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科技中介技术转移效率的对策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

2018-11-07 01:02刘辰羽
中国轻工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产业界科技成果科技

王 浩 刘辰羽

(1.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2.天津大学,天津 300387)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九大报告也强调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央政府和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都将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官产学”最早由日本产经联在1981年提出。政府(官)、企业(产)、高校科研院所(学)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官产学密切联系合作的重要平台,高校科技中介作用的发挥对鼓励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意义重大。[1-2]

本研究着力分析了科技中介如何更加紧密的联系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使其成为有利于知识转化的共同体,提高天津市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和效益,并为这一目标的实现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3]

二、天津市当前科技创新与转化发展现状分析

高校科技中介由于靠近知识发现系统这一天然的优势,其作用的发挥更加不可小觑。此外,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及资金支持也不断的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的建设也保障了技术转移的顺利进行。但分析天津市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现状,科技中介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4]

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市高校科研院所 (含驻津部属院校、地方院校、研究院、研究所、工程中心等)与产业界(含驻津内外资集团、企业,中央企业、各类市场化运营设计院等)科技创新状况,笔者对2006-2016年间天津市SCI论文、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据等进行了梳理分析见表1、表2。

表1 2006-2016年天津高校科研院所与产业界SCI数量比较 单位:篇

表2 2006-2015年天津市高校科研院所与产业界国内专利申请及授权情况比较 单位:项

笔者将论文的发表(SCI)视作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必要的元素,将申请专利视作通向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步骤,而专利的最终授权则是由技术向产品转化的最关键一环。通过上表数据,我们发现学界和产业界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着明显的 “二八现象”。在知识的生产环节,天津市高校科研院所是绝对的主力,其占比在SCI中均超过了80%。而在专利申请方面,产业界国内专利占比达到80%以上,专利授权占比平均也超过了80%。通过以上数据,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与学界相比,产业界更重视从知识的研究中如何获得收益,也更重视如何利用知识直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图1 2006-2016年高校科研院所与产业界主要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此外,从图1中我们还可以发现,科技界SCI发文数量近年来显著增加,一方面与经济社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关;另一方面,笔者认为也与科技界进一步加强国际间横向交流有关。从图2中我们可以发现,产业界国内专利的申请数与授权数都超过了科研院所,且这二者间还存在着差距不断被拉大的趋势。

图2 2006-2015年高校科研院所与产业界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情况

相较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多种渠道的资源投入产生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而相当一部分科研成果并没有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还存在着一定的从知识到知识、从书本到书本的研究,一些科学研究仍然止步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并没有进入到中试或规模生产阶段,形成了象牙塔中的自我循环,没有很好的服务到经济社会的发展。[5]作为推动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成果实现转化的高校科技中介,如何促进高校科研院所进一步实现成果转化,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对当今的大学功能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将大学的功能分为三个系统,即知识发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知识应用系统。相较于基于知识发现系统的科学研究和基于知识传播系统的教学来说,基于知识应用系统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及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我国高校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

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依托于高校的科技中介为知识向技术及产品的转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纵观我市高校科技中介发展,笔者认为还存在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科技成果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25%,能够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则不到5%,而发达国家成果转化率达到80%,具体分析国内外科技转化情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校、科研院所大量技术无法实现产业化的同时企业的科技需求却无法满足。[6]

2.人才数量相对不足

科学技术的快速迭代对高校科技中介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具有专业背景且满足成果转化要求的人才数量还相对不足。科技中介机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不足,信息沟通粘结和协调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当前科技金融体系主要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性强但市场前景不明亮的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估以及产业化还缺少有效的制度化保障。

3.行政设置未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照行政单位设置的岗位和激励制度以及科层制的管理体制,使高校科技中介在技术转移的市场化行为中并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不完善的利益分配及激励机制也造成了科技中介人员不能敏锐的发现市场机会并进行需求分析,缺乏推动高价值专利成果转化的手段和方法。而私营的科技中介组织由于资源投入和发展规模的限制,在科技转化市场中发挥的作用也比较有限,当前技术市场仍然是“国家队”为主力服务科技成果转化。[7]

