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2018-11-06 10:46李莹
科教导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全人教育应用文写作通识教育

李莹

摘 要 “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兴起于西方,而后传播至世界各国。在具体实践中,高等教育始终是“全人教育”理念推广的重点领域,其中,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实施“全人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本文根据民办高校的特点,以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完成“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践。

关键词 全人教育 通识教育 应用文写作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9.021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all-round education" sprang up in the west, and then spread to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 practice, higher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key field of popularizing the concept of "all-round education", among which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all-round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takes the practical writing course as an example to complete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practice under the concept of "all-round education".

Keywords all-round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practical writing; teaching reform

20世纪 60 年代,美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随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引起了教育质量的下降。这个问题的出现引起了关注,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成为了20世纪 70 年代美国教育界的关注焦点。全人教育作为一个概念在北美出现,其最具代表的人物是美国的隆·米勒,他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全人教育”理念。[1]

1 “全人教育”理念與通识教育概念辨析

1.1 “全人教育”理念

由于全人教育的概念涉及的范围宽广、复杂,教育界对全人教育的理解也十分多元。美国学者隆·米勒认为全人教育是一个师生在彼此的交流和表达中共同学习成长的过程。[2]国内学者谢安邦和张海东认为全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整体发展,全人教育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开放、有活力的交流与合作,关注的是人生经历而不是一种专业的技能。刘宝存则认为所谓的“全人教育”就是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模式,培养“身体、心智、情感、精神心灵力量融合一体的人。台湾学者吕俊甫认为教育的理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德性的发展、情绪等方面的发展,这种能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即可称之为全人教育。[3]

综上所述,学者对于全人教育的表述,从目标看:全人教育所关注的不应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应是一种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使人在身体、精神、智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从内涵上看:全人教育应该用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包含了整合意义和经验的多重层面的教育,是注重个人体验和经历获得的教育。

1.2 通识教育概念

不同的历史时期,学者对通识教育概念的认识也有所不同。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最早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他认为: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基础,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前,对专业知识的先期全面了解,都来源于通识教育。[4]

我国的《教育大辞典》中,通识教育的定义是: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育。[5]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通识教育与专门教育相区分,是大学生在专业学习前需接受的共同内容教育,属于一种内容宽泛的教育。

尽管国内外各种权威机构和学者,对于通识教育概念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关于通识教育的核心问题,大家的看法却是一致的,笔者对此归纳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要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负责的公民,是目标和实践的统一体,是每个学生必须接受的除专业以外的那部分教育,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实质是“和谐发展的人”的培养。

2 “全人教育”理念下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

“全人教育”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一种思潮,主张以“和谐发展的人”为导向,培养具有“整全的知识”、“健全的人格”的“全人”。 而通识教育主要通过整合的、跨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学生提供宽阔的认知视野。在这个视角下,通识教育是“全人教育”理念推广实施的一种良好承载体,全人教育是通识教育的指导思想,通识教育是全人教育的实施平台。

2.1 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引导

开展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通识教育,需要一个坚实的着力点。在教学组织的流程中,课程设计上承教学理念,下导教学内容,是教学中关键节点,也是开展全人教育理念下的通识教育的重要媒介。通识教育课程的配置方式和知识的类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人类文化知识的角度,通过把知识的整合和学科的互动联系在一起,对课程进行设计比单科专门的教授一门知识,更能多方位的给学生提供广博的知识视野,这也是全人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

如果没有全人教育的指导思想,通识教育就可能流于知识的堆砌和课程、课组的设立与学科归类等外在形式。而如果没有扎实有效的通识课程设计思想作为实施全人教育的实质性支撑,全人教育的深化也可能成为一句口号而得不到实实在在的落实。[6]

2.2 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实施

课程设计思想按主题内容和学科领域组织,把人文、社会、自然互动进行整合,体现了全人教育的指导思想。通过跨学科、跨专业,把一个或多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综合运用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将所有知识领域的科目整合在一个宽泛的主题之下,这种运用不同知识视角来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促使他们的思维能跳出专业限制,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习。[7]

因此,在全人教育理念下通过通识课程的实施途径,运用课程的设计来达到全人教育的效果,注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的培养,整合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来培养完整的人——全人。

3 应用文写作课程贯彻“全人教育”理念改革实践

应用文写作课程作为一种通识类课程,对于培养当今社会需要的“全人”,具有意义。与此同时,要把握人才成长的特点和培养规律,发展和完善人才素质结构,积极发挥应用文写作课程的人才培养优势,也是课程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基于此,结合我校的教学改革实践,笔者从新审视,反省以往的教学实践过程,对本课程更新教学理念、教学计划的制定、“创新思维”的培养、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做出一些思考。

3.1 教学理念的更新

应用文写作是我校通识核心课程,以全人教育理念为导向,关注学生在智力和知识方面的进步,强调他们在人文修养方面的提升,在情緒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在道德、价值和信念方面的追求,以及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的责任感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在阅读中能够发现问题、在思考中提出问题和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有效的写作解决实际问题,并使学生获得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训练,这些都利于学生拥有未来学习能力的增值和可持续发展。

3.2 教学计划的制定

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时,让学生入校伊始就树立“全人发展”的理念,在课程计划和内容的设计上,注重实施跨学科课程的模块融合,将有关知识进行整合,通过不同教学方法,把课堂主角地位交给学生,教师起引导作用,从而培养和锻炼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通过相互学习,相互配合让学生成为一个与团队与社会相融合的人。只有透过学科之间的融合、影响和渗透,才能超越学科间的制约,才能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视野。

3.3 “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其基本理念是需要提升学生的批判性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从课程设计上对其根本作用在于提高学生跨学科学习、研究、综合利用知识的创新能力。例如批判性思维能力,重点在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与选探能力。基本做法是通识教育课程利用跨学科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和展示相关学科渗透、不同学科连接和知识资源有效利用的理论与方法。而逻辑思考,跨学科专业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能力,学科专业与知识资源整合能力、推理与判断、新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这些就为学生寻找学科专业的结合点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认知视野、思考方向和理论方法,帮助学生从专业学习、跨学科学习中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在学习内容逐步积累的基础上对于学科专业的认识,及知识资源体系进行整合的能力会随之加强。

3.4 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

在考核方式上,应用写作教学借鉴了写作教学同行和其他学科有益的经验,根据学校的相关要求,每学期开始即向学生宣布考核标准,应用文写作教改课程采取“行程式”的教学考核模式,即平时和期末相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行程式考核分配比例为5:5,其中平时成绩包含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期末包含理论和实践考核两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实际生活的需要。这种行程式的考核评价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施中,促进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态度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学生可以根据评价标准,制定对应的学习计划,灵活支配学习时间,有意愿涉猎课本外的知识内容,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探索和创新,不断地向全人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靠近。

4 结语

以全人教育理念为导向的,践行全人教育理念和坚持科学的改革观,通过课程改革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用通识教学课程的设计思想达到全人教育的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识课程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改革还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吴立保,谢安邦.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教学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8(1):69-74.

[2] 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243-246.

[3] 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26-37.

[4]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8.

[5]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5.

[6] 张寿松,徐辉.大学通识课程内容组织的两种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93-95.

[7] 刘阳.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与探索——香港理工大学“全人教育”办学模式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3(8):227-229.

猜你喜欢
全人教育应用文写作通识教育
全人教育理念下医科高校学业困难学生管理探析
论“内外兼修”模式下高职应用文写作第二课堂学习平台的构建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初探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全人教育视野下的班级教育小组改革初探
高等艺术院校网球教学中塑造“全人”的探讨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