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寓言的象征性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2018-11-10 06:53孙彩云
北方文学 2018年17期
关键词:象征性寓言庄子

孙彩云

摘要:中国古代诗歌讲究情景交融、含蓄蕴藉,重视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营造,可以说这与庄子寓言的象征性的“立象以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效果是一脉相承的。《庄子》寓言的象征性对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和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寓言;象征性;中国古代诗歌

《庄子》寓言象征性的表述方式,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形成了一种审美空间,这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庄子》寓言象征性对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和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理论的影响。

一、《庄子》寓言象征性对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情景交融、含蓄蕴藉,重视意象的选取和意境的营造,可以说这与庄子寓言的象征性的“立象以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效果是一脉相承的。庄子寓言的象征性对后世诗歌的艺术精神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的《楚辞》就有很多比兴象征手法的运用,并形成了稳定的象征系统。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云:“《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静女,以譬贤臣;虬龙鸾风,以讬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刘生良先生在《楚辞类作品与<庄子>》中就认为屈原的《楚辞》中所用意象受到了《庄子》的影响。阮籍、嵇康受《庄子》象征文学的影响非常明显。他们的诗歌常用比兴和象征的艺术手法,婉转隐约地暗示其思想情感。开创了田园诗的陶渊明更是深受《庄子》的思想的影响,“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所写的很多田园诗都让人感觉到进入了无人之境,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表达出来的境界与庄子所表达的“道”的境界何其相似。陶渊明经常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作为其田园诗的意境,通过象征表达他的情感与思想。谢灵运的山水诗,追求自然天成,与庄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受《庄子》寓言象征性影响最明显的莫过于李白。刘熙载《艺概·诗概》“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李白在很多诗中就直接借用《庄子》中的意象。李白的《大鹏赋》就是依据庄子的《逍遥游》铺写而成。李白在很多诗歌中都里借用了“大鹏”这个意象。又如在《古风三十三》中李白就化用了《逍遥游》里的成句,“北溟有巨鱼,身长数千里。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凭陵随海运,潭赫因风起,吾观摩天飞,九万方未巳。”再如《上李邕》前四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搏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此外,李白在《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中又有:“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可见李白对“大鹏”这个象征着绝对自由的意象的喜爱程度。晚唐的李商隐的诗中也经常使用象征暗示的手法来暗示其思想情感,有很多诗甚至有些晦涩难懂。李商隐诗中一些意象和典故直接取自《庄子》。如《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就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可见其受《庄子》寓言的影响之深。宋人经常以议论入诗,创作了很多的哲理诗,这些哲理诗所表达很多人生哲理都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我们前面也说到《庄子》寓言的象征性具有诗性智慧和哲理性,我们甚至可以说庄子中的很多论述都可以被称为是哲理诗。如,王安石《登宝公塔》“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就明显是受到《庄子》“物化”、“心与物冥”、“忘我”的思想的影响。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所形成的审美空间就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言外之意,境外之境,深得老庄艺术精神的精髓。苏轼也深受《庄子》寓言象征性的影响。刘熙载《艺概》云“太白在《庄》《骚》间,东坡则出于《庄》者十之八九”。如苏轼的《和自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中的“雪泥鸿爪”的意象就是对人生象征性的理解和感悟,不免让人联想到庄子在《知北游》里的名句“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己”。《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⑨中“庐山”自有其象征意义,是形象与哲理的有机融合。

二、《庄子》寓言象征性对中国古代诗歌批评理论的影响

《庄子》寓言的象征性的“立象以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效果,为后世学者所接受和发展,并提出了很多与《庄子》寓言象征性表现形式和表现效果一脉相承的诗歌创作和批评理论。

陆机《文赋》中有:“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张少康先生认为从陆机对诗赋创作中“缘情”、“体物”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即情感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张先生还认为陆机在言意关系上受到“言不尽意”论的影响,认为文章之妙处,“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所能精”。刘勰《文心雕龙》說:“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可见刘勰还是肯定“言不尽意”论的。钟嵘的《诗品》更是以“直寻”为核心,强调直觉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这说明钟嵘很懂得文艺的特征,形象的直觉性可以使诗歌具有“自然英旨”,即没有雕琢痕迹的自然真美。盛唐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提出了“兴象”论,强调具有言外之意的诗境。注重“兴象”的描绘,正是为了使诗歌的审美意象构成一种耐人寻味、含蓄不尽的境界。皎然更是提出了“缘境不尽日情”的“诗境”论。皎然认为诗境要“采奇于象外”,正是强调诗歌已经于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之外,必须使人联想起许多更为丰富的象外之奇景。刘禹锡在《董氏武陵纪》中说:“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所谓“境生于象外”,是指诗歌的意境比诗歌中具体描写的实的景象要更加广阔得多,他要求诗人善于从实的景象之逼真描写中激起读者的丰富联想,通过暗示和象征的方法,使读者能在实的景象描写之外构成一个虚的、更加广阔的艺术境界,并体会其中无穷的言外之意、象外之境,这样方能具有“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象”的功效。晚唐司空图更是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理论。张少康先生认为《诗品》所描绘二十四种不同的诗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老庄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在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中之体现。苏轼更是强调了艺术创造过程中“虚静”、“物化”的重要性。这与《庄子》寓言象征性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杨万里提出了著名的“去词”“去意”论,他在《颐庵诗稿序》云:“夫诗,何为者也?尚其词而已矣。曰:‘善诗者去词。曰:‘然则尚其意而己矣。曰‘善诗者去意‘然则去词去意,则诗按在乎?日‘去词去意,而诗有在矣。”所谓“去词”、“去意”,即是要不拘泥于词和意,而是要创造具有含蓄不尽、超绝言象的深远意境。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中提出了“别材”、“别趣”的说法,他说: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致。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由于“惟在兴趣”,所以诗歌就有含蓄深远、韵味无穷的意境。严羽这种对意境的描述虽然受到了禅宗的影响,但也能看出有《庄子》所追求的艺术精神的痕迹。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提出的“情景融合”理论。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是两者“妙合无垠”、难分物我的“物化”状态。可见也是受到了《庄子》所散发出来的艺术精神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庄子》寓言“立象以尽意”的象征性的表述方式是一脉相承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庄子》寓言象征性的表述方式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甚至我们可以说是《庄子》为后世纯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开辟了道路。木心就说过:“中国文学的源流,都从庄子来。”

猜你喜欢
象征性寓言庄子
跟踪导练(二)
时装寓言
跟踪导练(二)
寓言的马甲
具有“人性”的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