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强度理论视角下强关系在知识转移中的优势分析

2018-11-16 10:16张余杨德山
求知导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意愿频率理论

张余 杨德山

在网络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在缩短。地理位置对人们彼此联系的限制被弱化,天涯若比邻的强联系时代正在到来。克莱·舍基在《未来是湿的》中提出,未来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密。最终,未来将变成一个湿乎乎的富有黏性的世界。

早在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兰姆以连锁信件方式进行实验。结果显示,联系任意两个互不相识的美国人,平均只需要五个中间人。他们并依此提出了六度分隔理论。基于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的猜想,大众心理学教授理查德·怀斯曼与其同事艾玛·格林灵于2003年在英国重做了一次连锁信件实验。结果发现,所需的中间人减少为四个人。

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为人们加强联系提供了有效渠道。强联系具备的高情感依附和高互动频率的特点,能够有效地促进知识转移。利用强关系网络促进知识转移拥有极大潜力。本文将从关系强度理论角度出发,知识转移中知识源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和交流频率两个方面阐述强关系的相对优势,为利用强关系推动知识转移提供理论支撑。

一、关系强度理论

1973年,在论文《弱关系的优势》中,格兰诺维特首次提出了关系强度理论,并提出了弱关系优势假设。根据这一理论,关系强度的区分依据以下四个维度:互动频率、结识时间、亲密性以及互惠服务。双方互动次数越多,互動频率越高;结识时间越长;双方关系越密切,亲密度越高;双方互惠性服务次数越多,则关系越强。反之,关系越弱。

格兰诺维特认为,由于弱关系之间存在的异质信息较多,因而信息传播的效率更高。之后,管理学家魁克哈特于1992 年提出强关系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强关系中情感依附强和互动频率高的特点能够有效地促进知识转移。

1.弱关系优势理论

弱关系网络在信息交流方面具有两大优势:一是信息重复率低;二是信息传播的效率更高。一方面,强关系网络意味着双方的联系频率高,知识覆盖面重合度较高,所获得的生活经验与结识朋友也可能存在大幅重合。因此,强关系双方交流中,信息往往会重复。而在弱关系网络中,双方的联系频率低,知识覆盖面重合度较小,生活经验与朋友重合度也较小,因而能传递更多对双方来说重复度较低的新信息。

另一方面,由于强关系网络中双方的朋友重合度较高,因此同一个信息被多次传递给同一个人的可能性更高,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效率。而在弱关系网络中,关系双方与对方的朋友相互认识的可能性较低,在信息传播中通常只有一个途径,从而避免了信息的重复传播,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综上,弱关系网络中信息交流具有信息内容重复率低,信息传播效率高的特点。

2.强关系优势理论

1992年,管理学家魁克哈特在格兰诺维特的关系强度理论基础上发表论文《强关系的优势》。他认为强关系能够带来非正式影响力,进而对许多组织行为产生影响。此外,由于信源具有高信度,信息在强关系网络中能够得到有效传播。相反,个体间缺乏频繁交流及直接联系,则会对知识分享产生影响[1]。

强关系影响知识转移的容易程度[2]。知识转移中知识源与接收者关系越强,则知识转移越容易,反之,则知识转移的难度提升。强烈的情感依附或较高的承诺水平也能够提升知识分享的动机和意愿,因此有着较强情感依附的双方更容易分享知识。

相较于弱关系在信息流通中的作用,强关系的力量更多体现于能够帮助接收者获得更大影响力[3]。事实上,无论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都不可避免地在信息流通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强关系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下,则显示出能够给予更多帮助,产生更大影响。

边燕杰1988年的研究显示,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求职过程中,熟人关系在获得有效信息及援助等方面发挥出更加有效的作用。盛小平和魏春梅的实证研究也证实,强关系能够促进开放访问(Open Access简称OA)合作出版。OA行动者可以利用不同阶段中社会网络不同的强关系来促进合作出版[4]。

二、 关系强度与知识转移

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主要包括知识、知识源与接收者和互动频率三大方面。弱关系和强关系分别在这三大方面体现出不同的影响。

国内外多位学者的研究表明,强关系能够更有效地促进知识转移。强关系间的信任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转移。强关系双方知识重叠度更大,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从而提高知识转移效率。强关系情感依附强,互惠性服务的意愿更强烈,能够有效地提升知识源转移意愿及接收者接收意愿。强关系间高频率的互动也对知识转移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1.关系强度与知识转移和接收意愿

