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头脑里那些“情绪小儿”
——从美国动画片《头脑特工队》谈起

2018-11-15 10:26任彦钧
海燕 2018年6期
关键词:小儿情绪

□任彦钧

年过半百,居然独自在那个周六晚上,津津有味观看了央视“佳片有约”节目播放的一部动画片,现在还忍不住要予以深入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童心未泯,另一方面是该片实在称得上想象力爆棚、令人脑洞大开的杰构!

我要探究的,就是2015年由华特·迪士尼电影工作室、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联合出品的3D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这是一部致力于揭秘儿童心理流变、寓教于乐的科普作品,演绎的是11岁小女孩莱莉全家随着父亲工作变动,从冰天雪地的明尼苏达州,迁居阳光灿烂的旧金山之后,5个活灵活现的“情绪小儿”——人格化的乐乐、忧忧、怒怒、厌厌、怕怕——在她的大脑里载歌载舞,大玩迷宫游戏,进而深刻影响其现实生活的奇幻故事。该片孩子看起来妙趣横生,成人看起来则意味隽永,一上映,就赢得全球儿童、家长以及其他影迷的青睐,2016年荣获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奖,当属众望所归。

“情绪小儿”从何而来

要了解《头脑特工队》“情绪小儿”的奥秘,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情绪,它是怎样发生的。

在汉语里,按照《辞源》的解释,情绪本指缠绵的情意,有如丝绪,南朝梁“梦笔生花”的诗人江淹《江文通集·泣赋》有言:“阒寂以思,情绪留连。”后转指心境,唐朝诗人韩偓《香奁集·春闺诗》有言:“醒来情绪恶,帘外正黄昏。”

这种偏向人的主观体验的情绪观,在我国由来已久。古代还有另一种形象化的说法,认为情绪是人性的波动和扰乱,传为周代尹喜所撰、南宋时始出于永嘉孙定家的《关尹子》(道教称作《文始真经》)说过:“情,波也;心,流也;性,水也”;北宋理学家程颐也说过“性之有动者谓之情,性之有喜怒犹如水之有波浪”。

而在英语中,经考证,情绪(emo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movere”,本义是行动的意思。英国《牛津字典》同样是从主观体验出发给情绪下定义的,认为情绪是“心灵、感觉或感情的激动或骚动,泛指任何激越或兴奋的心理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则认为:情绪作为一种心理学术语,是指可用词语表述的主观体验、所伴随的内部生理变化和可观察到的动作行为(面部表情、手势、姿势)三方面。情绪过程很复杂,很难下一简明定义,因为并非所有的内部体验都是情绪,并非所有内部生理变化均与情绪有关。目前的研究日益重视客观的生物学证据,但直接的主观体验无可否认是情绪现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介绍,近代以来,在生理学领域,欧美学者研究发现,情绪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神经过程协同活动的结果,皮层下神经过程的作用处于显著地位,大脑皮层起着调节制约的作用;与情绪关系密切的神经结构,主要包括指向性神经系统(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下丘脑、边缘系统(包括杏仁核、隔区、海马回、扣带回)和大脑皮层;与情绪有关的内分泌腺主要包括脑垂体、肾上腺和甲状腺;与情绪关系较密切的神经递质是儿茶酚胺。而在心理学领域,欧美学者先后提出,个人对自己情绪状态的认知性解释是构成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受社会文化情境的制约,也受个体经验和人格结构的影响,记忆是评价的基础,想象是评价的重要环节;情绪是意识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对人格整合提供动机;精神分析学派还将人的精神领域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提出白日梦、唯乐原则、超越唯乐原则、焦虑理论和防御机制等与情绪有关的概念。

基于这些已有的科学成果,《头脑特工队》具象化地建构了一个情绪总部(对应的是人脑中的杏仁核),里面还有一张由5个“情绪小儿”掌控的操作台,情绪总部每天都会接收大量有情绪色彩的记忆球(对应的是短时记忆)。莱莉入睡后,所有记忆球会通过一条真空管道,发送到储藏室(对应的是人脑中的海马回和周边的脑区),成为长时记忆。故事的主线,是乐乐和忧忧被意外发射到长时记忆的储藏室后,重返情绪总部路上历经的种种场景:比如薯条山、纸牌屋、云朵镇、岩浆河以及奖杯奖牌陈列室等记忆空间;比如亲情岛、友情岛、曲棍球岛、搞怪岛、诚信岛等人格岛屿;比如开往头脑总部的思维列车,以及莱莉的“幻想朋友”冰棒带领乐乐和忧忧穿过抽象思维的房间,被一步步简化成几何图形的过程;比如梦境的生产地是一个好莱坞式的独立制片厂,潜意识位于梦工厂的深处,由两个安保守卫着……故事的副线,则是莱莉迁居旧金山后与父母的冲突,与新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隔膜。

