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芹:编织美好新生活

2018-11-15 08:11向颖羿
当代贵州 2018年40期
关键词:赤水市赤水竹编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向颖羿

2018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前,首场“代表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0名全国人大代表接受媒体的集体采访,其中,一名身着贵州苗族传统服装、佩戴苗族银饰的女代表格外引人瞩目。

她就是杨昌芹,除了“两会”代表这一身份外,她还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

今年28岁的杨昌芹,是参加“代表通道”的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见证赤水脱贫攻坚成果的年轻竹编传承人。

1990年,杨昌芹出生于贵州省印江自治县,15岁初中毕业后,她因家庭贫寒辍学,外出打工。一年后,她重返学校进入黔东印江民族职业学校。期间,她和十名学生被派到赤水市学习竹编工艺技术。在这里,她开始跟随贵州竹编工艺创始人、贵州省竹编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兰学习竹编。

“现在都在说工匠精神,我觉得我的工匠精神就是手艺,体现在动手能力上。”杨昌芹说,驱动自己将这份事业做到现在的,是对于竹编的热爱。在做竹编时,她觉得自己就是个单纯的竹编工匠,一个纯粹的手艺人。

学有所成后,杨昌芹将传统的平面竹编工艺转化为立体竹编工艺,并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

杨昌芹的手艺,为她赢来了无数荣誉。她所制作的“竹编梅雀图”在“金沙回沙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案一会能工巧匠选拔大赛中荣获贵州省三等奖,“竹编系列”作品获贵州省二等奖。她在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能工巧匠选拔大赛青年组中,荣获贵州省一等奖。她还被国家林业局国际竹藤学会中心授予竹编高级工艺美术师称号,获得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能工巧匠一等奖和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博览会“精品奖”证书。

在继承传统工艺外,杨昌芹探索创新出了一系列立体精细竹编工艺,让大众对竹编工艺有了新的认识,以此打开了竹编销售市场的大门。

杨昌芹致力于以竹编产业带动脱贫。图为杨昌芹(前排中)在赤水市“巾帼脱贫·巧手工程”竹编公益培训班上与学员们的合影。(赤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早在2014年,竹编工艺刚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杨昌芹就在赤水原有的平面竹编基础上,将竹编与生活实用器材相结合。

2008年,杨昌芹成立了竹艺公司,从一个小加工作坊发展到公司化运营,带动了当地留守妇女就业,年营业额已达到300多万元。为了帮助当地竹农有一技之长,她还义务开展培训,近千名贫困群众先后来参加培训。靠着学到的竹编手艺,一些贫困群众也走出了生活困境,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在杨昌芹的带动下,赤水竹编已成为高端旅游工艺品,带动了赤水竹农脱贫致富奔小康。

杨昌芹介绍,竹编的原料是赤水当地的慈竹,经过20多道工序完成,一个竹编杯套能够带来100元的收益。在杨昌芹的带动和培训下,靠着竹编,赤水不少贫困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2017年,赤水市成为贵州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而杨昌芹仍然在通过竹编产业,为当地百姓谋发展。“太高大上的东西自己不敢想,我想的就是怎么能通过自己的作为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杨昌芹还针对竹编产品的性能不断进行技术革新,“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已经进入各个领域,这对于竹编手工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秉持着不断创新的理念,她将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和现代创意融为一体,设计了“竹编茶壶”等系列新产品。

杨昌芹说,自己当初为了精进手艺,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向全国各地的老手艺人虚心请教。熟能生巧,作品质量越来越高。期间,她也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存在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这也让她思考未来的手艺传承。

“竹编这一产业比较特殊,既是工业、制造业,也是农业。”杨昌芹说,这一产业的普及与传承,是现在她最关心的问题。她认为,将手艺传承下去,是很有必要的。

除了“两会”上展示的竹制杯套外,杨昌芹开发出的新产品还包括竹制手镯、竹制钱包、竹制手提包等。杨昌芹说:“竹编工艺的推陈出新是未来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传承的必经之路,传承与创新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手艺人,必须用心、用情、用力去研究、发展、创新手艺,让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赤水市赤水竹编
胡集竹编:老手艺的坚守 指尖上的乡愁
游伟 《竹韵金沙》
善意谎言,真心守护
非遗“竹匠”醉心竹编50余载
赞贵州赤水诗四首
关于发展赤水市无公害蔬菜产业相关问题的思考
赤水市老年大学举办时装秀活动
赤水市委离退局举办“我们的节日·清明”活动
赤水情
赤水市开展2014年度关工委干部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