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爷爷名山老人

2018-11-06 10:45钱康宁
翠苑 2018年4期
关键词:名山常州爷爷

钱康宁

我与爷爷的相识是在我家的书柜里爷爷留给父亲的诗作和书籍中。从我记事起就与爷爷的诗书相伴,那时我还不认识字,只能听父亲吟诵爷爷的诗词。我在父亲的吟诵声和爷爷的诗词陪伴下茁壮成长。

爷爷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在我的身躯中,早已流入了他的文学天才和书香门第的血液,使我从小就喜爱诗词和文学作品,并在人生中已显现酷爱文学的点滴遗传基因。我愿努力继承钱家酷爱读书的优良传统,继承爷爷江南大儒的风范和荣誉。

爷爷钱名山,出生于1875年,弃养于1944年,名:振锽,字:梦鲸,号:滴星,后更号为名山。爷爷世居江苏常州菱溪,是位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人称“江南大儒”。爷爷历经了清末、民国、抗日战争,这一段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灾难时期。

阅读和聆听父辈们对爷爷一生的评价,我深深地感到“情”与“爱”是爷爷一生做人的目标和信仰。仁者的爱心与诗人的情怀,合为爷爷特定的性格。他心中拥有无限的情:亲情、友情、民情和诗人的情怀。他心中拥有无限的爱:爱家人、爱国家、爱劳苦大众、爱诗文。爷爷曾这样说:“诗人仁智心,举世谁能如?”由此可知爷爷就是位正直、善良、坚持公道的学者。爷爷名山老人自幼聪明,10岁就能作诗,16岁考取秀才,19岁中举人,29岁成为进士,他年轻得志,意气风发。爷爷29岁成为进士。“初成进士,乡人告曲直者塞其门,县令恶之,求其罪,无所得。”反映爷爷对当时社会腐败的愤慨,对劳苦大众的同情,足见青年时期便有忧国忧民的正义志气。

爷爷成进士后,即“以刑部主事用”曾两度上书论事。奏章由京畿道御史转呈,两次都“留中不发”。爷爷便弃官回归故里。从弃官之事,可以看出爷爷是位正直、有着博大胸怀的读书人。“直须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爷爷的一生以爱国家、爱老百姓为做人的目标,他宁愿坚守做人的道理和一颗正义的心灵,但决不乞求于无原则的官位与富贵。为此爷爷凛然正气辞官回归故里,在常州白家桥开设“寄园”书院讲学授课,以道德文章教诲学生,影响后人。爷爷一生著文作诗,出版文集、诗集。爷爷讲学20年:著作诗文,挥毫撰书自34岁归隐至70寿终,历时36年之久。

钱家在常州是一户书香门第,世代书香盈门。爷爷的祖父钱钧,号廉村,自称“平生无他嗜好,唯爱书成癖”。爷爷的父亲钱向杲,光绪元年中举,购地筑“寄园”,隐居其中,平生慷慨尚义,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存亡。他历时10年,著成《夷夏用兵鉴碌》40卷,他有诗云:“寒窗依旧一灯青,岁岁埋头史复径。”

1909年—1932年,爷爷在常州白家桥菱溪居住地开办“寄园”,20多年中先后接收了遍及全国多个省份的求学弟子1000多人,培养出江南才子张大千的知音谢玉岑艺术大师,古书画鉴定家谢稚柳,画家马万里、邓春澍,诗人伍受真、王春渠、钱小山、钱仲易,还有虞逸夫、钱璱之等一批文化俊杰。

常州“寄园”在当时与国学大师章太炎,于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近代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创立的“无锡国学专修馆”齐名,形成声息相通、相互应和、各有千秋的三足鼎立。号称“吴江文皇帝”的金松岑以及后人,赞誉三名创始人为民国时期的“江南三大儒”。

1944年爷爷在上海桃源邨因胃溃疡逝世,归葬常州菱溪,享年70岁。闻听噩耗,避难在内地的“寄园”弟子们,自发在重庆举行追悼会,乡贤吴稚晖主持追悼仪式。爷爷一生著作甚多,主要有《名山集》《名山诗集》《名山词》《名山文约》《名山丛书》等作品。

在长辈、亲友和官方的文章中,都阐述到爷爷是位心地善良,胸中时时惦记穷苦老百姓的教育家,他用畢生的慈善之心,温暖帮助贫穷的劳苦大众。

1930年爷爷参与救灾马迹山灾民,1934年参与救灾溧阳灾民,几年后常州遭遇百年未有的旱灾,爷爷不遗余力、倾心倾力为赈灾奋战。爷爷是位教育家,但他更是仁慈的化身,正义良知的化身。

