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波特群际接触理论的逻辑轨迹

2018-11-14 22:44■/
长江丛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刻板范畴冲突

■/

国内对于奥尔波特群际接触理论的研究,往往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即对于奥尔波特群际接触理论的某一个方面的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如扩展接触假设、想象接触假设、替代接触假设、模拟接触假设,群际接触的最优条件,群际接触理论的困境方面的研究。但对于群际接触理论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也就是群际接触理论是如何由一种观点变成了一种完整的理论,奥尔波特群际接触理论有没有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群际接触理论的产生有没有必然性,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在这里,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将群际接触理论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力图还原群际接触理论产生的全过程。

一、奥尔波特群际接触理论的立论点

自奥尔波特提出群际接触理论之后,群际接触理论就被西方公认为改善群际关系、解决群际冲突问题最有效的策略之一。群际接触理论原初的基本假设是群际冲突源于无知和误解,通过相互接触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并进而改善关系。

奥尔波特的群际接触理论在这个基本立论点的前提下,主要是沿着这样一条线索进行下去的:一个判断,一个中心,三个方面的探究。

(一)一个判断

简单的说,是偏见导致了战争、冲突、心理上的隔阂、不同人群之间的相互排斥。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探寻什么是偏见,为什么会导致偏见,如何解决偏见的问题。

(二)一个中心

在奥尔波特得出偏见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之后,所有的论述都紧紧围绕偏见展开。

在社会心理学视域中,导致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认识上的刻板印象、态度上的偏见、行为上的歧视。而奥尔波特在相关论述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的一面,他认为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导致群际冲突的根源,而是偏见之后的结果。他认为,为什么会发生群际之间的冲突,根源在于不同群体彼此之间缺乏充足的信息或持有错误的信息,在此基础上,不同的群际之间形成了偏见。偏见产生之后,才有了认识上的刻板印象、行为的上歧视。然后就陷入了这样一种无限的死循环当中。所以,要想打破这种循环,就要从偏见这个问题上着手,要想解决好偏见问题,就必须让人们相互了解,相互接触。

(三)三个方面的探究

为了解决好偏见问题,奥尔波特在三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最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那就是无知和信息的缺乏必然导致偏见,而增加接触能够改善群际之间的偏见。

1、心理方面

在《偏见的本质》一书中,奥尔波特关于偏见产生的心理原因有这样一句经典阐释:“一个人认为某一外群体具有某些特质,并因这些特质而憎恶该群体,事实上是因该个体自己身上同样的特质而深受困扰。”人们将一些不良特征投射到外群身上,仿佛这些特征与自己无关(实际上这些特征就是自己的特征),这样对外群的偏见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2、人格方面

在《偏见的本质》一书中,奥尔波特关于偏见产生的人格原因有这样一句经典阐释:“我们最确信的事实之一是,那些拒斥一个外群的人,也倾向于拒斥其他外群。如果一个人是反犹太人的,那么他很可能也反天主教,反黑人,反对任何其他群体”。奥尔波特认为这是一种能够以偏概全的偏见,将产生这种偏见归因到人格的差异上面。

二、偏见的两种倾向

虽然奥尔波特并不赞同认识上的刻板印象是群际冲突的根源,但是在偏见中,范畴化和刻板化确实存在,并且严重影响了群际之间的交流。对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奥尔波特提出了解决偏见的两种策略:去范畴化和去刻板化。

(一)范畴化

范畴化倾向是人们为了在一个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生存而发展出来的一种自然趋势。我们不可能避免这个过程,因为新刺激或新体验总是要被纳入旧范畴,我们才知道如何应对。

范畴化的一个结果是,范畴内部的相似性和范畴之间的差异性被夸大,并且人们对范畴的看法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人们将那些与观念中的范畴不相符合的新个体和新体验当作特例看待,而对整个范畴的看法维持不变。

奥尔波特认为,一个人所拥有的最重要的范畴是他所持有的价值,个体对其价值有积极的依恋和偏爱,人们之所以贬低和憎恶他人,是因为他人的价值对自身价值构成了威胁和挑战。①

(二)刻板化

刻板印象被认为是奥尔波特最有影响的遗产之一。“刻板印象不同于范畴,刻板印象是与范畴相伴随的固定信念”。②刻板印象最初是一个群体性的词汇,奥尔波特认为刻板印象在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对人的影响巨大。正式因为人们对刻板印象的依赖,人们头脑中预先存在的信念和偏见才得以维持,现状才得以长久存在。

三、群际接触理论的最终归宿

基于对偏见的产生、导致偏见的范畴化和刻板印象、人们在心理、人格等方面产生的偏见的探究,去范畴化和去刻板化是可行的路径。而在奥尔波特看来,群际接触理论的能够发挥作用,最终还是要走到接触的道路上面去。于是奥尔波特提出了著名的群际接触的四个最优条件。

既然接触对于改善群际关系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那么群际之间到底应该如何接触,是否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在此思考的基础上,奥尔波特提出了促进群际积极接触的四个最优条件:平等地位、共同目标、群际合作、制度支持。

平等地位是指接触群体在接触的情境中保持平等的群体地位;共同目标是指设立接触双方均积极努力才可以达成的特定目标;群际合作是指接触双方在达成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处于合作而非竞争状态;制度支持是指官方、法律道德规范、社会传统对群际接触予以支持和鼓励。

奥尔波特将四个最优条件作为群际接触的前提提出后,很多严格遵循这四个条件的实验研究都取得了良好的积极接触效应。证明了奥尔波特的群际接触理论对于改善群际之间的关系确实有效,后来,这一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种族、族群、教育、社区、福利分配等不同的群际关系之中,均取得了积极的效果。直到今天,奥尔波特的群际接触理论仍在发挥着作用。

注释:

①高明华.偏见的生成与消解 评奥尔波特《偏见的本质》[J].社会,2015,35(01):210.

②Allport G.W.The Nature of Prejudice[M].Cambridge,MA:Perseues Books,1954: 191.

猜你喜欢
刻板范畴冲突
基于合作博弈的多机冲突解脱算法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冲突水平的变化诱发冲突适应*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中性自由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