“情绪小儿”家族面面观

历史上最早的情绪分类,是由史学家、哲学家、医学家等归纳的,而且情绪、情感不分家。在我国古代,情绪、情感分类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是“六情”说,最早见于传为春秋末年史学家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东汉史学家班固《白虎通·情性》则将其分为喜、怒、哀、乐、爱、恶6种。另一种是“七情”说,最早见于战国至西汉年间儒家的《礼记·礼运》:“何为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战国儒家《荀子·正名》则将其分为喜、怒、哀、乐、爱、恶、欲。受道家影响、最终成型于西汉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屡屡出现喜、怒、忧、思、悲、恐、惊7个字眼,但直到南宋,医学家陈无择才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因论》中,明确提出“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后世中医学多从之。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情感、情绪包括欲望、愤怒、恐怖、欢乐和怜悯5种;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爱、憎、喜、悲、称赞、期望是6种基本情感、情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基本情感、情绪仅有喜、悲、愿望3种。

目前,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是最基本的原始情绪。1944年,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中找出9353个正篆,发现其中有354个字是描述人的情绪表现的,按释义可分为18类,即安静、喜悦、恨怒、哀怜、悲痛、忧愁、忿急、烦闷、恐惧、惊骇、恭敬、抚爱、憎恶、贪欲、嫉妒、傲慢、惭愧、耻辱。美国心理学家普拉切克主张,人的基本情绪可以分为恐惧、惊奇、悲痛、憎恨、愤怒、期待、快乐和接受8种;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一种基本情绪可能与相邻情绪混合而产生某种复合情绪,也可能与相距更远的情绪混合而产生某种复合情绪,上述8种基本情绪的二轴复合可以产生24种混合情绪,三轴复合可以产生32种混合情绪。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人类的情绪多达数百种,已经大大超越我们的语言能够形容的范围。

在这方面,佛教的分类更是登峰造极。佛教没有情绪这个名词,而是将人的心理反应称之为“心所”。据星云法师介绍,作为佛教心理学的教科书,《清净道论》将“心所”分为51种:A.5种随时存在的心理行为(遍行):作意、触、受、想、思。B.5种特别营造的心理行为(别境):欲、胜解、念、定、慧。C.11种良善的心理状态: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D.6种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E.20种烦恼心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F.4种未定善恶的心理:悔、眠、寻、伺。依圣凯法师之见,这51种“心所”又可分作两大类:一类为认知心理,包括遍行心所与别境心所,合计10种;另一类为情绪心理,包括善心所、烦恼心所、随烦恼心所、不定心所,合计41种。这些情绪心理,有的是世人共有的情绪;有的则是佛教徒特有的情绪,没有禅修者是很难体验到的。其中,贪、嗔、痴又是人人共有的最基本的情绪。而在我看来,佛教有一种说法,即佛以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这似乎意味着,佛教的情绪分类,并不限于以上所见。

反过来再说《头脑特工队》。影片中5个“情绪小儿”,对应的是人的快乐、忧郁、愤怒、厌恶、恐惧5种基本情绪。该片心理学顾问保罗·艾克曼本人所持意见是,人的基本情绪除此之外,还有轻蔑和惊讶,因为这7种情绪,都有着公认的对应面部表情。但是,皮克斯导演兼编剧彼特·道格特强调,该片最多只能把控好5至6个人物形象,最后也就只能化繁为简,保留5个“情绪小儿”了。

做“情绪小儿”的主人

中国古代有一种“情二端论”,意思是说,情绪、情感的根本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好”(爱),一种是“恶”(憎)。《礼记·礼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战国法家《韩非子·八经》曰:“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西汉儒家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权》曰:“民无所好,君无以权也。民无所恶,君无以畏也。”

现代学者对情绪的这种两极性是认同的。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便认为,情绪是一种朝向评价为好(喜欢)的东西或离开评价为坏(不喜欢)的东西的感受倾向。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帕德马萨里·德·席尔瓦也认为,一个人会对令人愉快的物质形态感到吸引,对令人不愉快的物质形态则会产生反感。因为人有喜欢和不喜欢的感受,总是趋乐避苦。乐受和苦受是基于感官刺激的情绪反应。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则曾采用埋藏微电极的方法,在动物身上进行“自我刺激”实验中发现,下丘脑、边缘系统及其邻近部位存在着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中枢,即“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痛苦”中枢在区域上比较集中,“快乐”中枢分散在大脑不同的部位,相互比较独立。

事实上,人的情绪与其自身的需要、态度的确密切相关。当外部事物与人的需要和愿望一致时,他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愉快、爱慕、兴趣等;当外部事物与人的需要和愿望不一致,或者需要和愿望的满足受到阻碍时,他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愤怒、悲伤、痛苦等。情绪的这种两极性,也有一种在特定情境相互转化的可能,“乐极生悲”“破涕为笑”等现象的发生便是明证。

