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产影视剧创作中的“IP热”及其问题与前景阚侃

2018-11-10 08:08阚侃
世界家苑 2018年10期
关键词:前景问题

摘 要:自2013年以来,IP剧逐渐走入大众视野,笔者经过数据分析,试图解释当下IP剧火热的原因,探索当下IP剧火热背后所带来的问题,畅想IP剧火热之后为传媒行业所带来的美好前景。

关键词:IP剧;问题;前景

IP剧大热

自2013年06月27日起,以郭敬明自编自导的院线电影《小时代1》为开端,中国大陆影视剧在创作上似乎掀起了一股基于小說进行改编的影视剧作品浪潮,这股影视剧创作新浪潮从2013年一直延续至今,其中不乏大量年轻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如《仙剑奇侠传》系列、《盗墓笔记》系列、《小时代》系列、《轩辕剑》、《古剑传奇》、《琅琊榜》、《花千骨》、《寂寞空庭春欲晚》、《无心法师》等等。

笔者以上列举了多部近几年较为火爆的影视剧作品,这些作品在进入荧幕之前,它们都有一个著作版权的原型载体,有的是网络小说,有的是计算机电脑游戏,有的是漫画,并且拥有大量的粉丝团体,而它们被搬上荧幕大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改编。

这类具有大量消费性粉丝团体的版权作品(故事、形象、艺术品、流行文化等),经过二次改编或开发,从而搬上荧幕,成为电影、电视剧的作品,在当代传媒界有一个名称叫做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作品,即IP剧。

从2013年刮起IP剧的旋风,IP剧到底有多热,笔者在这里通过多方的资料收集,在这里对2015-2016年表现较为突出的IP剧影视剧作品的收视率(www.tvtv.hk)、视频网站(www.iqiyi.com)点击量进行了汇总,截止统计时间,伪装者,改编自小说《谍战上海滩》,收视率1.93%、市场份额5.6%、点击量19.51亿次;何以笙箫默,改编自小说《何以笙箫默》,收视率1.23%、市场份额3.16%、点击量25.15亿;琅琊榜,改编自小说《琅琊榜》,收视率0.834%,市场份额2.336%,点击量41.07亿等等。

通过三部作品的数据不难看出,IP热门作品在电视台和网络平台都占据较高的收视率和点击率,其主要传播途径更依赖于互联网视频点播平台,任意一部作品的点击量均为亿级别,甚至有作品可以突破百亿点击量,可谓之为过热。

IP作品到底是何物?是新产物,还是舶来品?其如何在近二三年内,呈如此疯狂的形势蔓延?笔者经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大致得出以下的结论:

第一,IP作品非新产物也非舶来品,纵观“航母级”的IP剧《琅琊榜》、《花千骨》、《芈月传》,其原型无非是基于原小说进行改编的作品。纵观中外影视作品,小说改编或者是游戏改编作品的威力都是不足小觑的,中国20世纪80-90年代的荧幕经典剧作《西游记》、《红楼梦》、《新白娘子传奇》、《渴望》、《还珠格格》等均为小说改编,在当时播放时,均有万人空巷之景;美国的漫威公司将旗下的诸多英雄漫画改编成电影,《蜘蛛侠》系列、《钢铁侠》系列、《美国队长》系列等作品均获得了良好的票房成绩,由此可见,荧幕作品中从来都不缺乏人气原型作品的改编,传媒工作者向来愿意发掘具有人气的原型作品。

第二,从2010年开始,中国的影视类高等教育呈现井喷式的增长,大量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逐渐进入到传媒行业,给整体的影视剧制作水平带来一定程度的提升,这些专业人才从导演构思、画面构图、分镜衔接、演员调度、情节节奏等方面对剧作本身质量的提升起到了推进性作用。

第三,IP剧的观众呈年轻化趋势,我们称之为“八零后”、“九零后”的大批观众充斥其中,他们的年龄在16-35之间,类似《芈月传》、《琅琊榜》、《何以笙箫默》等文学作品正好满足了年轻观众想象力丰富、情感充沛、思维活跃的特点,从而在这类人群中具有很高的流传度,基于庞大读者的数量,传媒行业的眼界逐渐转向这类高人气小说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IP剧问题思索

随着IP剧大热,各种影视剧制作的趋势或者剧作中的情节冲突都会成为观众视野中的热点。

第一,IP剧是大势所趋,各类传媒公司都竞相制作属于自己的IP作品,较为快捷高效的办法就是购买具有版权的作品,直接进行改编,于是各家公司竞相逐鹿,纷纷抢购各类IP作品,从2015年开始,各类版权作品的版权费从曾经的几万元,顺势激增为几十万,甚至几百万,以《何以笙箫默》这部作品为例,2011年9月,作者顾漫以三年版权,数十万元的价格将其卖给了乐视;2014年下半年,在版权到期之际,作者又以七位数的价格将版权卖给了光线,两次价格翻了近十倍。

