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30年:总里程世界第一背后的智慧

2018-11-06 23:13周洁
新民周刊 2018年41期
关键词:嘉定高速公路公路

周洁

谁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公路是怎样的?

1978年,世界上已有约50个国家有了高速公路,而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还没有起步。就算是已有的公路,因为标准低、质量差,平均行车时速只有30公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那时乘车出行的真实写照。

如今行驶在四通八达的路网上,人们不会再有这样的尴尬与不便,短短40年里,我国公路里程从89万公里发展到477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突破13.6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干线公路的标准和质量普遍提高,农村公路和旅游公路蓬勃发展,全国99%的建制村已经通了公路,而且大部分铺上了沥青或水泥路面。

第一条高速公路的诞生

1988年的10月31日,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刷新了中国人对行车速度的概念。沪嘉高速公路通车后,原来上海市区与嘉定近三小时的车程缩减至三十分钟,中国内地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也就此终结。

作为首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在上海开创多个先河。2003年,它被评为上海市第一条高速公路文明畅通通道;2006年,成为上海首条试点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的高速公路;2012年,率先在上海使用自动发卡机……30年的探索,凝结成了一部高速公路创新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中心城区来往嘉定主要靠沪宜公路,20多公里的路程往往需要耗费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为了缓解市区到嘉定的行路难,建设沪嘉公路的建议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时的上海市市政工程局提出了2种公路建设方案。一是对原有的连接市区和嘉定的沪宜公路进行拓宽,改建成4快2慢的一级公路;另一种是重新选址,建设一条全新的汽车专用道路,这就是最初尝试建设高速公路的设想。

对此,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路专家对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论证,最后决定将这条路作为试验性高速公路进行施工。1984年12月21日,我国第一条按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施工的沪嘉高速公路在嘉定入城段正式破土动工。

在4年的施工过程中,沪嘉建设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科研,攻克了许多技术难关,取得了一系列“沪嘉经验”:研制“沙井”技术,加速了排水速度,控制地面沉降,使工程建成后路基基本处于稳定状态;通过采用玄武岩砾石增加沥青的摩阻系数,提高路面安全性;首次将电厂废物——粉煤灰变废为宝,用来代替泥土填充路基;交通监控模拟系统获得成功,达到了当时国际水平;桥梁伸缩缝的研究和公路反光标志的研究,分别获得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积累下的“沪嘉经验”,也成了我国后来浩浩荡荡的高速公路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自此开始,我国高速公路由点成线、由线及网,奇迹般地缩短了省市之间的通勤时间。

时任沪嘉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副总工程师的张奎鸿说:“它的意义不在于开通了20公里的路,而是代表了一个新的突破,证明了我们中国需要高速公路,而且也有能力有技术去搞高速公路。”

13.6万公里背后的智慧

高速公路的出现不但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更彰显着“中国速度”的惊人力量。从“自行车王国”到“车轮上的国家”,这并不容易。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

在国家财力还不是太好的时代,为了解决高速公路建设的经费来源,不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分散决策、自主融资、用者自付”的模式,先让承包方贷款修建高速路,然后再通过收过路费还清贷款。正是由于采取了合理的决策、设计、融资和付费方式,从1988年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算起,我国仅仅用了24年时间,就赶超了欧美公路网的建设。

1984年,当时的交通部利用向世界银行贷款的契机,学习、引进菲迪克条款来实施工程管理。当时的交通部公路局设立了“世界银行项目贷款办公室”负责贷款、协调和管理,还邀请国外工程咨询公司做顾问,帮助按照国际标准编制标书,从而进行招投标工作与推行监理制度。

有了资金和管理方式,中国的道路建设者们也克服了很多地形和技术障碍,才能让天堑变通途。

那个年代造高速公路,“技术手段和现在没法比,全靠人工拿着皮尺、花杆,每50米测量一次。” 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副院长刘国峰回忆。但如今,科研人员用BIM(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替代图纸、量尺,实现设计技术的升级。带上 VR眼镜,人们就如同身临其境般“走”在设计好的公路上。

如今的高速公路,已经有了新的追求目标,广吉高速路面采用橡胶粉改性沥青摊铺,既解决了废旧轮胎带来的黑色污染,又提高了沥青路面性能,成为交通运输部首批绿色公路建设典型示范工程项目。

为解决高速路修筑过程中的噪音問题,广吉高速的施工过程中还采用全新的全环保型搅拌设备,可将噪音降低至70分贝以下。通过强力收集装置,把生产过程中的沥青烟气进行集中处理,经静电除油、碱性水雾喷淋、活性炭过滤三级环保处理,达到国家环保要求后再外排。

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活力。

1990年,沈大高速公路全线通车,从开通初期全线日均流量3300台次,到现如今日均流量12.5万台次,车流量呈几何倍数增长。由于沈大高速路况佳、交通设施完备,使得鞍山到营口的集疏港运输可以由每日一个往返变为两个往返,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同时大幅降低了燃油、轮胎等消耗和事故频率。鞍钢汽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实践证明,中等距离公路运输优势十分明显,在每年为鞍钢节约物流成本1.1亿元的前提下,鞍钢汽运公司也实现了大发展,企业因“路”而兴,跨界经营,2017年的销售收入已是2001年的20.5倍。

猜你喜欢
嘉定高速公路公路
“十四五”浙江将再投8000亿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非物质文化遗产
——嘉定竹刻
公路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审核
小记者在行动
——小记者在超市宣扬“感恩环卫”系列活动
走进博物馆,感受嘉定800年
高速公路与PPP
GPS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