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闽南高校建构闽南文化特色育人体系的几点思考

2018-11-13 02:34廖利明
闽台文化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闽南育人特色

廖利明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是连接海峡两岸民众心灵最重要的文化纽带之一。闽南文化是不同时期的中原文化与闽越本土文化及异域文化交融、孕育形成的地域文化。闽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磨合,并由东南沿海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所逐渐造就。闽南高校地处闽南文化辐射区域、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具有深厚闽南文化积淀的沃土,闽南文化赋予了学校办学和育人丰富的资源。闽南文化的特征之一是“重商重儒的文化传统”,可见闽南人不仅商品意识强,善于经商,而且历来十分重视教育,近现代更有热心办学兴教的传统(如陈嘉庚、王永庆、李大陆)。闽南文化中“爱拼敢赢的进取精神”,已经成为闽南人典型的精神特质,为全社会所共认,具有丰富的激励教育价值。其中开拓进取的精神,对于高校文化育人,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闽南文化中“兼收并蓄的开放意识”,又体现了闽南人的开放意识和包容心态,让闽南文化“走出去”,让闽南人涌向世界各地,让闽南文化有条件地吸收域外优秀文化,而形成更具普世性的地域文化。

新时代,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闽南文化的辐射地,尤其是东南亚诸国,正处于“一带一路”的“海丝”经济区域中,在广大的闽南籍华人华侨之中,闽南语为主要通行语言,其中闽南文化价值的包容和文化情感的共存,必然为“海丝”所涉及的各地区经济文化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进步注入动力源泉。闽南文化中“重乡崇祖的乡族情怀”,展示了闽南人对血缘关系的高度认同,对乡族情怀乃至爱国主义情怀的高度重视,更是闽南文化育人体系重要的内容构成。此外,闽南文化传承创新,加强海峡两岸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促进海峡两岸文化认同、血缘情感认同,有助于两岸文化的传承弘扬、经济的互惠共赢,有助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形势下,闽南各高校在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和学术优势,以高度的自觉,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积极融入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以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为职责,积极弘扬海峡两岸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创新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鲜明的闽南文化办学特色。

一、构建闽南文化特色育人体系的必要性

(一)传承闽南文化,推进文化育人

1.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相互促进

优秀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实现文化教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外在体现,由文化传承创新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闽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传承和现实发展使得闽南文化拥有独特深厚的文化内涵。闽南高校开展闽南文化学术研究,传承闽南文化,将闽南文化纳入学校文化教育体系,发挥闽南文化的教育价值,以此作为闽南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进而以研助学助教,有利于避免高校教育同质化,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内涵式提升。例如闽南师范大学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建构“闽南文化研究基地和队伍建设”“闽南文化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闽南文化特色硕士点建设与改革”与“闽南文化特色博士点”,积极稳妥地推进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改革,培育多层次、复合型的闽南文化区域特色人才,有效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又如泉州师范学院招收音乐领域南音专业(南音演唱方向、南音演奏方向、文化产业与南音文化推广方向)和舞蹈领域(闽台民间舞蹈编导方向)的专业硕士,推进闽南文化艺术领域的保护传承,培养闽南文化艺术领域的传承人。

2.文化传承与社会教化相辅相成

通过开展闽南文化相关的实践教育活动,加强校企实践基地建设,让大学生走进闽南社会,融入闽南文化,培养闽南文化环境中的实践能力(如到闽南地区的各区县田野调查和社会服务),加强大学生对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剪刻纸、皮影戏、漆线雕等)的了解,提升大学生对闽南文化的认识和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充分认识闽南文化潜在的文化特征(核心与边陲的文化变异、多元的人文性格、冒险打拼的进取精神、异军突起的文化学术、历久不息的乡族观念和杂乱无序的民间信仰),构建闽南文化内涵精神浓厚的校园文化,发挥闽南文化精神激励和内涵教化作用,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情怀。以闽南文化为情感纽带,促进以文化为媒介,加强海峡两岸、东南亚华人区校际交流合作,形成师生互访互学交流机制,促进文化认同、文化育人,形成协同联合办学模式。闽南高校构建闽南文化特色的育人体系,应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推进闽南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为契机,提升大学生文化服务能力,实现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改善人才的供给质量,解决人才市场的供需平衡矛盾。

