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上平衡发展与生态之难题

2018-11-06 23:13姜浩峰
新民周刊 2018年41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数字

姜浩峰

2018年,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更是崇明这一世界级生态岛出水1400周年,为此,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社科院在崇明联合举办生态文明建设国际论坛暨第二届国际丝路发展论坛。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道根在书面致辞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有必要和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发展合作事业相结合,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完善自身在国际发展合作事业中的角色的同时,中国也能满足国际社会的期待。他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深入推进,中国将成为新时代“南南合作”和全球发展的主要贡献者。

公共产品中的环境治理贡献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发展的过程中,究竟该优先注重经济发展,还是该优先注重生态文明呢?各个国家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实则是有着不同的看法的。“一带一路”倡议,要解决的,或许就是如何平衡发展与生态之间的关系。

在论坛上,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亚洲和大洋洲总代表刘萌女士发言称,“这个世界可以变得更好一些。一项针对两万五千名世界年轻人的统计表明,当今最受关注的世界问题是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

刘萌认为,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除了推动经济效益外,对社会、环境治理等问题也要做出积极贡献,创造“1+1>2”的社会福祉才是重中之重。如何实现这样巨大的社会福祉?“要将‘一带一路倡议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紧密结合。”

刘萌说,“2015年,联合国193个成员国通过17条可持续发展目标,分别涵盖了消除贫困、良好健康、优质教育、性别平等、负责任生产和消费、气候行动、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等17条目标。这17条目标之下细化成169个指标。这些目标、指标指明了2030年前,全世界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协作解决全球最紧迫挑战,从而转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综合路径图。”

原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邹力行在为与会中外嘉宾做《大平衡——中国发展的逻辑》的演讲时,强调“发展就是为了平衡”的观念。在邹力行看来,在发展的过程中,太快、太慢,都不是一种平衡,都不符合平衡规律。“只要路径对了,思想对头了,发展慢一点没有關系,恰恰可能是发展。譬如崇明岛,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发展慢的。但我认为,恰恰这个慢方向是对的,恰恰是非常宝贵的。”

在论坛上,联合国粮农组织原副总干事、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何昌垂则发表了这样的观点:中国正在走向生态文明时代,并能带领推动“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合作。何昌垂认为,对世人来说,目前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是“与贫困做斗争,与不平等做斗争,与气候变化、环境生态的变化作斗争”,而在这些方面,中国富有经验。“这些‘斗争,他们是相互关联的。这些‘斗争的胜利,在中国可以实现,那么,在世界70多亿人中间能不能实现一个人都不掉队?”何昌垂指出,“目前,地球上仍有30亿人在用木炭、煤炭、动物粪便等烧火做饭取暖。到2030年,联合国的目标就是使所有人都能够用上现代化的清洁能源。”

从数字生态到数字丝路

在中科院大学数字经济与区块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廖松强教授看来,“一带一路”倡议绝不仅仅只在产能输出、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等领域发挥作用。“生态文明本身和‘一带一路是有高度的结合空间的。”

廖松强说,未来的“生态文明”,又恰恰与信息社会,或者说是整个数字社会发展密不可分。面对数字化社会,中国式的技术解决方案,同样能使“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获益。比起诸如数字公民身份证等表面的技术手段的运用,向社会学方面延伸的数字化思维重构,未来将更多影响人类社会。比如原来银行间的国际支付,都是通过国际支付清算银行进行的,而现在在区块链领域,可直接建立跨国银行点对点的清结算体系和沟通机制。这样的趋势,如果延伸到国际关系领域的其他方面,就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如此,数字世界将开始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伦理规则,包括价值认同进行挑战。

廖松强认为,未来世界,“数字鸿沟”有可能进一步加大。但如果谁掌握,特别是优先掌握了数字生态,并充分地利用其优势的一面往前推动工作,就有可能跟上数字世界弯道超车的发展,成就机遇。上海交通大学校友会能源科技分会秘书长欣雷认为,数字化通道未来能够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欣雷说:“我们期待这个平台——其绿色技术诞生在交大,发生在西安、北京,但是使用技术的用户方,可能在非洲,可能在东南亚。通过语音系统,这些地方可以享受中国的绿色技术服务。我们希望构建能源绿色工程师的在线平台,借助‘一带一路数字化通道、区块链通道,导入到不同的国家和城市。”

公共产品的提供也好,基础设施包括数字丝路的建设也罢,归根结底,其最终目标是为了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新型城市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万峰教授看来,“一带一路”将构建新的国际循环体系。“当今世界、当今国际格局,我认为是由贸易打造而成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会让我们有更好的国际环境。”

在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原农业部总经济师张玉香看来,历史上,西方的葡萄等等作物品种借古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中国的丝绸、茶叶生产技术和产品,则通过丝路被带到中亚。由这些贸易,促进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农业技术和农产品的传播交流。“亚欧非的农业文明沿着古丝绸之路交流互通,不断发扬光大,其所积淀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成为各国交流合作共同秉持的主要理念。”张玉香说,“如今,中国在减少饥饿上面的成就举世瞩目,通过‘一带一路,中国可以向世界分享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我们还可以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张玉香透露,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不断深入,已与5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农业技术合作协议,农业技术合作领域主要在农技示范、良种推广、土壤改良等方面。通过相关国家多种形式的对接合作,国家间的友谊苹果园、示范农场不断涌现。而这,恰恰是“南南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数字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