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影响

2018-11-10 06:53邱静文
北方文学 2018年17期
关键词:城市文化民族音乐音乐会

邱静文

摘要:如今,音乐已成为市民学习和文化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基于对音乐会中,市民感兴趣的音乐本身和内容的大数据研究分析,我们将不仅仅只了解受欢迎的演出场次等等,更多的是对目前的音乐会与城市文化中间拥有的紧密联系和知识传播的深入探究,音乐会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理念传播方式,会对许多事物产生极其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音乐会;民族音乐;城市文化;西方音乐;趋势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有了更多的投入。音乐会成了一种非常普及的,市民可接受的艺术学习途径,因此我们对有关剧场进行了走访,观看了演出,了解了现阶段节目类型分布的架构,从而对市民可接受的文化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在数据采集方面,由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文中用东艺代替)更偏重于与市民的互动,所以东艺成为了本次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

一、中西方音乐文化反思

在对东艺的节目单的类型进行划分时,我们发现,就现阶段而言,西方歌剧,交响乐,室内乐及各种形式的演出等,其数量相比国乐演奏依然占据了较高的节目比重。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结合了文化和思想等做出综合思考。我们说,在人的本源思想中,有一种很难舍弃的观念。就是主观认定别人的东西都要远优胜于自己,尤其是对本土文化的了解愈浅,则这种思想的存在就会愈深。这就形成了一种对西方事物盲从的思想,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崇洋媚外,所以我们不能从单一的角度来看待西方音乐和文化对中国所带来的冲击。应该综合而又理性的来看待这一现象的出现。

首先,西方事物具备新奇感。我们将西方歌剧和中国戏剧进行对比会发现,在演出形式和表现内容上两者都有着非常鲜明的区别,包括穿着打扮,唱腔道具等等,差异显而易见。我们说中国人的文化是一种内敛的文化,讲究点到为止。而西方文化则是非常外放的,讲究热情感染,逐字逐句说明白。这两者相比较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内敛的人会追求外放的自由,而自由的种群偶尔想要寻找一些收束的平静。这两者的不同导致了人们追求的目的的不同,也就造成了人们过度关注西方音乐的现象的出现。研究音乐的本体其实是研究人,综合人的区别,衍生出文化的差异,思想的不同和艺术的区别。就中西方音乐文化而言,我认为两者均要涉足,甚至提出中西方乐器兼修的想法。就目前的音乐学习来说,一般西洋乐器更多的转变学习的依然是西洋乐器,民族乐器兼修的依然是民族乐,两者之间缺乏一个很好的沟通的桥梁。首调和固定音高的概念往往只掌握其一,缺乏变通。西洋乐的演奏和民族国家乐器演奏相互独立,没有交流,甚至经常出现民乐西洋乐大战等。这些都是如今十分常见的,存在于中西音乐文化间的问题。

二、国乐的发展前景

在愈来愈多的人提出学好本土文化的今时今日,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留意国乐的发展,甚至提出了新国乐的思想,目的旨在于留下过去的经典,并加以改变,加工成如今市民所可以接纳,更加喜欢的形式。在这之前,“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历史”和“当下”是一个不容被混淆的词汇。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很多新的思想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观念,近年来“又见国乐”“春江花月夜”“印象国乐”“女子十二乐坊”等等非常多的演出和组合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国人的關注,国乐的演出形式开始多样化,综合化。背后是有愈来愈多的音乐从事者和非音乐从事者、音乐爱好者的投入,有许多人试图让国人重新认识自己国家的音乐,而在这之前,人们对国乐是有偏见的。

就目前而言,国乐的发展前景是非常良好的,特别是在音乐国与国交流不平衡的现在,人们带着西洋乐去西方国家演出已经不再是时代主要的潮流了,在未来我们可见的,是在西方教更多的人学习我们的民族乐器,事实上,中国内敛而又底蕴深厚的文化是西方国家鲜少接触的,再加上时代的变化,对艺术的包容度要求愈来愈高,再表演已经不再是只有单一几件民族乐器的演奏形式了,一些新的包含故事和民族乐器的演奏方式真在积累,等待着更多的人付诸心血,与世界进行乐与乐,文化与文化的交流。

三、结语

中西文化本就存在差异,而音乐只是其中一种。从根源来讲,两者获得音乐灵感的起源本就有所差异,在宗教思想和历史上也有所不同。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才会出现更多的不同的,新奇的事物。我们不应该用劣根性的单独视角来了解音乐和艺术,而应该更综合的去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包罗万象。如此,才会真正的有所发展,有所成就。

猜你喜欢
城市文化民族音乐音乐会
搞砸的音乐会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城市文化口碑对景点品牌价值的交互式嵌入研究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