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我的精神底座

2018-11-06 10:13杨卫平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河南班主任老师

编辑老师打电话向我约稿,说《河南教育》创刊40周年了。我愣了一下:都40年了?好快啊!

第一时间,我的思绪飞到20年前。

那是1998年的暑假,我参加《河南教育》创刊20周年联谊会。记得我穿着黑白格长裙,静静地坐在角落里,用心聆听来自全国各地的骨干作者侃侃而谈。那是我第一次来到编辑部。而此前,我给她写过8年的稿子。那8年间,年轻的我遭遇过人生的重大挫折,一度心灰意冷,是《河南教育》张舸编辑的约稿信唤醒了我对生命的热爱。我并不高产,但《河南教育》记得我,20周年联谊会全国仅邀请10位骨干作者,我忝列其中。满满的幸福与略略的羞怯交织在一起,定格成当时的我。

编辑老师看出了我的羞涩,纷纷跟我交流。没有客套,没有寒暄,仿佛不是初见,而是很久的朋友,他们详细询问我的工作、学习、写作情况,给予热情鼓励。

我脸红耳热,小声说:“我只是一个中师毕业生,没有读过高中,大学也没有念过……”

他们说:“你不是学院派,但你照样可以在教学与写作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直到现在,这句话仍然震撼着我、鼓舞着我。这世上,总有博大的胸怀,不以学历判断学识,只以爱心唤醒人心。

会后,我怀着莫名的兴奋回到了工作岗位,虽然还是在平凡的教学一线,却似有了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给我希望。

2001年春天,冯振山、张舸两位编辑,来到我当时任教的学校——信阳市第七中学,跟踪采访4天,写出了长篇人物通讯《工作着是美丽的——记信阳市青年教师杨卫平》。这是我教育人生的转折点。我的工作,怎样才能更美丽?我需要重新出发。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作为语文教师,怎样使教学更有趣?我开创了“师生同时同题作文”教学模式,获得全国写作教学大赛一等奖。作为班主任,怎样架起亲子沟通的桥梁,建立一种温暖的师生关系?我上了全国观摩主题班会课《懂你》。更宽阔的路,在何方?《河南教育》适时地给予我提携与帮助。在河南省班主任研究会的活动中,编辑部邀请孙维刚、李镇西、窦桂梅等名家名师前来讲学。每一次,编辑部的老师都郑重地向这些名家推介我:“这是我们河南本土作者,请多指导。”

我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张力有多强,但我知道自己的精神“落点”有多实。我痴迷于教育教学工作,并在工作之余和其他教师在《河南教育》一同开设《师生飞鸿》《阿雨热线》专栏。

2005年秋,我凭借这些“资本”调进郑州市第十九中学。工作环境变了,对《河南教育》的感情没变。我给《班主任札记》专栏写了系列文章,在班级管理上与时俱进:微博治班、随手一拍、班级日志……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着、成长着。把这些做法整理出来,形成文字,与更多人分享,何其快乐!

有一次,已经调离《河南教育》的周宝荣老师邀请我参加省里的一个学术研讨会。我的发言博得满堂喝彩,当时的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表扬了我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周老师说:“她是我们《河南教育》培养的作者。”

是的,《河南教育》就是我的精神底座,多年前的读者,能顺着她的经脉找到我,与我结伴同行。

2015年,南阳骨干教师王甲川来郑州听了我的讲座后,念念不忘,回家跟他的妻子苗旭峰分享。但是,他记错了我的名字,恰恰苗老师是我多年的“粉丝”,她告诉王老师我的正确名字,她甚至记得我在《河南教育》使用过的唯一笔名“玉米”。她说,玉米很平凡,但营养价值高。苗老师也是一个文笔颇佳的语文老师,我们渐渐成了文友。2016年,我受邀在河南省最具智慧力班主任颁奖典礼上作报告,她前往与会。这是我们首次见面,但是她十几年前已经在《河南教育》上见过我的照片。一见面,她就说:“以前你是短发,现在是烫发;以前你像开足马力的机车一样有冲劲,现在是热情中增添了沉静。”

我与周口名师呼宝珍也是结缘于《河南教育》。2015年,我俩同时被评为河南省最具影响力班主任,在领奖台上初次相遇。她告诉我:“我读过你在《河南教育》主笔的《阿雨热线》文章。”就因为这句话,我们成了闺密。有谁不感激喜欢自己文字的读者呢?以文会友,真乃人生幸事。宝珍是数学老师,但她文笔流畅,发表了不少文章。我们不常见面,却能以文相会,乐在其中。最有意思的是,2017年年底,我俩同时受邀为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培训会作报告,她向会务上提出让我俩同住一屋,就是为了能彻夜长谈……

2008年,我在《河南教育》创刊30 周年的时候写过这样一段文字:

《河南教育》创刊30周年了,而我,作为她的铁杆粉丝,与她牵手18年来所发表的50万字,应该也可以结集出版了。工作之余,我要好好整理那些浸透着编辑心血的文字,把她作为对《河南教育》的生日献礼。

我是认真的,也是慎重的,这一整理就是4年。2012年至2016年的5年间,我出版了4本专著《笑着做教师》《被学生感动的56个故事》《为课痴狂》《好老师教你做好父母》,每一本都一印再印,十分畅销。我也因此而结识了海内外的更多同道,受邀在全国作讲座500多场,把《河南教育》的精神传播得更远。

学习着、探索着、实践着、成长着,2013年我被评为特级教师,2016年被评为正高级教师。2017年暑假,我在云南作讲座时,遇见上海的一位知名中学校长,他诚恳地告诉我:“像你这样的第一学历,在上海是很难有机会评上正高职称的。”

蓦然,我想起《河南教育》编辑的话:“你不是学院派,但你照样可以在教学与写作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就是这句话,激勵我终身成长,使得我不断追求,超越自我。或许,我不是最出色的,但我是一个有特色的教师,这令我和学生都受益无穷。

德国小说家托马斯·曼有句话:“在这样的年龄,生活还没有撞疼我们,责任感和悔恨也还都不敢损伤我们,那时我们还敢于看,敢于听,敢于笑,敢于惊讶,也敢于做梦。”我想改编一下:“在这样的年龄,生活已经撞疼了我们,责任感和悔恨也损伤了我们,又如何?照样敢于看,敢于听,敢于笑,敢于惊讶,也敢于做梦。”

是的,有了《河南教育》做精神底座,我便无所畏惧,一路前行,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谢谢你,《河南教育》。

(作者系郑州市第十九中学教师)

(责 编 帕 拉)

猜你喜欢
河南班主任老师
大相中原
Jokes Today
我的班主任①
当一名轻松的班主任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时代青年》(原《河南青年》)创刊60周年大事记
我们的班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