(二)传承闽南文化,为文化强国服务

1.弘扬闽南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闽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辐射传播地区很广,发展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闽南高校肩负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继承挖掘闽南文化的精髓,将时代精神融入闽南文化,丰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弘扬闽南文化内涵精神,发挥闽南文化的精神激励作用,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

2.深挖闽南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创新转化

闽南高校传承闽南文化,继承弘扬闽南文化,凝炼闽南优秀传统文化中内在精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闽南高校挖掘闽南文化潜在的优秀资源,促进文化创新转化,让文化创新转化为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升级,使文化创新驱动成为重要的经济助力点。闽南文化传承创新是地方在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文化和经济和谐共进的必由之路。闽南文化传承创新,能够促进形成文化创新转化的良好社会环境,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推进特色文化产业的繁荣;闽南文化传承创新,关键点是人才,以闽南文化传承的契机,加速闽南特色文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使得文化创新转化在“海丝”发展交融的大格局之中,彰显中国文化特色。

3.传承闽南文化,增强文化价值输出

闽南文化辐射区域广泛,闽南语除分布闽南大部分地区外,还远传到台湾宝岛,以及东南亚等地区。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的传播与辐射对台湾宝岛,以及东南亚地区,乃至全球的闽南华人华侨,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闽南文化早已成为了全球闽南籍华人华侨的精神载体和精神寄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一路一带”重要战略实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闽南文化成为共同的情感纽带。闽南文化在深化两岸交流(如闽南师范大学与台湾成功大学、新竹教育大学、台北教育大学、世新大学、明道大学等签订合作协议),增强两岸民众文化认同意识,促进海西经济建设,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等,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特殊价值;闽南文化“走出去”,向东南亚地区传播,促进国家经济战略开展,促进闽南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推进中国文化的价值输出,形成中国文化的品牌崇拜,给世界带去“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于促进世界文化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4.传承闽南文化,服务地方经济

闽南社会形成的历史背景和远离中原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闽南人独特的性格,形成闽南地区特有的文化,它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而且成为闽南人宝贵的精神财富。闽南人重商进取意识浓厚,根据地理特点形成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奇迹,如 “晋江经验”“泉州现象”。闽南高校在传承闽南文化,培育掌握闽南文化的应用人才,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响应国家经济发展号召,培育大学生闽南文化的认同感、为闽南文化传承的服务意识,引导大学生以闽南文化认同的情感,积极热情地投身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投身于我国倡导的“一路一带”经济圈的发展建设,为实现闽南文化区域经济、文化和利益共同体的繁荣而服务。

二、构建闽南文化特色育人体系的途径

(一)增加闽南文化的专业设置,让闽南文化融入课堂教学

闽南高校传承闽南文化,通过闽南文化教学单位的建立,增加闽南文化的专业设计和课程设置,让闽南文化走进校园,让闽南文化成为文化育人体系的重要元素。闽南高校应主动审视大学生自身特点和内在需求,通过提炼教育主题,优选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载体,实现文化传承推进文化育人,达到以文化人的育人效果。闽南高校以通过设置闽南文化领域的特色专业,开设闽南文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专业必修课和通识教育课),以育人目的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改革专业设置,加强闽南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加强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互补制和主辅修制度,对专业设置加强规化和认证,让闽南文化特色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和科学。闽南高校通过建设闽南文化特色育人的专业,增设闽南文化相关课程(闽南方言研究、民间舞蹈、戏曲研究等),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设计闽南文化特殊人才的培养体系,强化闽南文化学术研究的教学转化,充分发挥闽南文化的教育价值;将闽南文化引入课堂教学,让闽南文化传承艺人成为师资队伍,以授课、讲座和座谈等教育形式,将闽南文化中优秀的、健康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给大学生,通过教学示范、言传身教等方式,使大学生充分认识认同闽南文化,自觉地承担闽南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

