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战役战略变化之粟裕

2018-11-06 10:18钱金凤
大经贸 2018年9期
关键词:军事战略

【摘 要】 “七战七捷”苏中战役为众多军事家津津乐道,原因在于解放战争初期的苏中“七战七捷”,不仅是创造了1:4大胜的奇迹,为解放战争争取到了一个有力的开局,而且它在战役中所展现出的种种军事思想也是令人拍案称奇。今天,笔者将重点分析苏中战役能够大胜的战略安排的前后变化过程、以及战役的重要性等进行剖析,尤其是为最终战略能够确立作出重大贡献的粟裕将军。

【关键词】 粟裕将军 苏中战役 军事战略

(一)西移

众所周知,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签订了《双十协定》,国共两党停战,共商和平建国大计,但这只是蒋介石拖延时间、集聚兵力,为发动内战做准备的缓兵之计。因此在1946年6月底,国民党单方面撕毁协定,并立即调动绝对优势兵力,进攻李先念领导的中原解放区和粟裕等人领导的华中解放区。实际上,早在1946年6月中旬,中央就判断:“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1]鉴于敌人大举进攻在即,中央主要领导人在6月22日设想了一个南线作战的战略计划,同时请陈毅等同志考虑(陈毅当时是华中野战军的司令员,粟裕是副司令员,但由于种种原因,粟裕在战役中是担任了主要指挥的责任)此战略[2]。而这个战略,是指国共两党全局破裂后,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我军时,山东、太行两区主力实行外线出击,向南作战,它的意图主要在于在我军外线出击中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建立和扩大新解放区,包围老解放区,并保障中原新四军第五师的安全。[3]中央判断出蒋的意图是向北进攻,所以当时此战略计划就是“蒋军向北,我军向南”,最终迫使国民党当局议和。因为这一战略方针关系南线战争的开局,所以显得尤为重大,当时主要决策领导们是经过反复推敲才决定的。拥有战役指挥权的陈毅接到毛泽东的电报后,立即回電表示会严格按照这一计划行事。这就是所谓的西移战略,也可以称之为外线出击战略方针。西移战略方针执行的前提是放弃苏中地区。[4]

(二)东调

当时正在苏中前线的粟裕接到毛泽东和陈毅的电报后,陷入了沉思。最终粟裕经过多番思考,在6月27日向中央军委和陈毅军长发电建议,提议在苏中先打一仗再西移[5]。他分析到,若先兵出淮南,是较为不利的。其一是苏中人口众多,粮食税收都优于淮南;并且苏中一直是兵家常争之地,导致其一直处于战时状态,群众战斗经验丰富,不需要时间来转换心态。其二是华中主力部队一直在此奋战,各方面较为熟悉。其三是粟裕认为:“弱和强是辩证的,强敌而未展开,虽强犹弱,认为在蒋军战略部署还未完毕之时,可以先于打击前部,让其自乱阵脚,从而找出其部署的弱点,同时,蒋军自视强大,自认为我军不敢迎其锋芒而上,我们偏偏就出其不意的出兵,也可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一举多得”[6]。

但由于西移战略是几经讨论制定出来的。而如前所述,粟裕是副指挥,陈毅是正指挥,当时陈毅向上面表示认同西移战略并决定立即执行。此时,作为副总指挥的粟裕冒着“抗命”中央的危险,考虑到兹事体大,又特意和华中分局的邓子恢等人商量并取得他们的支持。并于6月29日联名上书中央,再次建议先在内线作战,结束后再转为外线作战,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先是否决此建议,后经过综合考量后,致电粟裕:同意“部队暂缓调动,待与陈军长(陈毅)商酌后,即可决定通知你们。”随后,毛泽东专电陈毅,表示赞同粟裕的意见,并写道:“华中29号酉(时)电力主留在苏中确保财源,而将淮南作战作为钳制方向,以九个团担任坡路阻敌,此意见似有理由,你们觉得如何,望告。”陈毅当时也是持否定态度的,并强电华中分局尽快执行西移方针。但此时,国民党进攻南线各解放区的战报纷至沓来。7月4日,中央军委毅然决定同意粟裕的提议,指示:“我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7]在中央更改方案后,陈毅立即表示支持,并于7月13日致电粟裕等人,指示:“待敌向我苏中、苏北展开进攻,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按:指山东野战军)豫北(按: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加入战斗,最为有利。”[8]7月15日,粟裕指挥的宣泰战役结束,取得大捷。5天后,又取得如南战役的胜利。这给了毛泽东等主要领导人莫大的信心,之后粟裕更是势如破竹,接连传来捷报。8月15日,毛复电粟裕:“所见很多。望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如你们能在今后一个月内再打二三个胜仗,继续继续歼敌二三个旅,则对整个局势助益极大。”[9]8月31号,苏中战役结束。粟裕以约3万人打败了国民党的12万人,取得了苏中战役的七战七捷,令中央和陈毅彻底的同意了先在内线作战,后转为外线作战的方针,也就是“先东调,后西移”的战略计划。其后解放战争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粟裕方针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3] 粟裕.《粟裕战争回忆录》[M].解放军出版社.1988.357,358

[2][4] 张雄文.《无冕元帅》[M].人民出版社.46-53,58-59

[5] 《粟裕文选》第二卷[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9.(1).53

[6] 《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70-171

[7][8][9]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三卷[M].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2.(1).320,340,410

作者简介:姓名:钱金凤 出生年月:1993.03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重庆 ,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校: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猜你喜欢
军事战略
抗战初期党的军事战略转变的深远意义和伟大作用
美国新军事战略瞄准中国
论任弼时对党的军事战略的历史贡献
从日军海拉尔筑垒地域看其对苏军事战略
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的军事战略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军事战略策略
朝鲜战争与冷战时代的美国军事战略
关于军事战略转变理论问题的历史思考
试论日本侵华战争的军事战略
新四军第5师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军事战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