三、问题成因分析

笔者分析发现造成天津市高校科技中介发展瓶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科技中介作为技术转移市场化运作的产物,除了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效率以外,国民认知程度、法制化水平、市场化程度等外部因素都对科技中介产生着影响和作用。我国经纪代理人制度建立的时间较短,其市场化程度及专业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此外,我国涉及技术转移的法律法规也急需进一步的完善,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避免由于缺少成果价值评估的规定和细则,较难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间利益分配产生的争端。

2.内部管理和人力资源因素

在自由市场,“无形的手”往往比“有形的手”更能高效的解决资源稀缺性的问题。作为高校的科技中介,充分发挥其促进成果转化的作用,市场化是必然的出路。而当前高校并未去行政化的前提下,依托于高校的科技中介也具有一定的行政干预权,对于科技中介进一步市场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当前科技中介人员受专业的咨询知识、知识背景及开拓性的影响,还不能很好的满足技术转移的需要,也造成了高水平人才的供给不足。此外,依托于高校的科技中介,由于其人员编制构成原因,其激励制度、薪酬体系、考核体系等多衍生于所在高校。而作为技术转移这一市场行为,高校的一些制度安排也不利于激发职员的工作热情,造成一定的工作倦怠情绪。与此同时,我国科技中介人员培训、人才交流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这也造成了高水平的科技中介专业型人才的短缺。

3.资源投入因素

高校科技中介的性质决定了它既要服务好高校的科学研究、促进知识技术的外溢和扩散,又要及时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大数据、基于用户需求的信息定制、信息共享与辅助决策,这些因素都要求科技中介必须要做好信息化管理、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从天津市当前对高校科技中介信息化需求角度来看,平台投入力度还不够。

高校在知识发现领域具有绝对的优势,大量高水平人才的储备成为了有力的保障。但对于知识的应用领域却较产业界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由于我国高校的科研经费资助主体仍为财政资金,纵向科研经费的资助方向不仅限于应用研究,还包括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而来自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资金,较纵向资金更关注技术研发的可转化性,对成本收益的考量也更理性化。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在吸引横向资金,鼓励创新的风投资金上还没有很多的作为,这也是当前高校科技中介发展中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

四、国外经验比较分析

1.技术转移的政策法规环境

完善有序的技术转移政策法规环境是科学研究的保障,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全球主要科技创新强国都对此问题十分重视。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案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保护作用。如:《史蒂文森怀特技术创新法案》《拜—杜法案》等,《国家合作研究与生产法》《合作研究与技术提升法》等法案的实施也有力促进了科技界和产业界密切的合作联系。德国也从保障创新过程顺利进行的角度出发制定了大量法案和计划。在创新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就考虑到了将科技界、产业界、政府及其他创新参与主体全部纳入创新体系之中。如:《二十一世纪信息社会创新和就业行动计划》《高校框架法第五修正案》《高科技战略行动计划》《科学自由法》《中小企业促进法》《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等。[8-9]

2.科学研究及技术转移的激励机制

根据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激励机制有针对性地对技术转移链条上的科技界、产业界、科技中介的人员进行引导,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活动形成良性的刺激作用。为了保护专利申请人的专利权益,法国规定发明人可获得技术转移的50%收益;德国规定发明人可获得技术转移的30%收益,对创办技术衍生企业的将获得最高50万欧元的天使基金支持。除此之外,还从技术人员晋升、创办衍生企业等多方面对相关人员形成激励。如英国大学2014年实施的“研究卓越框架”就将技术转移列入到了科技人员的考核指标。爱丁堡大学允许教师离岗创业两年,从而使技术人员可以集中精力从事技术转移活动。

五、对策建议

当前高校科技中介的建设目标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高度一致。国外典型机构的发展对于天津市增强创新创业实力也有着显著的借鉴意义,高校科技中介是将知识转化为技术,最终成为产品的核心媒介,在我国实践科技驱动发展战略的当下,其作用尤为重要。分析天津市高校科技中介发展的不足,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在加强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和制度建设的同时,高校科技中介也应根据自身特点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流程、制度。建立对科研工作者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和分配制度,将科学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学术创业等融入到整个的管理和服务的流程。

