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18-11-13 11:10张清华
小说评论 2018年5期
关键词:新潮红高粱寻根

张清华

本意是在近期一直做一下莫言长篇小说的研究。但忽然手头上出现了这两篇稿子,一篇是谈1987年文学场域中的莫言,关于作为新潮与先锋小说作家的莫言的讨论。这一认证对于莫言无疑是重要的,因为在八十年代的文学情境中,某种“正宗”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很奇怪,莫言没有被收入到“寻根文学”的群落中,但在笔者看来,早期的莫言显然与寻根小说有关联,虽然他并未受邀参加1984年底的“杭州会议”,没有在1985年发表与寻根浪潮有关的文字和作品,但他在1985到1986年间,却实实在在地写出了“红高粱系列”,并在1987年将这些系列中篇“攒”成了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这很重要,假如我们从寻根文学的“实绩”来看,真正称得上是其标志的,应该是诞生于1987和1988年的两个长篇小说,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和张炜的《古船》。这两部长篇迄今为止也是整个1980年代最重要的长篇作品,而作为创作节奏稍稍滞后的长篇体制,它们刚好是代表了寻根文学的真正成就,是这场短命而轰轰烈烈的文学运动最显著的“正果”。之前虽然有众多作家扛起了寻根大旗,发表了文化宣言,占据了寻根思潮的鳌头,但论真正有分量的、站得住脚的文本,却是要首推“红高粱系列”。

但文学史的叙述就是这样奇怪,莫言与寻根文学几乎无缘,没有被批评家和文学史家门收到这个袋子里。但非常幸运的,他随后又被描述为“85新潮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马原、扎西达娃、残雪、刘索拉、徐星等人共同成为了“新潮小说”的符号,并且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先锋小说”的先导,或者前身,终于进入了当代文学变革的“正册”,其引人关注的作品成为了《透明的红萝卜》等中短篇小说。这大大的强化和强调了他叙事方面的另类性,而淡化了他对于文化寻根浪潮的参与程度,并且将其裹入了更新的文学潮流。本期周蕾的文章细致考察了1987年前后莫言的文学处境,指出了他在当代文学变革浪潮中的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是很有意义的一个研究角度。

而李幸雪的文章,则从一个高密同乡的角度,以独有的材料优势,探讨了地方戏曲茂腔对于莫言创作的影响,特别是与《檀香刑》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某些方面将这一影响关系落到了实处,尽管囿于篇幅的限制,作者不得不删去了很多材料,只余留了一部分,但也大致可以看出,莫言在其外形道路上,在成长的过程中,与故乡的乡土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这已经不是一般性地说说乡土文化、地方性文化、传统文化、民间文化等等这些方面对于莫言的影响,而是通过实证,找到了具体的影响源。

猜你喜欢
新潮红高粱寻根
红高粱
遵义推进酒用红高粱生产环境保护立法工作
唐冠玉:寻根筑梦秉初心 砥砺奋进献侨力
半张族谱:台湾三兄妹的寻根之路
红高粱
白露月夜吟
“新潮”的旧刷子
走近红高粱
轻松一夏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