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代际关系对养老影响的研究述评

2018-11-10 08:08雷荟铃
世界家苑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关系养老

摘 要:近几年,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发展,社会进入转型时期,家庭也发生着变化,如何应对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化对养老的影响,本文試图在家庭代际关系的视角下,分析当前我国家庭代际关系对家庭养老的影响,希望对家庭养老能提供一点借鉴意义。

关键词:家庭代际;关系;养老

代际关系指“ 代与代之间通过资源的分配与共享,情感的交流、沟通以及道德义务的意识与承担等诸多中间媒介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呈现出不同态势的胶结状态”[1]。

近年来,我国家庭结构出现较大变迁,这种变迁主要表现为家庭规模的缩小及居住形式的改变[2]。与城镇相比,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开家庭与土地,导致父代与子代之间的社会距离不断拉大,子代无法在家赡养老人[3]。

一、研究概况

(一)国外情况

从1928年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开始从社会学的角度开始关注家庭代际关系,到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对家庭代际关系的研究最具影响力关于养老,国外更是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各领域的学者对养老问题研究。

(二)国内情况

从80年代开始,我国家庭结构模式发生变化,家庭养老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费孝通在1983年的香港中文大学的讲话中提到,在中国传统赡养模式是反馈模式,家庭结构虽然在不断的从大家庭向核心家庭转变,但家庭仍然是赡养老人的主要责任单位[5]。叶乃兹提到尤其要关注占有老年人群80%的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家庭养老所承担的任务比城市更重[6]。穆光宗指出要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逐渐发挥并完善社会养老的功能,以应对未来会产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避免出现“养老真空”[7]。到了21世纪初,王树新教授提到,由于现代化进程和家庭结构模式的变化,使家庭伦理关系的重心由上一辈的老人转移至下一辈的儿童身上,成年子女从而容易忽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及精神需求[8]。李建新等教授在21世纪初指出,在农村,我国依然是“反馈模式”家庭养老为主,但已经由传统的大家庭向核心家庭养老转变。[9]。

二、研究内容

(一)子女数和居住方式对家庭代际的养老的影响

(1)一些学者认为子女数的多少对老人获得的经济支持没有显著的影响。夏传玲、麻凤利首次指出这个观点[11]。受社会交换代际转移理念的影响,桂世勋等提出了“填补”理论,该理论强调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度应该与老人实际需求保持一致,能够维持老人正常生活[12]。得出相似结论的还有狄金华等,他们指出子女数对老人养老资源获取没有显著影响[14]。(2)一些学者持有与之相反的观点。郭志刚、张恺悌研究发现子女数与经济支持呈显著正向关系,代际支持在老人的经济供养中占据着重要作用[15]。子女数对经济支持有积极影响;同时子女对父代的照料又是子女间责任的分享与分配,子女数越多,每个子女对父代的经济支持越少[16]。

(二)交换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家庭养老中,老人与子女的互惠关系

大部分学者都认同在城市,家庭代际关系是影响家庭养老的因素之一。熊跃根从社会交换论探讨在家庭代际关系下,城市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他以居住形式不同来分析老人与子女之间的经济关系、情感互动等非经济关系[17]。现代中国的家庭养老不是简单的社会行为或者社会制度,它还与社会的代际关系类型及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死观相关[18]。

(三)从代际关系出发,研究当代中国老人与子女之间的经济流动

对于当前的老年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总体上代际经济流动方向都是子代流向父代,同时由于城乡之间和性别之间存在着的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差异,老年人内部在代际经济流动上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差异[19]。刘玉连提出当前随着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呈现出萎缩趋势,[20]。王萍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谈到家庭代际关系对农村养老的影响。子女不仅为老人提供经济帮助,还承担老人的生活照料和日常的精神交流[21]。贺雪峰通过田野调查,得出在不同地方的农村代际关系的平衡性不同,导致不同地方老人对养老的态度不同[22]。

三、评价与思考

虽然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家庭代际关系对养老的影响,大部分都是关注着城市家庭代际关系。但是作为人口输出地的西部地区,家庭代际关系也在发生着与东部发达地区不同的变化,但是缺乏关于西部地区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和养老的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树新.社会变革与代际关系研究〔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杨菊华.父母流动、家庭资源与高中教育机会[J].学海,2011,(02):19-33.

[3]胡仕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对家庭养老影响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3,(01):35-40.

[5]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3):7-16.

[6]叶乃兹.谈在全社会树立“孝道”观念[J].社会科学,1992,(07):47-50.

[7]穆光宗.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以及社会对策问题[J].中州学刊,1999,(01):64-67.

[8]王树新,马金.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代际关系新走向[J].人口与经济,2002,(04):15-21.

[9]李建新,于学军,王广州,刘鸿雁.中国农村养老意愿和养老方式的研究[J].人口与济,2004,(05):7-12+39.

[11]夏传玲,麻凤利.子女数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影响[J].人口研究,1995,(01):10-16.

[12]桂世勋,倪波.老人经济供给“填补”理论研究[J].人口研究,1995,(06):1-6.

[14]狄金华,魏利香,钟涨宝.老人居住模式与养老资源获取——对谢桂华研究的再检验[J].北京社会科学,2014,(05):65-72.

[15]郭志刚,张恺悌.对子女数在老年人家庭供养中作用的再检验——兼评老年经济供给“填补”理论[J].人口研究,1996,(02):7-15.

[16]约翰·罗根,边馥芹.城市老年人口与已婚子女同住的观念与现实[J].中国人口科学,2003,(02):50-56.

[17]熊跃根.中国城市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老人照顾[J].中国人口科学,1998,(06):16-22.

[18]张再云,魏刚.代际关系、价值观和家庭养老——关于家庭养老的文化解释[J].西北人口,2003,(01):53-55.

[19]王树新,马金.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代际关系新走向[J].人口与经济,2002,(04):15-21.

[20]刘玉连.代际关系视角下家庭养老变迁及影响研究——基于“CSSC贵州地区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6,(05):101-106.

[21]王萍,张雯剑,王静.家庭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9):4893-4896.

[22]贺雪峰.农村代际关系论:兼论代际关系的价值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2009,(05):84-92.

作者简介

雷荟铃(1993.04-今),女,汉族,四川成都,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关系养老
养老生活
漫 画
注册养老机构已超2.8万家
养老更无忧了
大连:打造全国最大养老产业基地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