(二)发掘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使闽南文化融入课外活动

闽南高校传承闽南文化,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积极发掘闽南文化的内在特点,感受闽南文化的内在魅力,逐渐形成闽南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通过开展闽南文化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大学生在各种实际活动(如闽南语讲古、南音进校园、歌仔戏展演、闽南茶道表演等)中充分展示自己,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社会教化和素质提升作用,将课堂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大舞台中,不断地锻炼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出校园入社会,联合社会资源(闽南地区企事业单位)开展闽南文化语境下的实践活动,发挥闽南文化的纽带作用,以实践活动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闽南文化传承弘扬为契机,将闽南文化传承从课堂推广到课外,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大学生融入闽南文化区域,在闽南文化话语体系中,去认识闽南文化社会,去体会闽南文化内涵,由此产生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拓宽大学生对闽南文化的认识领域。

(三)构筑对外合作的育人平台,推动闽南文化的对外交流

闽南文化是闽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向外辐射至台湾宝岛,以及东南亚地区,乃至世界各地。闽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海峡两岸同胞,以及东南亚地区等海外华人华侨的情感纽带。闽南高校,比如闽南师范大学的经验值得借鉴。闽南师范大学业已搭建对外合作办学的育人平台,发挥平台载体资源共享的作用,发挥文化情感纽带的作用,增进两岸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通过招收闽台交换生、东南亚留学生,增加海峡两岸、东南亚师生的交流互访,开启对外联合办学模式,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不同教学理念交流和先进办学模式借鉴,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促进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提升特色文化的育人绩效。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还积极加强对外联合办学模式,举行各种闽南文化短期研习营,邀请海峡两岸、海外名家开展各种闽南文化的讲座,举办闽南文化学术交流和闽南文化相关的活动,增进了海峡两岸、东南亚及海外文化情感认同,积极培育“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人才。

(四)促进闽南文化的传承创新,营造特色文化的创业教育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伟大中国梦”,都是新时代对大学生所提出的重要期望,创新创业教育是就业服务体系重要的内容。闽南高校地处闽南文化区域,在闽南文化传承创新的过程中,加强高校与社会联合办学机制,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形成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闽南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充分认识闽南文化所蕴藏的内在精神内涵,结合现实文化,将闽南文化元素融入现代产业并服务于产业,增加大学生闽南文化语境下的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以文化创业为导向,提高大学生闽南文化创新创业意识。加强闽南文化创新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发挥高校引领服务作用,培养以继承闽南传统文化、以闽南文化产业服务的传承接班人,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快实现闽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认真发掘闽南文化中丰富的优秀文化资源,促进闽南文化创新的转化,将闽南文化资源转化形成文化产业,推出文化品牌,充分支撑起社会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营造闽南文化特色的创业教育指导体系,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渠道,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挖掘闽南文化当中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加强闽南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以闽南文化的内在精神激励学生,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拓宽大学生就业的选择渠道;建设闽南文化实习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在闽南文化的语境当中,培养闽南文化的实践技能、创新转化能力和创业意识,从而形成校园与社会联合协同育人模式。

结 语

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弘扬,是积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举措。闽南高校凭借独特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地传承与弘扬闽南文化,以文促教,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构建闽南文化特色的文化育人体系,以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特色专业复合型人才。这一举措对于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结合各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挥高校社会文化服务和特色文化育人的功能,探索不同的地方特色文化育人体系,具有积极推广借鉴的现实意义。

注释

[1]林枫、范正义:《闽南文化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页。

[2][3][4]邓文金:《闽南文化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5]陈支平、林晓峰名誉主编,萧庆伟,邓文金,施榆生主编:《闽南历史文化概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8~37页。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7]邓文金:《加强学科建设培养文化生态建设人才》,《政协天地》2012第8期。

[8]邓文金:《全方位、高质量地推进“优秀闽南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工作》,《闽台文化研究》2017年第4期。

[9]吴松青:《闽南地方文化概览》,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0页。

[10]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16页。

猜你喜欢
闽南育人特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闽南少年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