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贵州安顺地戏

2018-11-14 11:16黄兴艳
戏剧之家 2018年17期
关键词:屯堡安顺民间艺术

黄兴艳

(凯里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地戏作为一种十分古老的戏曲形式,到今天为止已经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地戏演出在春节前后的二十天,因此也被人们称为“跳新春”。它是一种沿袭着古代优良传统的具有多方面研究价值的音乐文化,更是“中国戏曲文化的活化石”。在2006年5月20日,安顺地戏被纳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地戏的由来

说起安顺地戏我们就能想起它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明初时候的安顺发展离不开安顺地戏的起源。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明洪武14年,当时的明太祖朱元璋于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河南省、浙江省等集齐了三十余万大军,想要把留在云南境内击败元朝的残兵余将一举歼灭。由于云南的地理位置处于边疆,当时的贵州也被土司势力霸占着,明太祖朱元璋考虑到如果没有大量的士兵在云南驻扎着,云南将很难守住,所以朱元璋就直接把当时的战略指挥中心转移至贵州,然后于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河南省、浙江省集齐了三十余万大军,沿着云南省到湖南省一路就地驻扎,所以就出现了“屯堡人”这个历史名词,也因此慢慢出现并形成了地戏这种民间艺术。

目前,在安顺各个地方,尤其是在安顺屯堡和安顺周边的村寨,每年到农历正月和七月半的时候,人们就会表演地戏,并对地戏这种民间艺术十分重视。

二、地戏的艺术特点

安顺地戏的表演主要是以团队形式来进行的,所有的演员均是由当地能够表演地戏的艺人组成,一般情况下,一个村寨作为一个表演团体,由一个演出团体表演一堂戏,演员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些艺人大部分都是男性,他们有“神头”,由神头组织并带领大家一起来完成整个表演。屯堡的人们用表演来驱赶上一年不好的事物,为新的一年祈福,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

地戏的演出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开财门”,这是道教法脉中的一种开财运,想要表达的是招财神、迎财神。在春节前夕,汉族每家每户都准备好一大捆柴放在大门口,到了大年初一的时候由男性把柴抱进家门,表达的意思就是“开门进财(柴)”。第二个部分是“扫开场”,“扫开场”中的“扫”字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打扫。第三个部分是“跳神”,也就是表演和叙述故事。第四个部分“扫收场”,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一场表演的结束,需要将后期的事情完成和落实好。在演出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开箱。就是人们在演出前要把存放面具的木箱子从神庙或者别人家里抬出来,在开箱之前要举行一个非常严肃庄重的仪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开箱仪式。

根据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安顺地戏是古老戏种之一,但是它和其他的戏曲不同的地方是表演者头戴青巾,腰围战裙,头戴假面具,手拿刀戟,张口就唱,听着声音伴舞。表演不需要舞台和灯光布景,在宽敞的平地上就能进行表演。其唱词比较规范,全部是七言的韵文说唱和十言的韵文说唱(如唐诗里的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一个锣和一个鼓的伴奏下,一人领唱众人伴随,安顺地戏和弋阳腔的演唱形式几乎是一样的。安顺地戏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民间艺术,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其表演方式独特而经久不衰。

三、地戏的传承保护

安顺地戏的出现,到今天为止已经有六百多年的时间。但是,几乎只有屯堡的当地人及周围的人才知道地戏的存在,大多数人几乎都不知道什么是地戏,甚至于压根都没听说过地戏这种艺术表演形式,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地戏的传承与保护。例如,蒋筝筝在《安顺屯堡地戏的传承与保护》中为地戏传承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营造有利的文化发展社会环境;二是做好现有的保护工作;三是为地戏培养继承人。”总所周知,我国的科技发展和进步正在呈现一个稳定上升的趋势,还有新型多元文化对古老戏种───安顺地戏的冲击,使得这种戏曲的生存能力变得越来越小,那么这种民间艺术的生存实在是令人担忧和令人着急。

如今很多人愿意去旅游也不愿意花费时间在地戏的传承与保护上,导致地戏越来越没人知晓。所以,笔者建议当地人组建地戏艺术培训团及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地戏表演的兴趣培训班,让有兴趣和想了解安顺地戏的人们加入到这个行列中,使得安顺地戏可以得到传承和发展。当然这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扶持和帮助,同时希望当地政府能够在传承资金和宣传上有所帮助。

地戏不仅仅是一种戏曲艺术表演,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对古人文化的更好探索和研究。地戏的表演曲目大部分都是古时候的英雄好汉,以及一些我们不知道的英雄事迹的描述。这些历史事件在地戏表演中一一为我们呈现出来,让我们学习、深思以及回顾历史。通过本文的阅读和对知识的积累我们可以知道,安顺地戏是一种具有民族民间艺术特色的表演,它也可以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为贴切,让更多人了解它、学习它、保护它,并且通过它连接民族之间的情感,让更多想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表演形式的学者提供参考依据。经过岁月的洗礼,安顺地戏已经慢慢成为了一种标志,代代相传,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变迁,安顺地戏的转型和传承将会遇到非常多的阻碍,我们要努力克服重重困境,积极配合相对的措施和政策,这样才能为安顺地戏的传承和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目前,地戏在屯堡人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保护安顺地戏是我国政府、地戏演职员、人民共同的责任。还有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这方面,离不开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在对地戏的保护及传承方面,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把地戏这种民间特色保护得更好。安顺地戏不仅仅是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产物,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标志。我们应努力为安顺地戏的宣传及兴趣培养作出贡献,把安顺地戏带出安顺屯堡,带出贵州,带出中国,带向世界。

[1]赵梓钧.贵州安顺屯堡傩神面具的造型研究[D].西南大学,2007.

[2]潘博.屯堡地戏中的傩舞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3.

[3]刘立立.安顺屯堡服饰探析[D].北京服装学院,2009 .

[4]成皓.贵州省安顺市九溪村地戏现状调查研究[D].四川大学,2010.

[5]熊爱琳.贵州傩面具造型特征和色彩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3.

猜你喜欢
屯堡安顺民间艺术
屯堡印象
安顺学院获批新增两个本科专业
乡村振兴·安顺宣言
情定安顺的“白衣天使”
寻味贵州——安顺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屯堡人的春节
屯堡遗风
屯堡民居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