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狼2》:大国崛起的影像表达

2018-11-15 07:49侯海荣王婷婷
电影文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战狼2战狼大国

侯海荣 王婷婷

(吉林师范大学 博达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战狼2》卖点较多,槽点亦较多。毋庸置疑的是该片在设计国家形象时呈示出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一主体性崛起链条与社会性成长逻辑。本文不属意于纯电影艺术的解析,旨在基于该片现实题材的创作自觉,透过这部饱含工匠精神的沥血之作,诠释解读中国的一种角度。

一、《战狼2》中大国崛起的多维呈现与感性特征

在国际政治语汇中,“崛起”(rise/rising)与“衰亡”(decline/fall)天然相连。因此,崛起与发展比较,其表征的只是一个相对量,是某一大国综合实力的快速上升并对世界格局、秩序和行为准则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全部完成标志着崛起的最终实现。假若每隔一百年就会诞生一个世界历史性大国的“基辛格定律”成立,《战狼2》就是 “中国崛起”“大国崛起”的影像代言。

第一,军事崛起:不服来战。《战狼2》为中国的军事崛起提供了管见之窥。片中001型航母、052D型驱逐舰、054A型护卫舰和071型船坞登陆舰等与中国军人的军容、军纪、军威相得益彰,庄严惊艳。水下徒手、近身肉搏、各种爆破,甚至坦克漂移这种高难动作,皆令《战狼2》的品质层级大幅提升。反派“老爹”好莱坞明星弗兰克·格里罗与吴京的联袂对决,工厂的对峙开战,燃爆观众的情绪沸点。主角冷锋,将中国传统语境下侠客的义薄云天与新时期中国崛起语境下超级英雄的飒爽果敢荟萃于一身,令人血脉贲张,酣畅淋漓地看到中国军事实力的今昔骤变。一方面,从国际传播的角度观之,这是中国军事面貌在媒体层面形象公关与跨文化营销的艺术尝试。片中的撤侨事件,有事实蓝本依凭。2011 年 2 月,随着利比亚骚乱和流血事件的不断升级,中央领导做出重要批示,海陆空三股力量合力展开撤侨行动。这是近些年中国军事外交的一次巨大成功,也是国家形象的一次完美展示。另一方面,该片以“孤胆英雄成就一项伟业”的线索模式,动态揭示英雄人物的外在身手与内在品格,以及内心的情感波澜和伦理立场,有效兼顾了文戏与武戏的配合、交织以及映衬,从而微妙地与受众的期待视野耦合。客观地讲,冷锋的人物形象过于扁平,不过《战狼2》达成了中国人的军事夙愿,提振了民族自信,真正“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第二,政治崛起:雄狮已醒。《战狼2》中众多的物化符号,譬如,CHINA、护照、国旗,这些强大的政治象征与时代隐喻,高度吻合当下的国民脉搏与情感诉求。几次画龙点睛的国旗特写,巨大的审美张力直接带来飙泪效果,已经远远超出悬挂的国旗代表国家主权的功能所指。电影文本采取怎样的叙事符码和叙事修辞,体现出一定的话语精神和哲学品格。任何电影都不单纯是美学意义的存在,它承载特定的国家、民族、社会的意识形态,并与大众心理趋向构成一种隐性对应。该片临近尾声时,雇佣兵头目带有蔑视和侮辱的语气说:“落后民族,所以就该挨打。”冷锋怒骂道:“你说的那××的是从前。”一句看似简单怨怼的台词,却含义深刻——今日之中国,已不是那个曾经任人蹂躏、鱼肉和宰割的民族,东方雄狮已经觉醒。中国崛起蜕变于凄苦的历史梦魇,这是对民族记忆、集体心理的疗伤与修复。不过,该片在表现个人英雄主义的同时,最终归于集体主义:背后没有国家后盾的支持,纵使冷锋叱咤风云也无力回天。政治崛起在片中的显现洞若观火。

第三,文化崛起:东方智慧。按照美国著名国际问题学者约瑟夫·奈的说法,中国经济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单纯的文化理念并不能直接变为文化的软实力,必须借助有效的媒体形式,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辐射、转化。《战狼2》出现许多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标志与文化元素,从中不难读出制作者的良苦用心与独到创意。譬如,中国饺子、中国酒、中国人、中国大使馆,以及横幅“和谐”“和平”此类温暖的字眼,使得中国文化灼灼其华。“实体象征在形象与精神的融合结构中始终以精神为终端”,中国文化的最高旨趣与刚性价值无需强行兜售,如此以背景的方式低调植入,中华民族同根同源的文化谱系无疑会提高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共识。

二、《战狼2》中大国形象的立体建构与未来期许

在国际关系学中,一个国家的“外生形象”乃国家形象最基本的内涵界定,“自我形象”通常不直接构成国际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抽象反映与臧否评价。在诸多形式的媒介中,电影在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上拥有其他媒介难以比拟的优势,国家形象总会渗透在电影文本中并被其合法化。“美国电影之父”大卫·格里菲斯(D.W.Griffith)曾经说过,向世界传播美国核心价值观是好莱坞除赢利外的最高使命。《战狼2》在构建国家形象时,描绘了中国于世界体系所处的重要坐标,展示了中国多方面表象特征的总和。

