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对话:《红楼梦》与《儒林外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2018-11-12 23:05
红楼梦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儒林外史红楼梦研究

2018年9月15—16日,“经典对话:《红楼梦》与《儒林外史》”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儒林外史学会(筹)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与国学院承办,《红楼梦学刊》协办,设置了十八世纪文化视野中的《红楼梦》与《儒林外史》,二书与礼制文化、科举制度、古代小说评点、翻译与传播等六个议题。来自国内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四十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提交大会发言论文二十四篇。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儒林外史学会(筹)会长朱万曙先生主持。朱万曙先生首先介绍了此次会议的策划缘起,希望能将《红楼梦》和《儒林外史》放在一起进行对话、阐释,为学术界提供一个有创意的学术话题。中国儒林外史学会(筹)名誉会长李汉秋先生、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李萌昀先生、安徽全椒县政协副主席张华先生分别致辞。

李汉秋先生指出本次会议的首创意义。过去有《红楼梦》和《儒林外史》比较研究的论文,并未有以二书比较研究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故而本次“经典对话”是学界在尝试一种可以拓宽思路和学术视野的研究方式。他希望儒林外史学会(筹)多与红楼梦学会交流合作,未来能够在研究队伍、研究成果方面有所提升。

张庆善先生提出为什么清代乾隆年间同时出现《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很值得探讨、回答的问题,并结合本次会议议题,强调研究者应回到十八世纪的文化视野中去思考,但也不能停留在明清时代层面,应用今天的理论给予二书更多的研究视角。同时,又指出《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的比较研究存在不足,希望通过研讨会进一步推动学者对二书比较研究的重视,加深对二书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的认识。

李萌昀先生介绍了《红楼梦》《儒林外史》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深厚渊源。国学院首任院长冯其庸先生是《红楼梦》研究的巨擘,文学院朱万曙先生和郑志良先生为《儒林外史》研究及学会作了巨大贡献。两学院共同举办会议是希望为两部小说的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

张华先生作为吴敬梓故乡安徽全椒的参会代表发言。他认为吴敬梓是全椒文化的集中代表,应该给予这个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多关注,深化吴敬梓的学术研究。张华先生欢迎各位学者惠临全椒,感受全椒的古朴民风和文化氛围。

最后,朱万曙先生补充说明此次会议对学界研究有启发和示范意义:一是方法的突破。《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的比较研究拓展了思路,使研究者可以跳出固化的研究思维。另外《儒林外史》研究可以从《红楼梦》研究中吸取更多的方法和经验,在对作品人物原型讨论之外,可以通过深入的文本细读展开研究。二是深度的推进。把两部名著放到一起研究,从广义上看是包含比较研究的关联性研究。对两部小说的理解还可以继续推进,比如对十八世纪文化背景下为何产生这两部著作的追问,还需用踏踏实实的研究进行回应。三是文化正能量的传播。《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关联性研究的创新,可以挖掘两部伟大作品的丰富内涵,传播社会文化的正能量。相信这种意义会越来越彰显,也应有自信对学术将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会议共有二十五位学者做主题报告,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十八世纪文化视野中的《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研究。相关论文主要通过《红楼梦》与《儒林外史》反映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如治生、祭祀、娱乐、阅读等,揭示十八世纪社会文人的生存处境,兼论两书表达的精神内涵。

中国人民大学张国风教授结合时代情境和作者经历对《红楼梦》与《儒林外史》及作者进行比较,认为作品展现出曹、吴二位艺术大师对时代本质和发展趋势的可贵敏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井玉贵副教授详析《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的精神联系,提出曹、吴二人对时代和人生深刻的思考,使其作品不可避免地染有浓厚的伤感虚无色彩,同时也使他们更加认识到生活中积极力量之可贵,即贵族世家的仁厚情怀与平民阶层的质朴强韧。安徽建筑大学李东海副教授将曹、吴二人视为“追问式小说家”,揭示《红楼梦》与《儒林外史》包含着人性尊严、理性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北京大学李鹏飞副教授关注《红楼梦》反映的家族退化与末世图景,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加以印证。甘肃政法学院甘宏伟副教授尝试从《红楼梦》的立场看《儒林外史》,分析二者之间的共通之处及同中之异,具体论述二书中“士”与“仕”“出处”的共通问题。闽南师范大学吕贤平副教授以吴敬梓的好友金兆燕的幕府生涯为视角,揭示乾嘉时期学术、政治风气下幕宾的身份定位与命运遭际,兼及吴敬梓作为小说家的悲剧境遇。

江苏社科院文研所徐永斌教授在文士治生视野下谈及明清江南通俗文学的发展面貌,选取《红楼梦》中贾雨村,《儒林外史》中周进、马二先生、匡超人等典型形象,论述文士治生对明清通俗文学创作与传播的具体影响。曲阜师范大学刘相雨教授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彭利芝教授从不同角度阐释二书的祭祀活动,揭示其文学书写方式与深厚的文化意蕴。安徽师范大学俞晓红教授对比《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的“戏曲元素”,试图从家班和职业戏班生存处境、优伶群像、剧目及其叙事功能等内容探寻清代的戏曲面貌。湖南师范大学胡海义副教授联系明清科举制度及八股文选本情况,以《红楼梦》“贾宝玉读书”与《儒林外史》“匡超人编书”情节为例,具体阐述了明清士子的四重阅读困境:身份困境中的士子阅读与举子阅读、文体困境中的时文阅读与诗歌阅读、目标困境中的审美阅读与功利阅读、路径困境中的先仕后学与笃学不仕。

