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南曲的土家音乐特色考析

2018-11-06 10:46刘思贝
科教导刊 2018年27期

刘思贝

摘 要 长阳南曲文化内涵丰富、旋律优美、历史悠久。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采风考察和声乐演唱实践经验,试以南曲选段《扫松》为例,进一步从其历史、题材、曲牌、演唱特色等角度对长阳南曲的土家音乐特色进行探索、考析,期盼为长阳南曲这一优秀曲种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模式。

关键词 长阳南曲 音乐特色 考析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9.028

Abstract Changyang Nanqu has a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beautiful melody and a long history.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the author combines the practice of gathering winds and vocal music singing. He tries to use the example of "Sao Song" in the selection of Nanqu,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ujia music in Changyang Nanqu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ts history, theme, tune, and singing characteristics. We will explore and analyze and look forward to providing some new ideas and model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angyang Nanqu, an outstanding musical species.

Keywords Changyang Nanqu;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0 引言

我國的曲艺艺术最早起源于周代《荀子》的《成相篇》,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它根植于广袤的中国文化大地上,经久不息。我国疆域广阔,且文化源远流长,因而各地省市区县的曲艺艺术亦是百花齐放。曲艺又称说唱,西汉《礼记》说:“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便说明其有说有唱的艺术特点。湖北说唱音乐的门类较多,如湖北道情、武汉说书等,而湖北丝弦说唱中的佼佼者就是历史悠久且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长阳南曲。长阳南曲原名南曲,亦称丝弦,是湖北地曲艺历史文化积淀较为长久的曲种。南曲主要流传在鄂西南山区的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和鲜明的地方风格,以唱词文雅、曲调优美、腔韵独特的三大特点,在曲坛享有盛誉,被誉为“郁香的山花”。①

1 长阳南曲的历史渊源

长阳南曲主要根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一九六二年其定名为长阳南曲。长阳南曲究竟何时诞生,目前尚无资料可以史记考证,但我们任然可以据南曲艺人们回忆究其根本。据笔者翻阅前人记录的艺人回忆录记载:长阳南曲传承人田世雍、田开池、向大毕等,他们都师从于龚复让(约 1736~1795)。②现将南曲艺人对其学习南曲的回忆整理如下(见表1)。

由表1可见,长阳南曲至少在清朝乾隆至光绪年间,已经在湖北长阳、五峰等地发扬开来。长阳南曲以长阳资丘为中心,北至乐园、西至枝柘坪、傅家堰、东至都镇湾,南至五峰等土家族聚居地,是长阳南曲最为集中的流传地。③南曲艺人大多为土家族。资丘艺人们在人情交往中,如婚丧嫁娶、农闲时,他们聚众乘兴弹唱,一时间演唱氛围浓郁、蔚然成风。

2 长阳南曲的演唱题材

长阳南曲的演唱作品通常篇幅短小精悍,很少加念白,它的唱词均在50~60字不等。南曲较长的段子有《秋江》、《永乐观灯》等,这两首约有二百字左右。其唱词文学性较强,唱词如诗词般讲求对仗、格律。长阳南曲曲牌丰富,不同曲牌匹配不同唱词,唱词多以七言韵文为主。长阳南曲传统曲目颇丰,涉及的题裁广泛,文学性是其重要的特征。据不完全统计,已知有 150多个传唱曲目,据笔者翻阅文献,将其大致归纳为四类(见表2)。

3 长阳南曲的唱腔曲牌

长阳南曲属曲牌体唱腔,即根据旋律的变化而匹配不同的唱词。长阳南曲的创作者通常是农民,因而其曲调朴质委婉,朗朗上口易学习,且音区不高适合演唱。笔者搜集前人研究成果及采风调查发现,南曲的唱腔可分为“南曲”和“北调”,被南曲艺人俗称为又称“南腔北调”。④长阳南曲的“南曲”唱腔书籍记载的有32个曲牌,还有一些书籍未记载,但南曲艺人会唱的曲牌,例如空若调、丰润调;长阳南曲的“北调”曲牌,则仅存一个。笔者将其曲牌的使用规律及南北唱腔的分布情况归纳如下(见图1)。

