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网飞梭显智慧,疍家文化我传承

2018-11-08 08:05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银海区银滩镇中心小学刘清宇
辅导员 2018年21期
关键词:银滩织网小分队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银海区银滩镇中心小学 刘清宇

“楫为家,捕鱼为业,咸水之歌,织网而作。”这描写的是典型的北海疍家文化图景。疍家,特指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一带以船为家的渔民,他们也被称为“水上人”、疍家人等。渔网缠绵,绕着疍家人一生的情缘 ;北海之端,系着疍家人浓厚的文化底蕴。在北海的疍家文化中,织网工艺独具魅力,并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也是对新时代少先队员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上提出的殷切希望和要求。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带领队员们以学校所处的银滩镇为体验基地,开展了“渔网飞梭显智慧,疍家文化我传承”主题活动。

学习疍家知识,感悟“非遗”魅力

活动开始前,队员们自主设计了活动方案,分成几个小队,并各自起了颇具“海味”的名称。比如,“海鸥宣讲小分队”“海星实践小分队”等。在上网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家乡北海的疍家文化代表了一种地域文化演变形态,海南、广东、福建等地还有水居文化。于是,“海鸥宣讲小分队”的队员们率先开设了“文化小讲堂”,通过图片、渔网实物等,向大家普及疍家人的历史、北海疍家人的分布地(外沙、地角、侨港)、疍家舞蹈和服饰特点、疍家渔网编织的方法(绞拈法、打结法、经织法)等。为了增强队员们参与活动的兴趣,“海鸥宣讲小分队”特意在宣讲过程中添加了“调味剂”——趣味竞猜游戏。队员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体验,对疍家文化有了自己的感悟。

轻触渔网丝,传承疍家艺

疍家文化中的“渔网飞梭”手工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队员们主动了解这一技艺并进行了实践体验。“海星实践小分队”的队员们自主组建了“织网小学堂”,利用课余时间,向村里的渔民们请教简单的织渔网技术。学校还邀请了渔民中擅长“渔网飞梭”技艺的老手艺人,走进校园进行现场教授。选材、穿线、打结……每个环节队员们都练习得非常认真。

接下来,学校组织队员们开展了“织渔网手工竞赛”。在风景如画的北海银滩,队员们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通过竞赛比试谁织的渔网最漂亮、最结实。这一活动使队员们充分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更坚定了传承家乡“非遗”文化的决心。

队员们学织渔网

疍家千般美,传播人人责

“海浪表演小分队”的队员们通过观看网络视频和向渔民们请教的方式,学习了疍家传统舞蹈和歌曲,并在中队会上进行了表演。此外,队员们还设计了许多拓展活动。比如,用文字写下对北海疍家文化的热爱,用画笔描绘一幅疍家织网捕鱼的小画,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特色工艺品,让悠扬的疍家咸水歌唱响银滩……同时,全体少先队员录制了一段寻访感悟视频,表达对家乡“非遗”文化的无限热爱。

活动评析:

栏目主持人:柯小恒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漫长的农耕文明时期以及56个民族多元的文明生态,无不彰显出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的得天独厚。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除物质基础外,文化遗产也是国家命脉之一。它是一种创造、一种选择、一种传承,更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留住文化遗产,就是留住历史,保存好文化的命脉。

文化遗产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它们、传承它们,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因此,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命脉、发展人类文明,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命题。

学校少先队依据“红领巾争章”奖励机制,为在活动中表现优异的队员颁发了“红领巾巧手章”“红领巾文化章”和“红领巾宣传章”,进一步激发了他们争做“非遗”小传承人的决心。

今年“六一”前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工委主办的“2018年少先队辅导员专业技能大赛”上,玉林市玉州区茂林镇泉塘小学四(1)中队开展的“传承‘非遗’在路上”活动和北海市银海区银滩镇中心小学开展的“渔网飞梭显智慧,疍家文化我传承”活动分获“少先队活动案例展示”项目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绩。

这两个活动都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聚焦家乡“非遗”,引导队员们热爱家乡,争做传统文化的小传承人,这些其实都是少先队常态开展的活动,为何会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得到同行的称赞呢?

