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视角下的《超脱》

2018-11-14 11:42
电影文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玛莉蒂斯外祖父

王 颖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北京 100042)

“存在”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从未中断过的议题。而存在主义则是对英法唯物主义以及黑格尔提出的理性辩证法的反拨,是人本主义的一个流派,萨特、梅洛庞蒂等人都对存在主义进行了改造、阐释和提升,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关注人,尊重人的哲学和审美理念。托尼·凯耶的《超脱》(

Detachment

,2011)以社区学校代课教师亨利·巴赫特的一个月工作经历,展现了多种支离破碎的人生以及一个绝望冷漠的社会环境,亨利等人的孤独与困顿,以及生存的艰难与扭曲,无不指控着世界的荒诞,体现着凯耶与存在主义有关的思考和情怀。

一、恶心与荒诞

在存在主义中,恶心被认为是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中的一种基本的、挥之不去的生存体验。正如萨特在其首部中篇小说《恶心》中形容的那样,外部存在又如蜂蜜一般粘在人的身上和衣服上,让人无法摆脱,这种感觉便是“恶心”。而造成恶心的原因是因为人生充满了偶然性与荒诞性。

在《超脱》中,主人公亨利·巴赫特一再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和母亲在一起的温馨生活,然而在七岁那年,母亲吞药自杀,这给亨利带来了难以弥补的伤害,他从此失去的不仅仅是照顾他生活的母亲,也失去了与他能建立最多、最亲切精神联系的人,从此成为一个在精神上的无家可归者。成年以后,亨利就建筑起一道高墙来分隔自己的“现在”与“过去”,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上。但他的教书职业也是并不稳定的,他获得了一份只有一个月的临时教职,并且在即将离职,学生们挽留他时,他表示自己就是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无法在一个地方长久地待下去。而亨利的家也极尽简陋。可以说,亨利在事业和生活上一直处于逃避的,自己随时可以抽离的状态,他所想要摆脱的便是与他人紧密的联系或者羁绊,以及那种蜂蜜一般的“恶心”感,这是他仅有的权力意志。

但即便如此,恶心依然是无处不在的。亨利在这一个月与人接触的过程中依然感受到大量令人痛苦不堪的经历,仅对女性的态度而言,就是亨利所厌恶的,社会舆论“认为女人是下贱的,可以被人玩弄,欺凌,蹂躏,羞辱……这就是大规模的毁灭”,而人们每天“将问题带回家,白天又带着问题出门,我们都忘记了,原来是我们自己主动扔掉了救生圈”,人是无法从恶心的状态中自救的。凯耶有意识地在镜头语言上采用了一种纪实风格,这使观众感受到种种触目惊心的丑陋与自己的距离是如此之近,人给他者带来的痛苦让观众可以感同身受,为之嗟叹。如在公交车上,一个中年男子能够毫无任何愧疚感地接受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性服务,当少女艾丽卡站起来索要嫖资时,那中年男子不仅没付钱反而将艾丽卡打得嘴角出血。坐在一旁的亨利则因为自己的痛苦而泪流满面、视若无睹。艾丽卡不敢跟中年男子要钱,于是马上跟住了亨利,不断地挑逗他,希望能为亨利“服务”以换取一点钱。而在学校中,亨利目睹了男生腰间别着铁锤抓起一只猫,然后把这只猫装进书包里,在一群男孩的围观之下将猫活活锤死,从中获取快感。这种肆无忌惮虐待动物的行为预示着他已经失去了同情心,有极大的可能在成年之后伤害他人。而当亨利从男孩手中夺过书包时,男孩不带丝毫内疚感地对着自己满是鲜血的手说:“我觉得自己就像那只被抓住的猫。”年轻人良知的肉身已经被摧毁。又如在亨利第一次上课时,女生玛莉蒂斯被公然嘲笑为“减肥鸡”,而其他同学也都对此给予毫无顾忌的哄笑,正是这种一次又一次对肥胖的嘲讽最终将玛莉蒂斯逼上了绝路。