4 长阳南曲的曲体结构

长阳南曲的唱腔结构与我国大多数曲艺的分类相同,它分为两类:一是联曲体,常用于南曲唱腔的曲目中;二是单曲体,常用于北调唱腔的曲目中。

4.1 联曲体

(1)联曲体核心曲牌为联缀体,它由[南曲头] 、[垛子]、[上下句] 、[南曲尾]四个部分构成。长阳南曲著名曲目《昭君和番》、《打渔杀家》等就是这种核心曲牌构成的。

(2)七句半形式,它由[南曲头]和[南曲尾]相连接而成,如咏景抒情的南曲曲目《春》就是这种组成格式。

(3)混合曲牌联缀体。这种结构建立在南曲诸多基础曲牌之上,从中串联一些其它曲牌与之结合,综合而成一个多曲牌的联缀体结构。

4.2 单曲体

长阳南曲中的[寄生调]是用唯一一个用单一的曲牌来演唱一个完整段子的曲牌。⑤

5 长阳南曲《扫松》的演唱特色

5.1 《扫松》故事梗概

《扫松》是取材于戏曲《琵琶记》,这个戏曲也有不同的版本,一个是“不忠不孝的蔡伯喈”;另一个则是“全忠全孝的蔡伯喈”。《扫松》属于叙事的段子,主要是讲述汉朝蔡伯喈(就是蔡邕,蔡文姬的爹)的故事:蔡伯喈要上京赶考,临行前与家中的父母和刚成亲两个多月的妻子(赵五娘)告别,并且把父母托付给了张广才,最后在京城里高中状元,被牛丞相看中要招他为女婿,他最终与牛丞相的女儿成亲了。但是他在京城思念他的父母,所以就派遣公差李旺去到家乡陈留郡圉县接父母,当公差来到陈留郡圉县正好看到张广才在荒郊野外给蔡伯喈的父母扫墓(陈留郡三年干旱,父母饿死),便走上前去问路,问陈留郡圉县怎么走,张广才便说这里就是陈留郡圉县你有何事。公差便说他奉他家老爷之命来迎接他的二老及其家财到京城。张问:你家老爷叫什么?公差答:我家老爷官高,岂能随便告知他的名号。张说:就是当今的天子也有国号,你家老爷没有名字吗?公差说:我家老爷就是当今丞相的女婿蔡伯喈。《扫松》就是在那个扫墓的地方,张广才和公差李旺的一段对话。主题就是最后一句话“官从书中来,身从何处来。”该唱段具有叙事性,中心思想是劝诫世人孝敬父母,读书当官发达了也不要忘记根本,没有父母哪来优渥的生活?

5.2 《扫松》唱词的方言特征

长阳南曲传统曲目中方言演唱是其重要特征,这是受其历史沿革与风土人情影响而产生的特征。长阳方言与普通话的音韵字汇略有不同,它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因此具有“西南官话”的显著特点。⑥从说话方式上看,长阳方言声母的N与L混淆不清,容易将N念成L,比如把牛奶(niu nai)念成“刘來”(liu lai)。方言中的韵母(en、in)与(eng ing)混淆,容易把后面的G省去,例如把风念成(fen),而且当地人们的翘舌音声母 zh、ch、sh也经常说成z c s,把H省去。为了能确保长阳南曲的纯正风格和民族特色,只有运用民族民间的唱法和地方语言特色相结合来演唱才能达到其韵味。正因为这种方言要求的限制,也使得南曲一直以来坚持着其独特的地域性、淳朴的风格特点。另外其使用的旋律也体现了与当地方言的高度结合。每个村落的方言有区别,每个人的演唱也有区别,但是很多东西是不变的,唱南曲也是唱离合悲欢,要根据唱词的思想感情来安排曲牌。唱的是离合悲欢,听的是风韵人情。再者就是依字行腔,例如《扫松》(谱例1)中唱词,凄凉的(饥荒la sol fa)用半音来表达。

什么样的字音就要用什么样的腔调,就是戏曲歌唱的大原则,不需要强调每个村每个人的不同,没有做到依字行腔和把握唱词的思想感情也是无用的。《扫松》开始的第一个头子“饥荒三载”要唱出悲凄、凄凉感,要用腔调来塑造那种景象,大部分的南曲艺人只能唱出其调,还不能用声音、用曲牌来表达思想感情,来表達文辞的韵味。