版权价格的迅速飙升,势必会分摊电视剧制作在其他方面的费用,在相同预算的前提下,IP作品往往会削减制作费用来维持收益平衡,但最终的会导致制作公司拿到了一个好故事,却没能把它讲好,例如《九层妖塔》、网络版《盗墓笔记》。

第二,在IP影视作品中,往往我们会发现制作团队和演员阵容都趋向年轻化,大量的新人导演和演员进入到观众的视野,这类“新人”往往忽略本行制作中的技术要求,因此在IP作品中经常会出现穿帮镜头、越轴镜头、剪辑过硬、演员忽略演技、灯光过硬等一系列问题。毕竟影视作品是一门综合艺术,不能忽略了其综合性和技术性,因此笔者在这里也更希望IP剧的制作水平能够整体提高,而并非只有几部作品可以大放光彩。

第三,在IP影视作品中,由于之前在政策上较为宽松,不少作品充斥诸如暴力、色情、恐怖等元素,甚至利用低俗化内容吸引观众,使得IP剧在一定程度显得不健康。于是,在2016年02月27日的2015年全国电视剧行业年会上,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罗建辉就IP剧出现的制作粗糙,精品较少,跟风严重,做出了严厉批评,他同时指出IP剧进入审查时代,将与线下荧幕审查要求一致。

第四,白热化的IP剧版权抢购,导致一流作品集聚各大传媒大鳄手中,各类优秀IP作品一抢而光,二流作品也逐渐纳入传媒者搜刮的视野,甚至有的作家还未开始创作,仅仅一个故事大纲就被传媒大亨争相哄抢的现象也不胜枚举,如此大量的哄抢IP作品,笔者在这里难免为IP剧的春天感到高兴,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笔者担心某些仓促出稿的IP作品,其质量又有几何?航母级的一流IP作品是经历了市场和时间的考验后留下优秀作品,而这些新作品也许会因为和市场“胃口”不合而出现夭折,导致传媒公司无法挽回的资金损失。

IP剧前景展望

在目前市场看来,2015年传媒界被称为IP剧元年,2016年刚刚经过第一季度,IP剧在这趟春季的列车上渐行渐远,虽有诸多问题,但是其经济成果是显著的。IP剧的热潮,实际上是催生出了“文学—影视—音乐—游戏”的完整产业链,《琅琊榜》、《芈月传》、《花千骨》等影视作品随机又相继出现在了各类游戏终端上,大量IP剧作品甚至推出了专属主题曲。

以往业界依靠某一款单独的作品或产品去赢得市场,而如今业界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可持续的利用已有成就的作品,如何与市场发生更多的化学反应,如何实现品牌化。IP剧的各种商业行为也层出不穷,例如《八月未央》,为了甄选男主角,女主角,号称花费1.5亿在全球大肆开展选角活动,中国的影视剧作品在结合互联网的基础下,逐渐从导演们自娱自乐的形势,变成了一场自上而下的粉丝“狂热行动”。

在现有的情况下来看,IP剧在未来五年内还将如火如荼的发展,航母级的作品还将层出不穷,IP剧在明星制造上也具有不容小觑的威力,著名影视演员胡歌曾经凭借《仙剑奇侠传》系列积累早期人气,在随后一系列诸如《神话》、《轩辕剑》、《天外飞仙》等IP剧中逐渐磨砺演技,逐渐成长为在《琅琊榜》、《伪装者》中可以独当一面的成熟演员,由此可以窥探,尚处急速上升期的IP剧作将为中国演艺圈输送一大批具有好演技、高颜值的偶像明星。

IP剧的精良制作,对于传统剧本的创作来说,虽是冲击,但更是一个破茧成蝶的历练。在IP剧到来之前,中国的影视剧作品能够引起万人空巷的作品少之又少,传统剧作的创作在融合IP剧的创新模式后,其作品质量也将会大大提升,这种制作水平的提高对中国影视剧的整体质量的提升,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目前来看,传统剧与IP剧各有观众群体,两类作品将在中国大小荧幕上长期并存。IP剧还将创造的什么样的神话,笔者还将长期关注该行业的发展动态。

作者简介

阚侃,硕士研究生,2015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主修影视表演艺术,现就职于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为该校戏剧影视系表演专业青年教师,在《文艺生活》、《艺术时尚》等期刊上著有多篇有关电影产业、表演理论的论文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前景问题
流苏树与美国流苏树园林绿化前景探讨
巧妙运用前景,照片美感瞬间提高!
中小企业如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