另外,和自己相依为命的外祖父的病重和去世打破了亨利建筑起来的那堵高墙,他一方面极尽温柔地对待外祖父,关注他的健康和精神需要;另一方面,神智逐渐不清楚,总是将亨利认成亨利母亲的外祖父也在不断地给亨利造成伤害。在整部《超脱》中,一向克制、温和的亨利愤怒得失态仅有两次,一次与玛莉蒂斯有关,亨利原本只是想给玛莉蒂斯脆弱的灵魂一点安慰,不料却引发彼此有好感的女教师萨沙的误会;一次则与自己的外祖父有关,已经老年痴呆的外祖父将自己锁在厕所当中,亨利因此对护工大发雷霆。外祖父不断地在厕所里误以为门外的人是亨利的母亲,这勾起了亨利苦楚的回忆,这也是与他在那次和萨沙争吵时所说的“你以为我是那种猥亵女孩的老变态”相对应的,外祖父已经变为一个纯粹的弱者,但是他的存在不断提醒亨利自己是乱伦的产物,这是一种亨利无法克服的“恶心”。

二、他人即地狱

存在主义的出现与完善过程,是伴随着人类在物质上的匮乏完成的。这种匮乏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异化关系。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者提出“他人即地狱”的观点,指出人的孤独无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伤害。

在《超脱》之中,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一个收容了众多有学习障碍学生的社区学校里,这里人和人也都生活在一个毫无安全感和爱意的世界中。学生们无心向学,学生和老师之间关系紧张,学生能够对着女老师萨沙的脸上吐口水,对老师说脏话,把心理指导老师多丽丝逼到放声大哭等,每次考试成绩都岌岌可危,女校长被勒令下台,学校也濒临被拆除。在电影的最后,亨利认真地站在讲台上讲解着爱伦·坡的著名作品《厄舍府的倒塌》,而亨利的面前已经没有学生,只有一片残砖碎瓦,可见学校终于还是没有逃脱被拆的命运。而除了学生外,离去的也包括老师。电影中老师们都生活在焦躁中,不仅要承受学生的叛逆和家长的无理取闹(如要求为一个学生单独配备电脑等),回到家中也要面临丈夫或妻子的冷遇,人和人之间缺乏默契、感应和理解。这也就使得艾丽卡和亨利彼此在精神上的靠近显得颇为可贵。

学生玛莉蒂斯无疑是电影最着重塑造的一位“他人”的受害者。除了不断忍受同学对于她身材的取笑外,玛莉蒂斯还承受着来自家庭的压力。从亨利布置的《我的葬礼》的作文中不难看出,玛莉蒂斯的父母对她没有给予足够的关爱,也没有发现她在美术上的才能。相反,他们或是不断地打压她的绘画,或是强调自己每天在外为女儿工作已经十分辛苦而女儿又不能考进斯坦福大学这样的名校,并且对玛莉蒂斯的外表也给予了嘲讽,玛莉蒂斯的父亲说她如果收拾一下头发,减一点体重,还是有可能嫁给一个差不多的人的。家长和孩子之间处于完全不同的平面,而孩子则是弱势的一方。玛莉蒂斯唯一的安慰来自于上课时否定人需要整容、需要减肥的亨利,而在两人的拥抱被萨沙撞破以后,玛莉蒂斯感到自己永远失去了亨利,她的人生陷入了不可逆转的绝望,于是最终在为曾经伤害过她的人做了无数个笑脸蛋糕后,自己吃下了有毒的悲哀脸蛋糕自杀。

三、个体自由与“超脱”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为”,而“自为”的体现则主要在自由上,这种自由包括人在存在、选择、行动等方面的自由。萨特指出:“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因此我们成为自己的东西是不可能区别于‘人的实在’之存在的。人并不是首先存在以便后来成为自由的,人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这两者之间没有区别。”而后来,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萨特也修正了自己的自由理论,他认为人在得到个体自由的同时,也应该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这也是与萨特“他人即地狱”理论相对应的。在《超脱》之中,这种对个体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他人的妥协主要体现在亨利和艾丽卡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上。