5.3 《扫松》的润腔特色

长阳南曲具有独具风格的润腔技巧。这些特征都源自它自身长期积淀而来的风格和方言语调的作用。因此它的润腔技巧也是多种多样的,润腔将增强南曲演唱的独特魅力。尤其是笔者聆听南曲老艺人演唱,他们的润腔技术娴熟,将曲目的演唱处理得细腻,将南曲的质朴和曲目的深刻内涵表达的婉转贴切。

长阳南曲常用的润腔技巧,首先是颤音,使得整个演唱不会显得枯燥乏味,为旋律带来变化,使其具有歌唱性。其次滑音,这种方式是老艺人较为常用的且娴熟的润腔能,主要借助报字搭气下滑行腔,使得曲目的尾部具有灵动性和感染力。最后则是直音,它需要良好的气息支持,使得曲目演唱音色变得高亢。

5.4 《扫松》的演唱形式

长阳南曲通常以坐唱为主要演唱形式,独自一人就自弹三弦演唱,可以演唱任何曲目;也有两人扮演不同角色对唱,通常用于演唱具有叙事性的南曲曲目;多人齐唱等形式常见于当下,由于南曲的普及,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学习中,也就形成多人演唱的形式。

长阳南曲的伴奏乐器通常是三弦、简板,其中三弦是演唱者必会弹奏的乐器,否则就不算是真正的南曲艺人。也有配二胡、扬琴的场景,笔者旨在文史资料中看到过记载。演唱时一名艺人击打云板(又称简板、牙子),另一人演唱,这种形式有点类似节奏与旋律的紧密结合,云板起到节奏匀称的作用。《扫松》的曲体结构属于曲牌连缀体,它由11个曲牌组成,演唱时一位艺人弹三弦的、另一位可打简板,也可以独自一人演唱,笔者还见过10多个艺人同时演唱《扫松》的盛况。《扫松》开始是一段器乐伴奏及云板节奏的合奏,缓慢的主题旋律引出一位为邻居夫妇扫坟的老伯。

长阳南曲核心曲牌在前文中笔者就说过,它包括[南曲头] 、[垛子]、[上下句] 、[南曲尾] 。⑦《扫松》的[南曲头]便由三句构成(谱例2),第一句“饥荒三载”,其起音在微音G上,句尾落音也在徵音G与宫音C上,我们可以直观看到其旋律主要围绕宫商角徵羽五个音展开,偏音变徵和变宫则各只出现了以此,且偏音处在弱拍的位置,时值较短,不影响整个曲目的骨干音级。演唱时,要注意把握旁白此时悲凉的心情,突出世人对这对夫妻老无所依、逝无人养的悲伤感慨之情。唱词“饥”只有两拍,而“荒”使用拖腔,共四拍。

演唱“苦磨难捱”时,应比前句的感叹力度更加强烈,体现出世人对于夫妻饿死的惨状的怜悯与哀叹,唱词“挨”的拖腔有八拍,可以贴切的体现苦难确实非常难挨的实际情况。

此时旋律是鱼咬尾的结构,曲调建立在四四拍上,下行的旋律和方言唱词紧密配合。第一句旋律三弦伴奏乐器的引导下,演唱者突出凄凉之感间。其伴奏旋律织体简单,节奏缓慢更易烘托演唱者的情感。

第二句“陈留郡有一个张广才”(谱例3)起头旋律音为羽音A,句尾落音也是羽音A,旋律围绕依然围绕宫商角徵羽五个骨干音展开,未出现变徵变宫。微音G是该旋律的高频次音级。此时演唱者将引出整个唱段故事的核心人物,老汉—张广才。“陈留郡”三字与前句旋律相似,只是演唱到“张广才”时,旋律拖腔加长,音区变高,装饰性音级变多。

第三句“这老汉手执拐杖走出门来”,其起音是羽音A,和第二句的结尾音形成鱼咬尾的连接,句尾终止音落在宫音C上。最后一个“来”字拖腔很长延续了八拍。

《扫松》的[垛子]“前行几步来在坟台”(谱例4)也分三句,其起音在羽音A上,落音为宫音C;此时演唱者要注意衬词“哪”,这个衬词旋律拖腔长达五拍,表示老汉的走姿缓慢,心情沉重。其次是衬词“啊”,它的旋律拖腔长达四拍,表现张广才老汉步履蹒跚。最后的衬词“呀”,它的旋律拖腔长达五拍,反映了张广才为邻居夫妇扫坟悲凉、哀伤的心情。

