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含韵琢花鸟笔墨传神妙意生
——宋伯祥和他的写意花鸟画赏析

2018-11-14 09:02武文龙宋广山摄影杜新卫
中国设备工程 2018年21期
关键词:花鸟笔墨画家

文/武文龙 宋广山 摄影/杜新卫

中国的花鸟画在世界绘画的艺术宝库中堪称一绝,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其特殊重要的地位。从古至今,大家辈出,艺术思想、笔墨语言各具特色。或笔墨酣畅,气势恢宏;或大刀阔斧,纵横驰骋;或隽永夺目,呈现着美的诗情与画意。

几十年来,宋伯祥对花鸟世界的精心刻画,那种充满阳光的画面氛围,以及画中洋溢着的蓬勃生命力,无不体现着他在花鸟画创作中的传承与发展。在他的作品中,画里画外都蕴含着一种时下极为难得且安宁祥和的静态之美。于小品中显大气,于清新中见画风,看似寻常的笔墨被滋润得潇洒多姿,展现给人们的是一种新颖而独特的审美感受。

受熏陶 痴迷绘画

1954年,宋伯祥出生在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的辽宁沈阳。因为父亲喜爱绘画,从记事起,小伯祥就在笔墨的氤氲中习惯了涂涂写写,描描画画。父亲画画的时候,他就蹲在父亲身边,认真地看,用心地琢磨,一等父亲画完,他便把父亲剩下来的油彩统统接收,坐在小板凳上,涂抹着他心中绚丽的色彩。等到七八岁上了小学,就开始学铅笔画,临摹、速写、素描逐步学习,渐渐地便画得有模有样了。

长期以来,宋伯祥始终本着向古人学习,向名家学习的创作态度,从历史和先人那里汲取养分。中国书画的历史有几千年,历史与文化融合形成了一系列的宝贵财富,在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随着学识的积累和修养的增长,他逐渐把儒雅、平和、谦逊等美德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自身。阅历的丰富与眼界的开阔,更加丰富了他的艺术人生。同时,他的艺术创作也正如一坛酝酿多时的醇酒,正等待着开启时的四溢芬芳。

虽然他没有拜特定的书画家为师,但很多书画家都给了他建议和指教。20多年前,宋伯祥调到税务系统工作,这期间他结识了京西著名书画家于鸿林,在与于鸿林的交流和切磋中,凭着悟性和认真的态度,他在绘画的用墨、调色、技法等方面有了系统地学习,绘画水平提高很快,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这之后,他又相继结识了杜鹏、徐玉华、陈菊英、苏适、杨再春、张健民、高山、李嘉存、陈克永、苏万顺、王鸿斌、张大庆、刘广源等一批知名书画家,且受到他们的指点,并同他们一起参加活动,进行书画创作交流。

对待学习书画这件事,宋伯祥觉得要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取得进步,只要是好的,对自身发展有益,能够弥补自身不足,都要以此为师。宋伯祥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艺术成就,同他的勤奋是密不可分的。为了让笔下的花鸟鱼虫更加生动,他常年到北京郊区的大山里,写生、观察,平谷、延庆、房山、怀柔的深山里,都有着他的足迹,那曲折蜿蜒的乡间小路,也有着他洒下的汗水。单单是为了画好南瓜,节假日里他在菜园里一坐就是一整天。反复比较丝瓜藤、黄瓜藤和南瓜藤的生长特征,忘记了渴,忘记了饿,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了艺术创作当中。

宋伯祥喜欢画写意画,毛笔蘸墨在宣纸上挥洒所产生的神奇效果令他陶醉,每当提笔肆意涂抹的时候,他会立即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有时,他也常常面对自己的作品静静的思索,在追求笔墨带来快感的同时,是否丢掉了更深层次的东西,笔墨背后是否还有让人更加回味的内容,这也使他经常处于一种苦恼之中。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磨炼笔墨功夫的同时,时刻注意生活的积累。由于他付出了大量精力,观察生活中的花草树木、飞鸟鱼虫,所以他笔下一草一木,无不栩栩如生,贴近自然,惹人怜爱。

研笔墨 精益求精

绘画艺术只有通过笔墨语言才能表达艺术家的情感世界。一幅好的国画作品有很多要素,但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视角元素。有素养的画家,出笔就不同凡响。要获得高妙的笔墨,必须加强个人心性修养和吸收自然灵气。心神高远,则笔墨深厚,笔墨已成为画家心胸、禀赋、气度、性格的反应,画家文化积累和知识功底的表现。画家林墉说道:“笔墨当有难度、深度、高度,始能立身传世”。