另有学者透过细致的人物形象对比研究,探寻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首都师范大学詹颂教授考察《儒林外史》与《红楼梦》中才女形象的现实基础与文化意蕴,以《红楼梦》中大观园才女和《儒林外史》中鲁小姐、沈琼枝、聘娘为具体分析对象,认为《红楼梦》前八十回才女的形象及其文学活动呈现了作者对女性诗意生活理想的向往和追求,而《儒林外史》更多的直面当时才女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境与挣扎。湖北文理学院秦军荣教授立足于明清戏曲活动,对比《红楼梦》中蒋玉菡与《儒林外史》中鲍廷玺两个典型的清代男伶形象,详细描述了人物的生命历程、心态转变以及作品叙述视角,凸显十八世纪的伶人生存处境和戏曲面貌。

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的文体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李萌昀副教授以《红楼梦》为中心,讨论章回小说中重复叙事的类型、功能与意义生成,从而重审章回体的价值和小说史意义,认为《红楼梦》的美学、思想和文化意义已经得到了充分关注,而其文体学意义仍有待深入挖掘,在文体学方面与《儒林外史》对比亦有价值。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冯保善教授指出《儒林外史》《红楼梦》均为有“自传性”因素的小说,判定其乃自传或自叙传,均言之过当。论述《红楼梦》《儒林外史》与诗词韵文之关系的文章有三篇,北京师范大学李小龙副教授通过风景、诗词、节日对比两部著作文本的表层之异,总结出二书以不同的情节叙事建构意旨,提议学者应分别以披文入情和理性的方法解读《红楼梦》和《儒林外史》;辽宁大学赵毓龙副教授在有清一代小说文体传统与作家表达姿态的时代性统一、文人案头创作兼融二笔的背景下,一改对《红楼梦》“诗笔”和《儒林外史》“讽笔”常规阐释,对二书进行互为立场的考察,见出二者在笔调、笔法、笔墨等层面同中见异的关系;北京工商大学刘紫云老师剖析《儒林外史》与《红楼梦》中诗词引用现象,论证吴、曹的创作出发点与创作具体情境,及二人对诗词韵文与散文叙述之关系的不同理解有关,从而将他们引向对于尚未定型的长篇白话小说文体的多元探索。

三、《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的译介研究。国家图书馆李晶副研究馆员以法国汉学家编写的《中国风貌》对二书的译介为探讨对象,结合《中国风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二书在法文世界中的传播历程,总结这种译介在欧洲现代汉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山西师范大学李奎副教授对比二书在中国本土报刊和域外汉文报刊不同的呈现面貌,并从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角度,提出新时代《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应拓宽学术、艺术等方面的传播路径。西南交通大学唐均教授选取同时代的杨宪益英译本和王和达捷译本,举例考察这两种全本译文特色之共性和个性,解释了国家意志和个人经历是差异出现的主导因素,文章强调梳理非通用语言捷译本对两部作品译介研究的重要性。中国人民大学王燕教授从约翰·巴罗的书评入手,结合当时的中西语境,探讨德庇时英译《红楼梦》的历史接受与文化影响。

四、《红楼梦》《儒林外史》的评点与传播研究。中国儒林外史学会名誉会长李汉秋教授做了题为《黄小田的〈儒林外史〉〈红楼梦〉评点暨由其肇始的沙龙——从古代小说到近代小说的链接处》的主题发言。李汉秋教授认为十九世纪中叶以降,受时代因素影响,在上海周边,包括南汇、松江等地,出现了评点和传播《儒林外史》《红楼梦》的文人群体——沙龙,并以黄小田、张文虎等为关键评点者,详细梳理了这一沙龙的发展过程,探知沙龙在小说由古代转向近现代进程中存在的意义与作用。中央民族大学叶楚炎副教授从士人交游这一特殊的角度探讨《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的写作,以杭州府张宾鹤为关联人物,将二书作者、创作原型、传播所涉及的交游圈连为一体,找寻二书的共同因素,产生了新的研究契机。

经过一天半紧张而热烈的讨论,“经典对话:《红楼梦》与《儒林外史》”学术研讨会于9月16号上午正式落下帷幕。会议闭幕式由中央民族大学曹立波教授主持,曹教授认为本次会议是宝贵的学习机会,与会学者对学术的踏实态度、努力的程度、资料搜集的成果都值得大家学习。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孙伟科先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中国儒林外史学会(筹)副会长李忠明先生做闭幕总结发言。

孙伟科先生认为五场学术讨论非常精彩,当中不乏精辟的论断,相信与会学者都收获颇丰。他指出本次会议的首创意义和对学术思想的激发作用,表示对大家发言有很多共鸣,从小说文法与笔法、自传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都是对二书的重新认识。还有很多有价值的话题可以比较,希望这种对话性的会议可以继续下去。

李忠明先生强调,此次会议为几位选题相近学者提供了交流碰撞的机会,很有意义。另外针对具体论文,指出研究要有问题意识,并注意吸收前人经典研究成果。李忠明先生认为《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研究还有很多可以扩展的空间,应将二书的研究放到历史长河中,反思二书的现实和社会意义,也希望通过本次“经典对话”促进《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对比与研究。

此次会议汇集了《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研究领域的老一辈学人、中青年学者,展现出不同的学术研究风格,激发了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同时,以《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比较为专门的会议主题,为二书的研究扩展了路径,不仅是对二书精神内涵和主体意识的细致解读和新定位,对中国十八世纪社会与小说创作情况的再认识,也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提供了比较视角和可资借鉴的范例。

猜你喜欢
儒林外史红楼梦研究
续红楼梦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单宝塔诗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儒林外史》中的家庭伦理理想论析
从《儒林外史》来看明清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