第二句“拐杖放下”,其旋律起音在微音G上,落音在商音D上。此时演唱者还是要突出两处衬词“呀”,因为其旋律时值十分长,以突出老汉每一个动作异常沉重的状态。

第三句“把松花扫开”旋律和第二句旋律相类似。这种巧妙的编写凸显了张老汉内心凄楚悲愤的情感。这里也体现了“垛子”具有终止感的特征,因此末句又回归到宫音C。这几句三弦伴奏也像演唱速度一样缓慢,更加渲染了老汉悲凉扫坟的氛围。

[渭腔]“他白发苍苍”(见谱例5),此段旋律的起音是商音D,句尾的落音是宫音C,该段旋律是速度比较快的小快板,表现张老汉独自面对夫妻坟墓的感叹。演唱者在演唱“蔡大哥、蔡大嫂,哎我那苦命的老哥哥时”,一定要突出老汉此时心中的悲凉。这段旋律的速度加快,也突出老汉对于蔡伯喈不赡养父母的唾弃与愤恨。

演唱“生下不孝子”(见谱例6),此时旋律进行加快,更进一步体现张广才对于蔡伯喈不赡养父母,使其父母老无所依、难逃饥荒、饿死无人埋葬的惨状,老汉对这种行为愤怒又无能为力的控诉。

[南曲尾]“五娘子上京都”(谱例7)共两句旋律,与[南曲头]的旋律相互呼应,音区主要集中在中声区。此段又进入旁白的叙事阶段,讲述五娘子进京寻夫未果的经历。其中第一句的起音和末句的落音都在宫音C上,这就形成了完满的全曲终止。

在演唱《掃松》时,要突出唱段主人公张广才悲愤、无可奈何又哀伤的情绪,把握全曲的情感基调是演唱的基础。另外注意唱词中的衬腔,这是长阳南曲最常用的演唱方式,衬词常用“啊、那、哎、哟”,且时值较长,需要演唱者气息充沛。另外,注意声曲统一,句与句之间的连贯,达到声断气不断、声断情不断的境界。

6 结语

综上所述,长阳南曲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它的土家风格特征显著,曲调的表现形式丰富,音乐优美,文辞典雅,有其屹立不倒的独到之处。长阳南曲历史悠久、唱腔独特、曲牌繁多,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吸引着南曲爱好者的关注。在众多南曲艺人的努力下,长阳南曲得以长期生存,并蓬勃发展。

当今时代注重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独具地域特色的音乐,具有优良传统和艺术特色的长阳南曲应该受到民族声乐演唱者的广泛关注。我们应当探求其长阳南曲真正的艺术内涵,挖掘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将当今民族声乐艺术实践根植于民间音乐文化的传统,两者搭建一座融会贯通的桥梁,促进当今民族声乐艺术的开拓发展,保护和传承长阳南曲独特的艺术价值,为繁荣祖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 刘正维.民族民间音乐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9.

② 刘正维.湖北民间音乐[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2:228.

③ 周箐.长阳南曲生态研究初论[J].宜昌:三峡文化研究(丛刊),2009(7).

④ 杨倩.初探长阳南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特色[J].互联网论文库,2016.

⑤ 李晓艳.长阳南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艺术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7.

⑥ 百度百科:长阳.

⑦ 徐颖周.长阳南曲曲牌唱腔的旋律特征分析[N].荆门: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2(8).

参考文献

[1] 长阳县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方编纂委员会[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

[2] 杨发兴.长阳方言[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3] 陈洪.长阳南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

[4] 毛侠.长阳南曲唱腔研究[M].内部发行资料,1979.

[5] 田玉成.长阳南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6]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编.土家族文学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

[7] 枫波.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8] 田玉成.土家族传统民间艺术的美学思考[J].湖北省群艺馆编,1997(1).

[9] 袁梅.长阳山歌声腔艺术探微[J].巴土研究,1999(4).

[10] 谢国先.略论长阳南曲的性质[J].宜昌: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11] 向云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M].银川:宁夏教育出版社,2004.

[12] 贾银忠.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3] 彭振声.土家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4] 孙克勤.遗产保护与开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15] 胡萍,蔡清万.武陵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献集成[M].北京:民族出版 社,2008.

[16] 于海广,王巨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17]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18]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历史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1997.

[19] 汪启明,赵静.华阳国志译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20] 郝朴宁.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产业社会化与生态文化创建[M].北京:科学 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