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话剧舞台艺术的中国化

2018-11-14 11:16
戏剧之家 2018年17期
关键词:舞台艺术话剧中国化

王 萱

(山西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编创中心 山西 晋中 030619)

戏剧是世界范围内出现历史悠久的艺术类型,是一种借助演员表演搬演故事的舞台演出艺术形式,是广受各地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我国戏剧主要是指包括中国戏曲在内的东方戏剧、西方戏剧等。20世纪初,通过引入、借鉴戏剧形式,“春柳社”开创生出了一种“新戏”,后来正式更名为“话剧”,其是一种不同于中国戏曲的新的戏剧形式。自此,在中国现代戏剧舞台上,话剧成了一种重要戏剧类型,成了一种不折不扣的“舶来”性质的外来戏剧形式。

一、话剧舞台艺术的中国化发展历程

中国话剧早期的开创跟辛亥革命具有密切的关系,辛亥革命时期,话剧刚刚传入中国,武汉的进化团为了进行革命募捐,演了一个《黄金赤血》的戏。而活跃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南国社演的则全是田汉的剧本,田汉的这些剧本是当时比较进步的阶层对中国现状的看法和批评,反映的多是当时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但还没有深刻地反映出中国的现实,还没有达到革命、积极反抗的高度。总之此时的话剧还没有深入到广大群众中,还处于萌芽阶段。时隔几年后,曹禺的剧本《雷雨》问世后,话剧开始中国化了,在中国奠定了自己的艺术地位。

抗日战争时期,话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经开始跟中国的老百姓息息相关。如:郭沫若的《屈原》写出了中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此时的话剧还没有反映出它跟老百姓更为深切的关系,但出现了反映中国社会现实、反映人民意志的倾向。

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为了了解、熟悉农民和农民的生活,很多剧团开始深入抗日前线、农村,话剧与中国广大老百姓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1942年的《把眼光放远点》、1943年的《抓壮丁》、《白毛女》等都反映了话剧与老百姓的深切关系。抗战以后,反映部队生活的话剧逐步发展为重要的一支,如:《子弟兵和老百姓》、《李国瑞》、《喜相逢》、《万水千山》等,贯穿于各个历史时期,并延续至今,广受观众的欢迎。从这些话剧剧目可以看出,中国话剧是如何跟革命、人民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都是为中国革命、为人民而创作演出的。

而在话剧中国化发展历程中,老舍是解放以后中国话剧作者中一个非常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茶馆》把中国近代、现代生活很概括地写了出来,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在剧本中,茶馆老板王利发、富有正义感的常四爷、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三个舞台形象,都是社会现实中的老百姓。另外,解放以后,很多话剧院团的舞台表演也各具特色,如:在焦菊隐先生的指导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舞台上反映并创造出了完全具有中国气派且是北京气派的人物,在表演上使话剧深深地中国化。这充分说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话剧舞台艺术已经被中国老百姓所喜欢,完全变成中国化。

二、话剧舞台艺术中国化的规律

从话剧舞台艺术发展过程来看,在中国化过程中,话剧舞台艺术将我国独特习惯、特定的心理结构、审美情趣以及民族的文化心理、情调和情绪结合在一起。首先,话剧舞台艺术中国化遵循了艺术源于生活的一般规律,将艺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中,体现出了民族特征。生活是活的艺术,艺术源于生活,中国第一代表演艺术家们在深入生活细节的过程中,寻找“自我感觉”,深入故事所在地进行长时间的深入实践,从外到内、从内到外去寻找生活中的艺术力,并在此基础上,去接受大众世界观的改造。如:1951年有北京人艺创作并演出的《龙须沟》、《豹子湾的战斗》,长时间在故事所在地进行深入的实践,两个剧组的卓越艺术家走向舞台,将真实的生活中和艺术中的角色搬上舞台,活灵活现地演绎了一个个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为舞台留下了回味无穷的无限魅力。其次,话剧表演艺术的中国化还符合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如:洪深编导的《少奶奶的扇子》是一部由剧作家王尔德创作的作品,创作原型是《文德米尔夫子的扇子》。这部作品可以说是话剧中国化的一个开山之作,抗日战争时期,很多话剧都延续了这部剧的形式和特点。在改编过程中,该剧中的很多元素都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如人物、习俗、语言等,对中国后来话剧的发展和演变具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从1942年到1956年,话剧舞台上出现了许多新剧和好剧,中国化的话剧大面积地成长起来。如:金山在《红色风暴》中的表演,受到了广泛好评,他演绎的中国化和民族化的人物形象,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征服了观众。此外还有《骆驼祥子》、《赫哲人的婚礼》等都体现了浓郁的中华特色,符合中国民众的审美感觉和审美情绪。

