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兑现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

2018-11-17 06:17孙喆
今日海南 2018年7期
关键词:贫困户攻坚

文|孙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指示,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党的十九大再次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了新的重大安排。过去5年,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采取超常规举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截至目前,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8665户36004人减少到1158户4510人,贫困村从44个减少到6个,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4.6%下降到4.15%。2017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40元,同比增长11.6%,增幅为全省第一。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性突破,得到国务院督导组、省际交叉考核组的充分肯定,荣获“中国全面小康扶贫十佳县市”等多项殊荣。

当前,正值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的关键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就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省委书记刘赐贵在多个会议明确指出,脱贫攻坚是一项极其重要、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是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的第一民生工程,是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底线目标,必须完成、无路可退、容不得半点松懈和麻痹。省长沈晓明在琼中调研时要求,琼中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实,打赢这场硬仗。作为今年全省首批脱贫摘帽的国定贫困县,今年以来,琼中重点围绕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我省2017年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反馈的“贫困识别退出还不够精准、部分扶贫政策未落地生效、精准帮扶工作不扎实、脱贫攻坚责任落实不到位、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存在不足”等5类突出问题,以及2018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巡查指出的问题等,举一反三,明确整改时间、责任人、工作措施,实行问题整改销项处理,一鼓作气、精准施策,推动了整改工作有序推进,脱贫攻坚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强化组织领导,注重顶层设计,牢筑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以坚固的堡垒迎接战斗。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决落实脱贫攻坚党政同责要求,成立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县委专职副书记直接分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分管农口副县长协助配合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推行“一把手”带头研究重大问题、带头协调难点事项、带头狠抓任务落实、带头开展检查督办的“四带头”机制。同时,实行县委农办与县扶贫办合署办公,将县扶贫办由事业单位调整为行政机构,配齐配强县级扶贫机构力量,扶贫干部人数达30人以上。成立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挥部,指挥部下设11个专项工作组。在此基础上,以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为单位,划定脱贫攻坚作战区域,设立乡镇脱贫攻坚大队、村委会脱贫攻坚中队、村小组脱贫攻坚小队三级作战体系。实行扶贫工作“工作日+休息日”下村量化管理制度,推行县级领导“2+1”、帮扶单位干部“3+1”、乡镇干部“4+1”工作机制,并运用“钉钉”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脱贫攻坚各级战斗队伍的监督管理,构建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各方力量有效整合、攻坚压力传导到位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民情民意、深入一线调研、多次论证分析,及时把握运用好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最新政策,并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对琼中扶贫理念和工作思路进行充实创新,提出了“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整合资金为手段,以基层党建为保障,推行‘扶贫+’模式”的全县扶贫总体思路,特别是注重加强顶层设计,率先在全省制定出台“1+13+36”脱贫攻坚制度体系(“1”即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纲要,“13”即年度实施方案及农业特色产业、生态旅游等“十二个一批”子方案,“36”即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扶贫物资采购等配套政策),夯实了脱贫攻坚制度根基。

提升扶贫干部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打造脱贫攻坚核心力量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能否如期脱贫摘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琼中坚持配强扶贫干部队伍,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断凝聚脱贫攻坚核心力量。一是深化“党建+扶贫”模式。提出“以党建促脱贫、以脱贫强党建”的理念,推行“县领导驻点、乡镇包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四级联动帮扶,先后选派3019名干部开展“四联三问”“联村帮扶”“第一书记”等工作,扎实推进“五帮”活动,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制定出台“领头雁”培养方案,投入993万元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41个,建成党员“创业致富示范基地”10个,培养“领头雁”283名,实现消除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目标。创新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2017年表彰村干部217人次、处置不合格村干部14人,有效激发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二是建强基层战斗堡垒。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调整不适宜担任贫困村“两委”干部52人,全县100个村级组织换届实现100%“一肩挑”。推动创建农村示范党支部26个,升级转化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29个。丰富“党员驿站”内涵,投入125万元开通“党员驿站”公众号,搭建“党员驿站”服务热线平台,成立县乡村“三级服务队伍”。其中,“党员驿站”党建服务品牌得到省委领导高度肯定。三是提升扶贫干部帮扶能力。依托“琼州学堂”“琼中大讲堂”等载体,采取理论宣讲、专题讲座等方式,开展县、镇、村三级扶贫专题教育培训36期3600人次,扶贫干部素质和能力有效提升。

严把动态管理,力求识别精准,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

动态调整是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琼中始终以严实作风狠抓精准识贫,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统一的退出标准、操作程序,指导做好建档立卡新增、返贫、退出、剔除等工作。一是启动第3次农村户籍人口全面排查工作。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100个工作队,区分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特困户、重度残疾户等“四类”重点人群和“非四类”人群(一般农户),围绕家庭人口、收入、住房、健康、就学等内容,逐户调查走访,实行表格打分。截至目前,排查完成28473户108597人,排查进度为100%,发现疑似漏评户304户,新识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148户385人,返贫2户6人;疑似错评户1423户,核实需要清退(剔除)1126户4740人;疑似错退户432户,核实确定回退28户120人,进一步摸清底数,防止错评漏评、错退漏保。二是严把纳入关、退出关。对新识别符合建档立卡条件的,严格按照“一申请、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步骤,及时规范纳入。对拟脱贫退出的贫困户,分计划、分步骤组织县、镇、村三级调查队进村入户调查,严格核算贫困户家庭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等,确定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省定扶贫标准(3523元)且“两不愁、三保障”得到解决后,再实行动态调整退出。