在创作中,宋伯祥悟出:“要使画面生动,笔墨就要运用得灵活、纯熟,浓淡焦枯,恰到好处,达到符合物象精神的种种要求,这也就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创作实践。”因此,他经常在一个事物的描绘上花费五六年的时间去研究。一幅艺术感强的作品,不仅要求构图新、色彩好,更要求笔墨高,这就要从笔墨技法中去寻求。笔墨是画家美学思想的心灵迹化,更是中华民族素质内在美的具体呈现。因而“笔墨”不是“笔”和“墨”的工具概念,也不是单纯技法的概念,而是中国画的灵魂。笔墨浓缩和折射着中华文化的信息,简言之:笔墨就是文化。但是,有最好的笔墨功底不一定是最好的中国画家;但最好的中国画家必须有着最好的笔墨功底。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就是画家通过笔墨将自己与外在宇宙达成某种和谐,即所谓的“天人合一”,这是艺术家追求的终极目标。

掌握好笔墨,就要在营造意境上下功夫。古人云,境由心造,相由心生。创作者在沉和静远的心境里,才能感受到“澄怀味象”之“万趣”与“发现的瞬间与心灵感悟的融合”的合生意境,才能在“思与境谐”,“神与物游”的笔墨感触中,臻达“无我之境”,“韵外之致”的幽远深邃,也才能在物象中捕捉到天然神韵而以笔墨定格那最迷人的瞬间。

宋伯祥成功了,2016年9月16日,在河北唐山第十九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开幕式上,他创作的作品《荷趣》,不仅给人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视觉效果,而且荷叶设色淡雅,一条大鱼身边跟随着一群小鱼,画面活灵活现。色彩对比恰当,构图新颖,穿插错落有致。他把清凉滑嫩的荷叶以及君子之花—莲,表现得非常高洁与清丽。在造型上以传统写实手法,别开生面地构成荷莲的意象美。引得围观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赞美之声不绝于耳。

展未来 更上层楼

宋伯祥特别喜欢著名画家白雪石先生的花鸟小品,他告诉我们,这些作品虽然是以小品为主,其实小品并不小,那是多年绘画经验和功底沉淀的表现。综观他的作品,笔下的花鸟既有一定的写实成分,但又不是对自然物象纯观察的描摹,而是高度凝练之后的再创造,在看似随意中含着朴拙之味儿,在自然含蓄中蕴含着敦诚之气,笔法凝练简约,却意趣盎然。花、鸟、虫、鱼等众多绘画题材,在他的作品中精妙地显现,这种情趣神韵和思想意境,不仅显示着他的聪慧和才情,更让人感受到笔到深处物生姿的艺术境界。

宋伯祥的写意作品,技巧严谨,注重写实,秀丽娇绝,雍容华贵。在笔墨、构图、表现手法等方面,融古人造化又汇现代气息于其内。初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笔墨潇洒,独具风格。作品画风细腻、栩栩如生,灵感十足,整幅作品朴素生动,意趣盎然,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走进他的写意花鸟世界,强烈的感受之一就是那种泼洒在花、果与鸟、鸡雏、小虫中的浓情蜜意。作品里,不会让观者看到急功近利的浮躁,也没有故作姿态的矫揉,而全是“接地气”的亲切,内中饱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万物的亲近。花果,亦于色彩变幻,明暗交叠时色韵雅润,处处透射着和谐自然的天真趣味,观之明丽而清新。

这些风格在他的作品《事事吉祥》里表现得尤为到位。四笔画柿脸,一笔画柿底,以朱 调曙红点出柿脸,再用笔略蘸藤黄或清水画出柿底,用墨调胭脂点出柿蒂。柿子画好后,再从黑白灰上分析,是否缺了重墨,柿子的色彩够不够饱和,既有重叠处,又有疏朗处,有聚有散,有浓有淡,动势感、韵律感十分强烈,整幅画显得神气十足。

宋伯祥认为艺术还是要接地气,让大家看得懂才好。艺术家要多创作大众喜欢的作品,尤其是花鸟小品,受大众欢迎的才是人民需要的艺术家。对于热爱艺术的普通大众来说,爱一件艺术作品不一定要拥有它,能看到就已很欣慰了。

采访结束时,宋伯祥向我们表示:今后他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参与更多的书画艺术活动,包括公益的、慈善的活动,在这些交流活动中,他要向更多的大师看齐,创作出更多更美的作品,给人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亮丽色彩。在此,我们也祝愿这位敦诚朴实的艺术家永葆艺术的青春,在艺术上更上一层楼。

猜你喜欢
花鸟笔墨画家
红胸啄花鸟
写意花鸟
笔墨童年
酷炫小画家
花鸟卷
花鸟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