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地区古建筑彩画研究
——以兰州五泉山古建筑群地方彩画为例

2018-11-12 03:35公雅妮陈华
福建建筑 2018年8期
关键词:彩画端头兰州

公雅妮 陈华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1 兰州五泉山古建筑群概况

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湟民族走廊①自明清出现大一统的局面以来,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愈加频繁,区域内至今仍保存着明代以来大量的古建筑遗迹[1]。其中,五泉山古建筑群,位于兰州市城南皋兰山北麓面积达30hm2的五泉山公园景区内。据史料记载,五泉山始建于元代(迁建而来的庄严寺建于唐代),历经明、清两代不断修葺增建;现保存下来的五泉山古建筑群,是民国时期刘尔炘主持修建,后又由兰州园林设计院从1956年不断修缮至今。因有“甘露”“掬月”“摸子”“惠”“蒙”五眼泉而得名,历史上兰州曾设五泉县、兰泉县。整个建筑群现存25组建筑,面积1万m2,基础稳定,结构完整,保存良好[2-4]。

各组木结构构件上的彩画,既保留有明清时期的彩画原貌,又有民国时期新修重绘的彩画;既有儒释道的内容,又有多民族民俗文化的内涵。

2 兰州五泉山古建筑地方彩画特征分析

兰州五泉山古建筑群的彩画,一般存在于梁、柱、椽、昂、枋、斗拱等建筑构件,主要可分为板式彩画和斗拱彩画。板式彩画主要是在梁枋等上平面作画,而斗拱彩画主要是位于斗拱等上的转角部位立体作画。彩画内容主要体现出时代变更的特征。按照建筑类型和时代的不同有所区别。题材包括多宗教信仰和多民族民俗文化。另外,彩画色彩上以蓝绿色为主,通过改变蓝绿色系的“明度”和“彩度”丰富色彩,并用退晕的方法充实画面。

2.1 兰州五泉山古建筑群地方彩画形制

兰州五泉山古建筑群地方彩画做法,以清晚期官式旋子彩画做法为参考依据,因在明清时期兰州有许多祖籍江浙沪地区的官员,所以还融入了一些苏式彩画的做法。

从最早可追溯的古建筑做法书籍宋代《营造法式》中所记载的云纹、石榴纹、如意纹中,结合演变出了清代《清工部营造则例》中关于官式旋子彩画类型做法。而清以后的地方彩画做法,是根据官式彩画做法结合地方审美演进的[5]。虽然在同一时期中国各个地区因文化的交融而产生的类似旋花的地方彩画类型千变万化,但是,因其采用了官式彩画的设计逻辑,所以基本都遵循了统一的风格[6]。这一前提为兰州五泉山景区古建筑地方彩画形制奠定了基调。

兰州五泉山地方彩画,因为与传统官式彩画不同,没有等级形制,所以其地方彩画形制可以按照彩画的精美复杂程度(主要以用金的多少和退晕的层次分类)分为3类——第一类,仅轮廓线与两个端头的重心用金,线条用墨,端头用蓝、绿、白3色,不起晕。第二类,仅两个端头的中心用金,线条用墨,端头用蓝、绿、白3色,不起晕。第三类,完全不用金,线条用墨,端头用蓝、绿、白3色,不起晕,如图1所示。

万源阁彩画样式 太昊宫向壤驷子祠彩画样式 漪澜亭彩画样式 图1 五泉山古建筑群彩画的三种代表形制(从右往左对应文章顺序)

2.2 五泉山古建筑群地方彩画内容

研究彩画的内容,首先要了解彩画的纹样。明清时期,金城(现为兰州)属于丝绸重镇,河湟文化的包容性将五泉山景区儒释道3种宗教文化杂糅在一起,形成“三教合一”的局面。

这一特点,在彩画的纹样中也多有融合创新的体现。经过研究发现,五泉山地方彩画类型遵循官式彩画类型的划分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一方心两端头”纹样,二是“端头”纹样。

2.2.1“一方心两端头”纹样

五泉山的地方彩画纹样,在方心内容上是对宗教文化及花草、鸟兽、吟诗作赋,闲云野鹤的描绘。这种彩画纹样的创作,常以有类似于清代官式旋子彩画旋花那样有规律的,重复出现单一图案元素组成看似复杂的端头纹样,因为其不受建筑构件外露横截面的轮廓形状、大小、弯折的干扰,可以灵活使用。所以,在五泉山地方彩画的类型创作中被普遍运用,如图2所示。

彩画的方心内容,往往是地方性最直接的体现。在五泉山建造期间技巧娴熟的工匠谙熟清代官式旋子彩画做法的设计逻辑,在大规则不变的前提下又能创新地做出一些符合当时审美的作品。例如,以宗教文化、审美情趣、现世价值观为主体的方心装饰图案。