国家形象之一:忠于和平。《战狼2》呈现给受众的是置于地缘政治大世界中不幸的小范围的近距离体验。大国崛起无外乎物质性崛起与社会性崛起两大范型,前者亦称强行崛起,后者亦称和平崛起。《战狼2》的中国尽管全面融入国际社会,且一直以主导性姿态出现,但并非一副“舍我其谁”的霸主气场与睥睨一切的得意忘形。中国历来坚守“天人合一”的文化默认,笃行“以和为贵”的气节操守。有人诟病该片出现了两处吊诡:命名为“狼”,其侵略、潜袭、凶残的本性与和平之间出现义理上的裂缝;“杀我国人者,皆我天敌”又与大国斯文有些离谱。笔者认为,这是文本的解释裕度使然。和平从来不是无原则的懦弱、忍让、姑息。对于此类难以圆通的矛盾,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说:“一个没有悖谬(paradox)的思想家就像一个缺乏激情的恋人,他只是一个平庸之徒。”真理在荒诞之间跳跃,假如纠缠于理性思辨与细节喧闹,则艺术彼岸性的诗意之光消解殆尽。该片走的是类型叠加的思维取向,即将战争、动作、英雄集成式杂糅复合。所以规避了以战止战的伦理困境与伦理批评,因此,它可以尽情地崇尚并诉诸武力。“不要射击,他们是中国人”,意味正义之师必将获得高度的价值认同与情感靠拢。同行人扔掉枪支,再次诠释了中国军队虽然强盛却有礼有节。吴京代表的不是中国战士的个体,而是中国维和战士的复数。

国家形象之二:乐于合作。从历史层面来看,“挑战者战略”与“合作者战略”是某一新兴大国对国际秩序采取的两大战略类型。奉行何种战略,是衡量一个大国战略克制如何、战略意图如何的重要标尺。《战狼2》体现了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交往遵循的是多边主义的外交风格,在确保自身生存合理性的同时承认其他主权国家的生存权利,以双赢理念取代零和博弈。台词“中国和非洲都是朋友”表明了二者之间的荣辱与共、惠利统一、精诚协作。合作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平等是一种先于所有法律的法律,一种派生出各种法律的法律”。从传播学视角观之,这是培育对中国崛起的观念认同:中国正在形成一种新的文明类型,必将动摇500年来的“西方中心论”。《战狼2》将中国的国家意图表露得更加透明。

国家形象之三:勇于担当。国际社会在一定的制度、规则前提下由一系列独立的政治实体组成。当其步入历史的某一节点,自然会诞生关于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基本问题的合理共识,譬如,国际交往、国际道义、国际权威、国际治理等。按照英国学者赫德利·布尔(Hedley Bull)的观点,某一大国维持国家秩序的途径只有两种:第一是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第二是凭借自己的超群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主宰整个国际事务。《战狼2》里中国军队积极参与非洲地区事务与全球治理,平息叛乱,撤离难民,消弭冲突,表现出的悲天悯人、浩然正气、牺牲博爱等,显然是外指的、向善的、利他的,而利他主义不属于道德义务的范畴,因为它是“超义务的”(supererogatory)。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片中英雄情结和民族信仰、军人责任与大国担当呼之欲出。

国家形象之四:敢于救世。过去的好莱坞电影关于美国人拯救全人类的桥段反复出现。李零教授总结说,美国“普世价值”的背后实际是这个自诩上帝荣耀下的“山巅之城”,要将基督教文明推向一切异教国度的自负。《战狼2》的一句“中国佬,你可别死,救我的只有你了”,恰恰为“中国式救世”做了最好的注脚。中国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寰宇。“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中华文化的人文基因。冷锋在非洲认了一个干儿子。这种“义父”“义子”的情感关系,使得毫无血缘的两者进入亲戚交往的序列,作为中国保育习俗的一个映照,成为影片情节推手的同时,兼具一种饶有深意的文化指涉。片中得到救援的不仅有侨胞,还有黑人。冷锋的身后,不唯中国政府保护海外子民的公信与风骨,亦是守护世界安宁的承诺与履约,还有“治国、睦邻、救世”的一片诚意。

三、结 语

《战狼2》是对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具象图解。作为一种“目的王国”的话语表达方式,该片整体美学风格刚烈有余,甚至有些夸饰与“秀”(show)的味道。但瑕不掩瑜,它着实相当于泛娱乐化时代审美俗化的一记重拳,令人不得不严肃思考中国媒体的使命这一永恒话题。实际上,中国形象一直被西方国家所误读,被境外媒体居心叵测恣意污化。用西方权威解读中国,不啻为话语的“丛林法则”。国家需要折射时代观念与民族精神的黄钟大吕,未来媒体人应该秉持豪迈的自信情怀,如《战狼2》一样,从文化输出的角度,在艺术空间让中国气派、中国气度、中国气象氤氲其中。

猜你喜欢
战狼2战狼大国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战狼2》主旋律叙事的艺术创新与审美表现
古代“特种战”:每一场都是一部《战狼》
吕建民 《战狼》背后的电影人
《战狼2》全球票房登顶
《战狼2》发布会 主创历数吴京槽点
战狼Ⅱ: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战狼2》暑期档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