爷爷对老百姓的疾苦,充满了同情和怜悯之心,他曾写过一首《冻死人》读来催人泪下。“老夫夜卧重衾底,绒绳裹衣不去休,默念街头冻死人,此心耿耿何能己……”爷爷一生为了民众的安危牵肠挂肚,以老弱的身躯挺身而出救灾救难。爷爷参与赈灾,昼夜奔忙不辞劳瘁,他在公园鬻书,所得钱款全部用于赈灾,还相约常州文学之士卖字卖画参加赈灾活动。

大姐曾告诉我,在抗战逃难时期,她和爷爷曾居住在上海法租界的辣斐得路(现复兴中路)桃源邨时,爷爷一贫如洗,只能靠书写字画变卖来维持最艰苦的日常生活。在艰难度日的那些岁月里,爷爷胸中装的依然是那些穷苦的老百姓。每天大姐放学后,爷爷都会带着她出门去寻找穷苦人,并把自己每天克扣下来的仅有的一些铜板,施舍给没饭吃的穷人。

每当我想起这些事都会热泪盈眶,在我的记忆中爷爷应该是一位善良和蔼的平凡教育家,他拯救不了国家与民族的危机,只能用一个老人应有的道德修养和温暖心灵,去接济那些穷苦的人民大众。

爷爷是位仁者,思想的基础是孔孟之道。他平凡的一生中无论是对亲朋好友的资助,还是对待受灾民众的救济,从不以救世主的神态居高临下,而是以平等友善之态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爷爷坚信人性本善的道理,并用自己的人情温暖之心,体现、坚守自己善待别人的信念。

爷爷是位诗人,从气质天赋来讲凡事敏感易动情,他一生读诗、写诗、出版诗集。仅《名山诗集》第四卷中就有诗1066首,词93阕。爷爷对诗书的感悟,“经甘苦都尝遍,自觉诗书味更长。”“我以诗事天,不得无诗死!”可以毫无夸张地说,诗与爷爷俱来,诗与爷爷共存。

爷爷平日除作诗写文之外还挥笔书法,经多年的磨炼他的字体形成独具一格的风范。《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上,何应辉先生的评论:“钱振锽的行书笔道遒润浑涵,力量藏而不露,运笔收放有则,织字刚纯粹峻密,顺势随手而成……变化极为自然有趣,通篇气象朴茂醇和。”张大千先生的字体也曾受到过爷爷的影响。朱屺瞻则自述:“画艺之成,曾受名山先生之启发。”

爷爷是位人民的诗人,也是位民族的诗人,他对欺辱中华的外敌深怀痛恨,对表露民族气概的勇士敬佩至极,大加赞誉。爷爷的诗文得到一致的评语:行文奇秀,用笔豪迈,自铸伟词,不拾人牙慧。

爷爷开办的“寄园”是书院而不是私塾。私塾是蒙童时期的启蒙之所,而“寄园”书院是传经论道的学府。私塾收取的学童往往是本族的孩子,而“寄园”的学子近悦远来,皆是学有所长的文化先创者。“寄园”的课目以经、史、子、集等经典文献为主,谈古论今,激扬文字,纵论天下的时势,商讨强国之策。

“寄园”是常州最后一个古典书院,可能也是中国古典书院的终结。“寄园”曾为常州文脉继承、延续做出较大贡献,也为常州留下了宝贵的“读书种子”。爷爷对“寄园”的辛勤耕耘栽培和教诲,给予了“寄园”弟子们终身深刻影响和无穷的知识力量。

爷爷的一生除了在京为官的三四年,以及抗战时期在上海避难8年,其余近60年都与常州这座城市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爷爷去世后遗体埋葬常州老家,现棺木已深埋,墓碑保存完好。

爷爷的一生是一部常州的传说,一段荣誉,爷爷的事迹一代一代地流传在常州人民的心目之中。常州人民对爷爷的生平口口相传,已成为一道美谈的风景。爷爷去世后,乡人私谥“贞悫先生”也有人提议“清悫先生”,可见一个心胸宽广,德行、道行俱全的教育家对一座城市的意义和影响。

得悉常州市政府做出决定,在名山先生“寄园”原址附近,择地上百亩建造“菱溪公园”,恢复“寄园”的原始风貌,以表明把读书育人永远作为一座文明城市的风向标和座右铭,常州人民万分赞赏此举为民心所归之德政。

爷爷是位诗人、学者、教育家,他用平凡的一生和读书育人的道理,为常州故乡乃至中国大地,谱写了一曲古老文明国土的读书风范。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民族的文明礼貌,都离不开伟大的教育事业。愿生活在祖国大地上的人们,把阅读、看书作为人生的必修课,让我们有着千年文化的古国,永远成为世界东方的一颗文明礼貌的璀璨之星。

让我们永远铭记教书育人的老前辈——名山先生!

猜你喜欢
名山常州爷爷
常州的早晨
闫梦萦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无名山
常州梳篦
中国的三处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