知识源指拥有知识,发起知识转移的一方。影响知识源进行知识转移的因素包括转移意愿和转移能力。接收者指尚未拥有对应知识,亟待接受知识转移的一方。影响知识接收者进行知识转移的因素包括接收意愿和接收能力等。

转移意愿反映知识源对自身知识转移的意愿程度。知识转移的数量与质量受到转移意愿强弱程度的直接影响[5]。在知识转移过程中,转移意愿越强,越有利于促进知识转移[6]。接收意愿反映接收者对外来知识接收和主动参与知识转移的意愿程度。接收意愿程度直接影响到知识转移能否顺利进行。接收者主动学习的欲望越强烈,越能促进知识转移效率提高[7]。反之,知识转移效率则会下降,甚至有可能导致知识转移失败。

知识源的转移意愿与接收者的接收意愿都受到两者间的关系强度影响。关系越强,则双方的情感依附越强,知识源的转移动机就越强;反之,关系越弱,则双方情感依附弱,知识源进行知识转移的动机不足。

关系越强,知识共享信念越强;反之,则信念越弱。强联系个体之间会形成知识共享的信念,提升对于个体知识的深度交流和有价值信息交换的意愿[8]。在强关系网络中,双方强烈的情感依附和互惠性服务的特点,使强关系网络中呈现出彼此分享私人而有价值信息意愿得到提升[9],且更加愿意耗费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知识分享。

在Uzzi的人類学研究中显示,强联系能够形成特殊的启发式关系,促进知识进一步有效交流[10]。强联系中情感依附的特点,促成双方间信任的提升,从而不再顾虑知识转移的不恰当以及知识误用[11][12]。强关系双方对与关系的情感依附或承诺的水平,则能够促使强关系双方为对方提供帮助与支持,为对方的利益投入更多时间。

相对而言,弱联系个体间,关系松散,知识共享的意愿也不强。

2.互动频率与知识转移

互动在知识转移中占据重要地位。互动是知识转移的渠道。互动不但能传播知识,还能够促使双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有可能产生新的知识,从而促进双方知识增长。

研究表明,互动频率的提高有利于形成强关系,深入的合作交流能促进组织成员形成长期合作的意愿。

互动频率越高则知识转移效率越高,反之,互动频率越低则知识转移效率越低。因此,强关系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互动频率上也比弱关系更为有利。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新型电子条件下的相互依存性,把世界重新塑造成为一个地球村的形象。”[13]现如今,借由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相互联系的难度大大降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大大缩短。这种环境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从关系强度理论角度出发,强关系所具有的高情感依附、高互动频率的特征在知识转移中比弱关系更具有优势。把握好社会环境为加强联系提供的便利,借强关系来实现知识转移将成为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魏春梅,盛小平.弱关系与强关系理论及其在信息共享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图书馆,2014(4):18-27.

[2]Granovetter M S.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3]Bian YJ.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Indirect ties,network bridges,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7(62):366-385.

[4]韩克庆,王燊成.社会组织发展中的非正式关系网络研究:以上海A助业服务所为例[J].人文杂志,2017(10):122-128.

[5]杨文阳.网络在线学习者之间的强弱关系探究[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15-18.

[6]Lin N.Social resources and social mobility:a structure theory of status attainment//Breiger R L.Social mobility and social structur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247-271.

[7]钟云华,应若平.强弱社会关系对大学生求职影响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31-36.

[8]邝宁华,胡奇英,杜 荣.强联系与跨部门复杂知识转移困难的克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2):20-25.

[9][10]Hansen M T.The search transfer problem: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 sub uni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82-111.

[11]Chuanron Wu,Yingwu Chen.Time optimization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high-tech enterprises innovation networks[J].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Practice;,2013(4):955-962.

[12]Brusoni S,PrencipeA.Unpacking the black box of modularit:technologies,products and organizations[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1,10(1):179-205.

[13]Yang M M.Gifts,Favors and Banquets:The Ar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China[M].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4.

猜你喜欢
意愿频率理论
处理器频率天梯
振动与频率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行为”转化路径及其机理研究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一类非线性离散动力系统的频率收敛性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
概率与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