仔细分析这两个活动不难发现,它们不仅在指导思想、设计理念、内容和载体上可圈可点,而且在充分挖掘家乡文化资源、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育内涵、积极创设符合队员年龄特点的有效形式上,都下了不少功夫,才使得“非遗”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彰显出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具体来说,“传承‘非遗’在路上”活动突出一个“研”字,使活动有“深度”;“渔网飞梭显智慧,疍家文化我传承”活动强调一个“做”字,让活动充满“趣味”。

玉林泉塘小学四(1)中队自主成立“一路童行”动感中队后,其中的“芒编小队”“铜艺小队”“茶泡小队”“羽毛画小队”的队员们纷纷行动起来,寻访家乡的“非遗”文化。他们一路看、问、访、学、思,以独特的视角,深挖传承“非遗”的时代意义。他们走进芒编手工艺厂,参观工艺流程和精美的制品,感受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走进铜艺手工作坊,在学习中懂得了“千锤百炼方成器”的道理,更被传承人从容、专注的匠人精神所打动;在茶泡传承人的家中,他们了解到源自宋代“游天下”茶泡的历史渊源,以及錾刻工艺是集绘画、图案、纹饰、雕刻等于一身的手工艺术食品,被称为“吃进肚里的艺术珍品”……队员们还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学着用錾刀錾刻茶泡胚,体会设计与手工的完美结合,感受茶泡不论是錾刻还是饮食的礼节,都寄托着玉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礼仪的遵行;“羽毛画小队”的队员们在羽毛馆感受“水墨淡彩,自成风格”的神奇,了解到一幅精美的羽毛画要经历设计、选毛、粘贴等30多道繁杂工序。看着工匠师傅们耐心细致、精益求精地制作羽毛画,队员们都为他们的工匠精神“点赞”。

面对家乡的匠心技艺和特色“非遗”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困境,队员们提议:将“非遗”引进课堂,在校园和社区传播家乡“非遗”文化。他们还自觉践行做家乡“非遗”传播者、传承人的誓言。

银滩镇中心小学地处北海市银滩镇,渔民织渔网的手艺是疍家文化的历史传承。生长在海边的队员们对疍家人流传了上千年的织网手艺充满好奇。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成立了小队,还为小队起了有趣的名字:“海鸥宣讲小分队”“海浪表演小分队”……让“海味”扑面而来。队员们走出校园,在“找一找”“搜一搜”“访一访”中,了解疍家文化的历史、分布、风俗和织渔网的传统技艺。辅导员则注重为队员们创设喜闻乐见的活动载体,通过开设“文化小课堂”,传播疍家文化,引导队员们感受祖先的智慧与勤劳;在“织网小学堂”里,带领队员们拜老渔民为师,亲自动手学织网、穿线、打结,再来一场有趣的渔网编织赛,评出“最佳织网小能手”,在游戏互动中队员们传承着织渔网的传统技艺;在校园内外搭建的“疍家小舞台”,帮助队员们化身小疍家人,讲述疍家的故事,绘制疍家人织网捕鱼的图景,唱响新时代“疍家咸水歌”……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虽产生于离队员们生活久远的年代,但融入现代、时尚的元素开展传承活动后,使得它更有意义和趣味,吸引了众多少先队员及家长参与其中。

猜你喜欢
银滩织网小分队
02 中老铁路:“搜山”小分队日行万步备战首个“防洪大考”
蜘蛛姐姐织网
所有的蜘蛛都织网吗
美丽的北海银滩
心海浪花
我们是谁?我们是拖稿小分队!
越南百里“银滩”
水痘小分队
城市型滨海旅游目的地和度假区型滨海旅游目的地比较研究——以北海银滩和三亚亚龙湾为例*
鹦鹉小分队逗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