正因情绪既具有两极性又可以相互转化,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种名之曰“情绪管理”的理论便应运而生,进而风靡全球。据东南大学学者马向真、王章莹考察,情绪管理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霍赫希尔德1979年在《心的管理——情感的商品化》一书中率先提出的,她认为情绪管理就是一种需要遵循情感规则的工作,是个人试图去改变情绪或感觉之程度或质量所采取的行动,并且情绪是可以根据环境的要求来进行管理的。心理学对情绪管理的研究,则滥觞于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1995年出版的《情绪智力》(简称EQ,即情商),该书提出,情绪智力包括自我意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同理心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其中,情绪的自我管理,就是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地、适度。这种能力建立在自我觉知的基础上。时代发展到今天,情绪管理在内容维度上,一般包括所有正性和负性的具体情绪;在对象维度上,一般包括个体自己的情绪、他人的情绪、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绪以及个体对物的情绪;在操作维度上,一般包括对情绪的识别、理解、处理等——识别是指通过主观体验、外显行为和生理唤醒状态识别出情绪的类型和性质,理解是指明白情绪产生的根源和原因以及分析出情绪所传达的意义,处理是指妥善、合理地导正或维持情绪从而使自己和他人处于健康情绪状态。

按照常识,正性情绪可以促进身心,负性情绪则会伤害身心,在情绪管理中,我们理应激扬正性情绪,摈除负性情绪,从而离苦得乐。在《头脑特工队》中,问题却并非如此简单:该片主人公莱莉是一个仅有11岁的女孩,她的个性基调本来应该是快乐的,故事中的5个“情绪小儿”,表面上也是由乐乐统领的。但有关研究发现,在这个年龄,少男少女身体发育指标的增长处于第二高峰期,部分女孩子还会出现月经初潮,积极的情感体验在频率和强度上都开始急遽下降。莱莉离开明尼苏达州,不仅失去了老家,失去了心爱的冰球,也失去了朋友,与此同时,又进入青春前期,这意味着还失去了童年。于是,乐乐便逐渐丧失了主导权,并为忧忧控制,恰恰是后者引导着莱莉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的改变,以及她已经失去的东西,这为莱莉建立起自我认识的新层面打下了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该片心理学顾问保罗·艾克曼指出,电影中真正的主角是忧忧,《头脑特工队》这部电影讨论的是失去,以及人们被悲伤指引时会收获什么。该片提供了一种新的处理悲伤的方式,其核心是:接受悲伤,让它呈现出来,耐心地应对青春前期少男少女的情绪挣扎。悲伤会让失去的东西变得更为清晰,并帮助全家人向着他们所收获的东西前进:新身份的形成。其他3个貌似负面形象的“情绪小儿”,在影片中也有正面的作用,怕怕帮助莱莉远离危险,厌厌让莱莉免受伤害,怒怒则推动着莱莉对不良现象表示抗议并试图予以改进。明白了这一点,孩子也好,大人也好,便不必再从传统观念出发,将情绪看作理智的敌人,如果能予以科学认知和适当调适,这些“情绪小儿”,都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因此,影片起始阶段,情绪总部的操作台,只有乐乐可以掌控,而到了故事结尾,随着莱莉心智趋于成熟,每一个“情绪小儿”都有了自己的操作界面。

对于成人而言,仅仅懂得情绪的常规管理,还是远远不够的。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中,只有“自我实现型”的人,才是真正健康、高度发展和成熟的人。这种人无疑是“情绪小儿”的主人:“他们不会刻板地抑制自己的情绪;他们行为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自由抒发与他们当时的感受相关联的情绪;他们不必约束自己的情绪,他们有充分感觉的自由;他们应付新的情景而不必事先计划应该怎样作出反应。心理健康的人从心所欲而不违私衷,因此能自然地生活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中。这样的人,为自身情绪所开拓的是恬然情真而又理性深蕴的乐土,能使情绪成为有益于人生实践、人生健康的天然‘盟友’。”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汲取了佛教的大量智慧,情绪管理学同样如此。佛教认为,人类的种种烦恼,其源头均在于“心”,因此,从情绪管理的佛教视角看,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戒、定、慧的修行,以静心对治动心,以好心对治坏心,以信心对治疑心,以真心对治妄心,以包容心对治狭隘心,以无心对治有心,以永恒心对治无常心,以平常心对治好奇心,从而健康、快乐地生活,最终逆生死流,转迷成悟,转识成智,转凡成圣,转染成净。鉴于佛法博大精深,世人很难领悟,台湾佛学家郑振煌还特意写了一首“情绪管理歌”,最后推荐给大家,愿有心人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开示:

请把情绪写在水上,

请不要写在你的脸上;

请把情绪写在云上,

请不要写在你的心上;

请把情绪写在沙滩上,

请不要写在你的口上;

请把情绪写在虚空上,

请不要写在你的脸上。

猜你喜欢
小儿情绪
小儿腹泻不要慌,中医贴敷来相帮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