监测要求等相关标准,推广临床应用气囊测压表,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和完善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系列操作指导文件。针对气囊护理方法不正确的问题,积极改进气囊护理方法,应用理想气囊压力注气技术,示范最小闭合气量操作方法以及最小漏气技术方法。有效改进护理操作方法,统一气囊指征、松气时机以及双人配合操作方法,有效规范气囊压力评估与监测方法,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气囊管理质量检查以及维护维修。

1.2.5强化考核及质量控制 积极实施全员培训考核上岗。质控组成员积极开展集中培训与病区护士岗位练兵培训。积极开展问卷调查以及临床抽查,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分病区实施相关护理辅导。积极开展场景模拟以及实际操作,质控组成员深入临床督促指导,检查落实管理要求是否到位。积极开展理论知识考试以及临床实践考核。及时进行讨论分析与经验交流活动,成员之间进行案例分析,经验分享,并积极开展专科新知识交流和传递。同时,将气囊管理纳入专科护理质量考评体系。由气道质控员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开展自查,对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整改。病区人工气道气囊护理工作情况,每周安排专人进行监测记录。再由二级质控组定期开展分项检查以及重点抽查。再由三级质控组每月组织临床质量检查,有效强化专项质量控制效果[3]。

1.3 观察指标

①将我院品管圈实施前后的气囊管理结果情况进行对比,主要包含充气方法不当、直接补气、未实施压力评估、未采用最小闭合气量、压力过高以及放气不当等。②将品管圈实施前后的气囊临床操作考核情况进行对比,主要包含正确压力测定、正确松开气囊、气囊压力安全比例以及操作人员的理论考试成绩等[4]。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品管圈管理前后气囊管理问题发生情况比较

实施品管圈管理后,临床操作中充气方法不当、直接补气、未实施压力评估、未采用最小闭合气量、压力过高以及放气不当等气囊管理问题总发生率仅为8.78%,显著性低于实施品管圈前的21.82%(χ2=150.94,P<0.05)。见表1。

表1 品管圈管理前后气囊管理问题发生情况比较[n(%)]

2.2 品管圈实施前后气囊临床操作考核情况比较

实施品管圈管理后,护理人员正确压力测定率99.48%,明显超过实施前的81.30%(P<0.05);正确松开气囊率为95.39%,显著超过实施前的76.17%(P<0.05);气囊压力安全率为100.00%,显著超过实施前的75.48%(P<0.05);护理人员实施品管圈管理后的理论考试成绩显著性超过实施前(P<0.05)。见表2。

表2 品管圈实施前后的气囊临床操作考核情况比较

3 讨 论

品管圈的特征是圈组活动时严格遵循PDCA循环管理工作基本程序,从主题选定、现状把握、原因分析、目标设定、计划拟定、制定对策、对策实施、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改进等10个方面逐项进行,进而有效激发护理人员创新思维,强化团队合作精神[5]。本研究组圈成员可以及时发现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的气囊管理问题,以解决临床护理难点和专业问题入手,把握临床资料,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对策,认真实施,有效解决了气道护理过程中气囊管理不规范、忽视气囊压力等问题,建立了气囊管理专项护理规范,有效提升了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正确性,从而有效减少气囊压力过高导致气管粘膜损伤、甚至食管气管瘘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运用品管圈管理活动,有效提升了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正确率,提高了圈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表明,针对涉及知识面广泛、专业程度高的临床问题,圈员需要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进一步强化现状把控能力,增强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在临床实践中,要注意善于探索,敢于创新,深入临床研究,制定中期、长期目标,逐步实施,逐步改进,解决相关人工气道护理问题,有效提升临床疗效,促进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气囊品管圈气道
基于副气囊的平流层浮空器高度控制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高田气囊案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迷你救生充气囊
品管圈“转”起来
品管圈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