在电影中,亨利和艾丽卡的关系经过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电影的前半部分,亨利对艾丽卡的态度从拒绝发展到接受,两人开始为对方准备早餐,并一起逛街,艾丽卡还颇为天真地送给亨利一枚幼稚的戒指。正当观众以为两人能亲密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时,亨利却又无情地把痛哭失声的艾丽卡送到了未成年救助中心。再到电影结尾,亨利前往救助中心看望艾丽卡,两人幸福地拥抱。电影片名“Detachment”,其实相对于“超脱”而言,更适合理解为一种冷漠的“置身事外”的态度。这正是亨利一直以来的人生态度,他对他人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也从这种超脱中获取了一定程度的自由。如在学生丢他的包、对他恶言相向的时候,亨利说:“你的言语伤害不了我,我根本不在乎。”又如当亨利在公交车上目睹艾丽卡被嫖客殴打时,他选择的是第一时间下车,并摆脱艾丽卡对他的纠缠。对亨利来说,他个人的苦难已经让他难以承受。

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中,人原本是“命定自由”的,但是却是偶然地、随机地被抛到世界上来的,并不是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中都能够揭示自己的自由本质。由于幼年时受到的心灵创伤,亨利多年以来一直对包括自己的亲人在内的人保持距离。外祖父强奸了自己的母亲,这直接成为亨利母亲自杀的原因,也间接导致亨利成为一名老师。在电影一开始,那些当上老师的人就各自说了自己进入这个职业的背景,而亨利在他们当中则是一个颇为另类的人,他有着非常纯粹的动机,即拯救那些有可能因为父母的失职而被毁灭的孩子。

在教学过程中,他不断目睹学生们受到家庭的负面影响,因此感慨:“为什么没有课程教人怎样正确地做一个家长?”他的愤怒和恐惧都是源于自己家庭的残缺。因此,在成年后,目睹那么多的老师、父母乃至医院的护工以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工作、生活着,亨利是感到无奈和痛苦的。但是他又深知自己无法改变一切,因此他拒绝和自己的学生过于亲密,他借助自己的英文课鼓励孩子们将自己的问题写下来,并自我安慰“一切都会变好”。而在亨利的内心深处,他明白事情是有可能向更糟的方向发展的,但是他无法对艾丽卡和玛莉蒂斯这两个还处于成长阶段的女孩负责,出于对法律的顾忌以及考虑到自己曾经扭曲的家庭关系,他一直有着送走艾丽卡的念头。玛莉蒂斯的死促使亨利送走了艾丽卡,而他去救助中心看望艾丽卡,电影并没有交代两人的结局。凯耶有意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对这结局存在两种解读方式:一是积极、乐观的,亨利终于意识到他和艾丽卡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指引教导关系,其次才是男女关系,这使他下定决心对艾丽卡负责,因此去救助中心领养了艾丽卡。这样一来,亨利也就从一种“超脱”走向了另一种更为博大、勇敢的,“不超脱”的超脱,两个人的自由也得以实现。二是悲观、消极的,即在亨利与艾丽卡决定发展恋爱关系时,艾丽卡却被检测出艾滋病阳性,亨利回归人类内心温情的努力宣告失败,两个童年不幸的人依然没有办法获得爱与家庭,也无法走向自由。

综上,《超脱》本身的故事并不复杂,导演凯耶所使用的镜头语言也并不晦涩,但是电影却能给予人难以缓和的震撼与压抑。这很大程度上便与电影中的存在主义艺术特色有关。凯耶给观众展现的是一个荒谬而肮脏的世界,人在给他人制造痛苦的同时也在承受自己的痛苦,难以实现自由与最终的“超脱”。

猜你喜欢
玛莉蒂斯外祖父
灵感不是等来的
你希望外祖父怎样做
找找看
玛莉小姐
玛莉小姐
巴尔蒂斯的绘画艺术
搞定
小仲马的分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