强化帮扶举措,提升脱贫质量,推进脱贫工程全面开花

精准施策是实现永续脱贫的重要支撑。琼中紧扣脱贫指标要求,围绕提升脱贫质量,推动“十二个一批”脱贫工程顺利实施。一是全面提升“两不愁”成效。按照全省现行脱贫标准,采取“倒推投入”“差异化扶持”办法,倒推测算贫困户人均扶贫资金标准,折算入股建设桑蚕等9类产业扶贫基地238个,推行“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四种产业帮扶模式,实现自然村和贫困户“两个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实行农村“三变”改革、带动奖补、农业保险扶贫等政策,其经验在全国、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上推广。开发农村保洁员等8类扶贫公益岗位2176个,2017年以来实现贫困人口转移就业6070人。推行“旅游扶贫”什寒模式,打造贫困村特色旅游村寨16个,带动贫困户656户2683人。二是全面落实“三保障”扶贫政策。抓好教育发展脱贫,继续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低保户、特困户、农垦城镇户籍贫困户学生,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四免四补”、高中教育阶段“四免二补”,贫困学子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核实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低保户、特困户和农垦城镇户籍贫困家庭学生6488人,发放补助2155.4万元,琼中作为唯一县级单位在全国教育扶贫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抓好健康扶贫,设立健康扶贫“七道防线”,贫困群众就医报销平均比例达95%,高于国家规定5个百分点,做法在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研讨会上推广;抓好危房改造,将富美乡村建设与贫困村整村推进相结合,实行危房改造指标三年滚动计划,完成贫困户等四类人员改造任务5340户,是省下达任务的114%。

聚焦短板差距,创新扶贫机制,破解脱贫攻坚难题

机制创新是破解脱贫难题的关键一招。针对在脱贫攻坚工作过程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项目推进慢、任务落实不到位、贫困户自主脱贫意识不强等难题,琼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机制创新。一是创新志向智力扶贫机制。鼓励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在生产中学习技能,尤其是将培训资金直接注入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常态化开展田间地头培训,提升贫困户生产技能。创新出台脱贫攻坚以奖代补政策,对主动脱贫的贫困户,按家庭人均收入、产业收益、获取技能证书级等不同标准,分别给予500-10000元/户不等的奖励。强化典型带动,召开全县脱贫攻坚动员表彰大会,表彰“脱贫致富带头人”“脱贫之星”100名,树立正面激励导向。在全省首创“脱贫之星”宣讲团,组织致富带头人25名,赴44个贫困村讲述自身脱贫致富先进事迹。办好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整合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移动互联网等各类媒介资源,对贫困群众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培训,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主动脱贫意识和实用技术水平。二是创新资金投入使用机制。建立每年不低于20%增幅的扶贫开发财政投入机制,将扶贫资金使用权限下放乡镇,进一步提高了资金支出效率。出台琼中财政涉农资金整合管理办法等制度,2017年以来整合专项扶贫资金和富美乡村、兴边富民等涉农资金7.55亿元,变“撒胡椒面”为“攥指成拳”。持续深化金融扶贫合作模式,分别与省农发行、省农信社签订授信100亿和50亿的信贷资金,实现扶贫资金投入多元化。同时,出台《财政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实施工作方案》等制度,实行资金使用“乡镇申报、县级审批、省级备案、乡镇实施、乡镇验收、乡镇报账、县级督查”七项流程,推行扶贫资金支出进度周报(月报)制,对扶贫项目资金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检查和考评审计,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安全规范。三是创新项目动态管理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动态管理项目库,实行“户自主申报、村统一收集、镇筛选公示、县审查核定”工作制度,2017年以来储备生成扶贫项目726个。健全完善扶贫项目台账,实行扶贫项目极简审批、容缺受理、快审快办,力争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受理审批。推行“红黑榜”通报制度,定期组织纪检、审计、财政等部门,加强对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并通过网络媒体公开项目申报、立项、招投标、验收等环节流程,确保项目监管常态化、多元化。四是创新督查考核问责机制。制定脱贫攻坚督查问责和年度报告制度,出台乡镇、帮扶部门、驻村第一书记专项考核三大办法,成立由县领导任组长的5个县委督导组、2个产业核查组和巡察暗访组,实行“月督查通报排名、季分析研究、半年总结、年考核”机制,每个月开展一次集中督查,不定期进行常态化明察暗访,对工作措施不力、导致工作进度滞后的,全县通报批评;对连续两个月工作进度排名后两位的,进行约谈;对未完成年度任务的乡镇和职能部门,严肃问责。

2018年是琼中攻克脱贫摘帽的最后一年,琼中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战时”状态,发扬“钉钉子”精神,下足“绣花”功夫,举全县之力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如期实现贫困县退出,兑现向中央、省委和全县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切实为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贫困户攻坚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图片新闻○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路上的人大行动
脱贫攻坚:基层如何“上手”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