另外,在中国化的进程中,话剧舞台表演艺术逐步与中华民族文化相融合,其中最为鲜明的一个标志就是诗歌表演和话剧表演相融合。如:郭沫若的《黎明》、《凤凰涅槃》、《广寒宫》等八个诗剧,不但具有诗歌的艺术性,还具有话剧的故事性,开创了中国诗剧创作的先河,体现出了中国文化强大的渗透力,让话剧的生命力有了一种可以依托创新具有强大力量的民族东西,体现出话剧本身的包容性和艺术魅力,使话剧开始从一个“舶来品”慢慢转化为蕴含中国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剧种。

三、话剧舞台艺术中国化未来的发展前景

话剧舞台是一个小社会,舞台艺术中具有很深的生活基础作依托,重现了许多生活情境,表演涉及了社会中诸如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很多问题,要想话剧真正中国化,就要使话剧全面地接受中华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话剧舞台艺术具有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壤,拥有自己忠实的观众。纵观中国化发展历程,经济的发展是制约话剧舞台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并且话剧舞台艺术几乎全面性地与社会各个方面都存在联系,因此,也不能忽视各种社会条件的综合性影响。作为一种社会化的艺术形式,话剧舞台表演艺术的中国化无疑需要具有许多中华民族化的成分。首先,话剧的中国化要在保持自己的本色基础上,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引导,将话剧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相结合,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话剧艺术的发展相互结合起来,才能让二者实现健康长远地发展。其次,话剧中国化要紧密地渗透到民族文化的各个阶段中,兼容并包,才能使中华民族文化全面地影响到话剧,使话剧舞台艺术更加体现出中国特色,表现出中国文化。另外,话剧要想融合中国的东西,就必须要从本质的剧本开始,在创作中时刻体现出中国艺术和特点,从创作开始,从创作剧本的人开始去发展,使它从本质上结合中国特色,在剧本发展的第一步就植入中国特色。话剧从西方转入后还是保留了西方的一些特点,因此,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要从民族和大众的心理出发,植入新的元素,才能更加和谐地体现出中国的文化和话剧的精髓。

总之,在中国化发展过程中,中国民族特有的成分和鲜明的个性能够使话剧舞台艺术永葆青春,中国化才是话剧舞台艺术在未来中国发展的根本所在。在话剧中国化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为群众所接受、喜爱,一定要考虑到群众的心理和审美习惯,只有走进民族的艺术之中,才能使话剧舞台艺术中国化进程更加顺利,长盛不衰。

[1]孙艳娜.中国文艺学理论转向下的莎士比亚话剧演出[J].戏剧艺术.2016(10).

[2]董健.戏剧现代化与文化民族主义[J].四川戏剧.2015(12).

[3]曾慧林.中国话剧史学研究的重要收获——《中国话剧艺术史》(九卷本)出版座谈会综述[J].艺术评论.2016(11).

猜你喜欢
舞台艺术话剧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话剧《坦先生》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严凤英舞台艺术整理研究及当代意义
清末民国戏曲票友舞台艺术摭论
话剧《二月》海报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舞台艺术闪耀“文华”
电子音乐在舞台艺术中交互思维模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