从具体的方心设计方法可知,因其在清代官式旋子彩画做法中,为增加其多样性属于可替代的元素而非核心构成,所以有创作性强、适应性强、观赏力强、识别性强的特点[7]。在五泉山地方彩画中,能比较简单直接地运用人人耳熟能详的,富有教育或有宗教信仰意义的题材作为方心内容。

大悲殿彩画样式 武侯祠正殿彩画样式 嘛尼寺观音殿彩画样式 太昊宫伏羲殿彩画样式图2 “一方心两端头”纹样

2.2.2“端头”纹样

这种彩画类型比较不常见,例如,在斗拱、额枋等上,用重复单元几何图案作为端头纹样,主要用于建筑细小而扁长的构件上。因无法安放方心内容,或者即使缩小方心内容,但人眼观看效果并不好,所以,因地制宜巧妙地去除方心内容,如图3所示。

三教洞大殿彩画样式 三教洞配殿彩画样式 酒仙祠东配殿彩画样式图3 “两端头”纹样

2.3 五泉山古建筑群地方彩画色彩

五泉山的地方彩画,以青绿体系为主,因为做法不同而加入金色、黑色、白色。做法越复杂色彩越丰富、退晕层次越丰富,并且方心与周边旋花退晕方向相反,内部旋花退晕方向相同。但是,五泉山彩画的用色相比官式做法的用色,可能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脉络的影响会略有差别 ,如图4所示。

而又因为“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佛教、道教、文庙等宗教建筑,虽喜欢以朱红、深红、金黄、橘黄等暖色调作为建筑的主体部分,例如,在柱子、墙体、屋顶的大量使用而选择在建筑构件等小的地方用青色和绿色中和,这在色彩学上叫做“色彩平衡”。因此,在五泉山古建筑群,地方彩画的色彩选取为蓝色和绿色。

3 五泉山古建筑群地方彩画对比研究

3.1 与清代官式旋子彩画形制对比

在形制方面,笔者通过对比清代官式彩画和五泉山景区地方彩画的形制,制作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得出,地方彩画不同形制做法之间的区别,与清代官式旋子彩画等级制度之间是相同的。虽然地方彩画没有等级制度,但是这两种形制都是以用金的多少和退晕的层次来区别彩画的形制。

图4 色彩主次及退晕

图5 五泉山古建筑群彩画形制对比

3.2 与宋代《营造法式》彩画内容对比

在内容方面,笔者通过比较官式做法与地方做法的异同发现,从图案学的角度来说,五泉山彩画纹样,倾向于从官式纹样中提取大提纲式的纹样而忽略、简化小的纹样。具体做法为,用类似清代旋子彩画旋花花瓣一样内旋式的曲线作为基本单元,以轴向同心方式相互组合。同时,对于本来就比较简洁的纹样,采用大相似、局部小改动的方法;对于一些繁琐的纹样,采用神似而形不相似的手法。总而言之,就是以简化和提炼为主题。虽然简化了彩画的工序,但是并没有影响它的精美程度,反而显得更具北方豪放、粗犷的艺术风格。另外,从更实际一点的意义上来说,可以解决造价问题,这与刘尔炘[2]的时代状况很贴近。

如此看来,方心的变化,就是旋子彩画能以同样的纹样适应不同的表面轮廓,即运用结构骨架和有限的纹样单元进行组合和变化。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观察者都能毫不费力地从众多彩画中认出旋子彩画。另外,方心的设计,是从当地审美中提取母题再创作,所以观察者既能一眼认出旋子彩画,又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这是一种高级的创作方式[8],如图6所示。

图6 五泉山古建筑群彩画内容对比

4 结语

通过对兰州五泉山古建筑群地方彩画的实地拍摄、整理、对比和总结,得出了有关形制、内容和色彩方面的研究结论:在多民族文化和儒释道合一的历史时代背景影响下,地方彩画呈现简化和提炼的内在规律。遵循清代官式旋子彩画设计的内在逻辑,主要从3个方面巧妙简化重新演进体现其具有北方粗犷、豪放的地方彩画风格。形制上减少退晕层次;内容上简化端头纹样和重新创作方心题材;色彩上减少色彩种类。虽然此彩画不比旋子彩画内容殷实、富有色彩,但是由于长期受本地文化浸染,凝聚了地方彩画创作、制造的智慧,仍然是绝无仅有的、一种具有极高历史、艺术、文化、科学价值的地方彩画类型。

注解:

①河湟民族走廊地区:甘肃中部西南面和青海东南部广大地区。

猜你喜欢
彩画端头兰州
高地压、强冲击条件下整体中置式新型端头支架应用
基于PC-Crash的公路护栏端头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
我的兰州梦
兰州石化推进改革正当时
中煤大屯公司简易端头支架研制与应用
兰州琐记
清早期 午门西番草三宝珠彩画
赵丹娜作 岩彩画《忘却》
清 碧云寺菩萨殿天花彩画
阎先公和他的瓷板色块泼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