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爱意和温情的生命之旅

2018-11-06 10:45袁子雅
北方文学 2018年24期

袁子雅

摘要:作为著名当代女作家,琦君的散文无疑是其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琦君的生平进行分析,以时间为线,分别从创作初期至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至今这几个时段,细化阐述琦君各时期的散文作品,分析其散文中的艺术风格,以揭示琦君散文中独到之处与颇具个人风格的情感魅力。

关键词:琦君;《一朵小梅花》;《一袭青衫》

自1949年中国历史大裂变以来,赶赴台湾的琦君远离家乡,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散文、小说是琦君的主要作品。与小说相比,散文以琦君的生命体验为基础,凝结了琦君人生观、生活态度、旧事回忆等精髓。她在自己的散文作品中情真意切地歌颂着隐藏于日常生活及琐碎小事中的美好人性和美好世界。

一、琦君生平

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早年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曾于上海汇文女中任职。自1949年琦君赴台湾开始,便正式以散文开始了其创作生涯。琦君的散文主要有《细雨灯花落》、《琦君小品》、《溪边琐语》、《桂花雨》、《三更有梦书当枕》等。琦君的散文中富含着真挚的情感,这些情感来自对两岸相隔的故乡之情,来自故乡与同年的纯真怀念,也来自琦君骨子里的艺术文雅气息。

二、琦君散文的艺术风格

这里以时间线为媒介,分析琦君散文的艺术风格:

(一)创作初期至六十年代

在这一时代,琦君的散文作品多以思亲、怀旧为主。在《一朵小梅花》中,琦君用简约的笔触描述了小梅花发簪原是父母结婚时父亲赠与母亲的礼物,在婚姻生活中,当他们的情感日渐疏远时,母亲绣了一方梅花发簪图案的手帕作为父亲的生日礼物,但父亲却未能如母亲所希冀的一般回忆起他们曾经的情感。直至晚年病重,父亲才猛然醒悟母亲的爱,他印象中关于小梅花的记忆也全部复苏,父亲望向母亲的眼神里,又如多年前一般充满柔情与爱意。琦君的散文中充斥着她善于包容、善于理解的温存情怀,其优美的笔调将生活中的单调、琐碎消除,凸显出平凡生活中的人性光芒。

除了《一朵小梅花》外,《下雨天,真好》则是琦君在创作前期阶段忆旧怀乡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作品以充满童真的语调回忆了琦君童年时代享受下雨天趣事的情景。“谁赢谁输都一样有趣,我只要雨下得大就好。下雨天老师就来得晚……”琦君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以朴实的语言写出童年时自己喜欢下雨天的原因:下雨天无需读书写字,可以一边吃零食一边看大人打牌,还可以伴着雨声听母亲讲故事[1]。一桩桩一件件,既是温情的回忆,也向读者传达了那份年少时来自亲人的爱意。

(二)七十年代

在这一时期,琦君散文作品的创作手法变得更加成熟,取材类型也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在《我的另一半》中,琦君灵活地采用诙谐幽默的手法,将自己的另一半的神态性格描绘得活灵活现,通过几件细微小事将自身对与另一半共同生活的幸福感、相互欣赏充分表现出来,向读者传达隐含在散文作品中的温情与爱意。

琦君的《我家龙子》以儿子随手捡回的一只小流浪猫为题材,這只名为“龙子”小猫的到来,使得母子二人间的沟通变得更加流畅。而当儿子日渐长大,其兴趣不再停留在龙子身上,龙子也不再是二人情感的维系纽带。琦君以真实、简约的笔触表达了天下慈母的心声:对于子女不再同自己亲密的怅然若失与失落情感。琦君情真意切的表达很容易引起天下母亲的共鸣。

在《一袭青衫》中,琦君将自己初中时代的物理老师——梁先生作为主要人物,以充满温情的笔法回忆着这位英年早逝的老师。她在文章中这样描写对梁先生的第一印象:“他穿一件淡青褪色湖绉绸长衫,本来是应当飘飘然的,却是太肥太短,好似高高挂在竹竿上一般。”虽然梁先生的第一印象颇为滑稽,但相处久了,这位物理老师却以其人性的闪光点博得了全班学生的敬佩。整篇文章如说书人一般娓娓道来,却不失情怀。

(三)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无疑是琦君散文创作的鼎盛期。通过对琦君散文作品的分析可知,大量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均创作于这一时期。在《桂花卤·桂花茶》中,琦君仍然沿用一贯的睹物思人手法,借助家乡老屋前后大院落中的桂花树表达自身对亲人、故土的思念之情。“一到八九月桂花盛开的季节,那岂只是香闻十里,简直是全个村庄都香喷喷的。”她用童真的语言营造出一个飘满桂花香的情境,随后细细描述母亲用桂花卤、桂花茶保存桂花香的方法[2]。整个制作过程,琦君娓娓道来,母亲做出的桂花茶、桂花卤成品似乎不仅尝到我们读者的口中,也印刻在心中。

(四)九十年代至创作生涯结束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琦君的散文作品量显著减少,但从其少数散文作品中可观,琦君富含幽默诙谐色彩、温婉淡雅的风格仍在持续。在《小仙童》中,琦君以温婉的语言描述了温州端午节水上划台阁的场景:“……船上张灯结彩的亭台楼阁,高高的楼顶竖着一根木柱,上面挂着一块木板,木板上骑着一个小孩,红袄绿裤,圆嘟嘟的脸上搽了厚厚的胭脂粉,鼻梁正中一点红珠点,头顶一根冲天小辫子。”打扮得喜庆的小孩被人们称为小仙童,真实身份却是穷苦人家的孩子。这种冲突充分表达出了琦君对小仙童及其他穷苦人的同情,这份包含爱意的情感透过纸面,扑面而来,直达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通读琦君这一时期的散文作品,可以发现其作品中的意蕴、情绪变得更加通脱,读过仍有余味,这也正是琦君散文作品的魅力所在。

三、结论

综上所述,琦君不同创作时期散文的艺术风格各有不同,但又殊途同归,即为我们提供充满爱意和温情的作品,使我们从阅读及日常生活中体悟人性的光辉与美好。琦君的散文实现了艺术追求与人生境界的完美融合,为我们营造出独具特色的魅力景观,为我们提供了一处安逸的精神栖息地。

参考文献:

[1]周俊根.琦君之美,美在温厚——著名作家琦君作品赏读[J].中学语文,2017(14):6-9.

[2]高继堂.抓住言语形式,品出《春酒》的醇厚味[J].中学语文教学,2016(1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