2.增加科技中介人力资源建设投入力度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社会人”都会根据所处环境进行帕累托最优化决策,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建设对于科技中介员工行为的引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好”的制度会引导个人同组织的目标高度一致。进一步发挥高校科技中介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首先要从观念入手,将科技中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科学研究的观念植根于每位工作者的意识中。

在人力资源建设上,对于熟悉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财务制度及熟悉所从事技术转移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加大引进力度,满足科技成果转化的人力资源需求。同时,允许发明人、申请人在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中发挥作用,如在营销方案的设计中、在潜在被授权人或被许可人的开发中发明人的参与都有利于最终协议的敲定。

3.转变高校科技中介的组织结构及运营方式

提高高校科技中介的运营效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以事业部制的结构克服由于学科差异造成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影响;另一方面,在管理层级上,采用扁平式的组织结构,降低管理层级促进信息交流。

在科技中介的具体项目运作中,笔者也建议引入并行工程的概念。更好的缩短响应时间,将研发、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产业化等环节系统化的集成,科技中介人员应及时向发明人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在引导研究方向的同时将研发的新进展向市场及时进行推介。发明人积极参与到最终的技术转移过程中。缩短成果转化的时间,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明确研发目标,减少申请专利无法授权或许可现象的出现。

4.加强技术转移过程中的专利推广和信息化建设力度

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中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作为知识向技术及产品转移的重要媒介,高校科技中介对于信息化建设同样需要投入高度的重视。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重视信息化建设前期规划,在消除信息孤岛的同时辅助各方进行信息检索和决策支持。另一方面,加强对专业人员信息素养的培养,将技术转移的全过程视作一个复杂系统,学会用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对技术转移全过程进行管理和服务。第三方面,高校科技中介还应注重与不同类型、不同属性的科技中介进行对接,共享供需信息,扩大专利、发明的目标市场范围,通过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的作用,降低技术转化的成本,使技术市场和商业市场完美对接。

为了实现成果高效转化,高校科技中介还应承担转移技术的商业化分析职能。增强对技术许可或企业化孵化的选择分析能力、技术投入市场的路径分析能力、技术的竞争性及替代性分析能力、市场需求和用户效用分析能力、成本分析能力等。

5.多手段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MIT的范内瓦·布什提出专利的授权只是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手段,并不代表技术转移所获得的经济利益。笔者认为在促进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还应鼓励学术创业,对商业前景良好的技术方案进行引导、孵化,鼓励发明人创办公司,并以科学技术作为公司运营核心竞争力来创造持续的收益。

利用多种类、多层次的利益分配机制协调发明人、发明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对于发明者,国外较成熟的经验有收益按比例分配和技术转移净收益累计递减分配等方案。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既有利于保护发明者的创新欲望也有利于新技术商业化的推进。

6.加强科技中介在技术转化中的咨询服务功能

一方面,高校科技中介应对风险融资、技术商业化开发等方面向科研人员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如何保证技术供需双方信息对称也是高校科技中介工作的重点。高等院校的专利技术以实验室小试技术为主,产业化生产的工艺不完善,且技术的市场前景一般也不明朗。而企业更关注于技术成熟、便于转化、市场前景好的科研成果,对技术的市场化风险持谨慎态度。科技中介不仅要利用好孵化器、工程中心等机构做好技术的前期市场化准备,还要为企业进行系统的市场前景分析及技术产业化可行性分析。要在前期分析中对商业化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预期的解决方案,尽力降低由于不确定性造成的市场风险。

7.充分借助科技金融的力量促进成果转化

通过系统化的金融手段、金融政策和金融服务体系,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当今技术转移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而促进科技金融与技术转移的对接,科技中介也应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兼具风险性和外部性的技术及知识的转化活动,科技中介应成为连接技术输出方及由财政支持的公共科技金融平台的媒介。针对兼具风险性和收益性的技术及知识的转化活动,科技中介要成为技术输出方和市场化科技金融平台的桥梁。而这其中,科技中介要做到保证信息对称的同时向双方提供专业化评估和建议。

此外,高校科技中介还应打破目前运行机制上的障碍,逐步将金融服务纳入其功能之中。

猜你喜欢
产业界科技成果科技
复合型AI人才更受青睐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2016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