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两栖爬行动物分布名录

2018-11-17 07:18蔡波吕可陈跃英李家堂王跃招顾海军古晓东
关键词:原色爬行动物图鉴

蔡波,吕可,陈跃英,李家堂,王跃招,顾海军,古晓东

1.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 610041;

2.四川省林业厅,成都 610081

数据库(集)基本信息简介

数据库(集)名称 四川省两栖爬行动物分布名录数据作者 蔡波、吕可、陈跃英、李家堂、王跃招、顾海军、古晓东数据通信作者 顾海军(scmonkey@263.net)古晓东(180793519@qq.com)数据截至日期 截至2017年10月31日地理区域 地理范围为东经97°21′~108°31′、北纬26°03′~34°19′。地理区域范围涉及四川省全省。数据精确度 县级数据量 518.3 KB数据格式 *.pdf数据服务系统网址 http://www.sciencedb.cn/dataSet/handle/524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服务网络计划(2017年),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经典分类学青年人才项目(ZSBR-0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31071892)数据库(集)组成 四川省分布的两栖动物有2目12科37属107种,其中特有种80种,外来种1种;爬行动物有2目15科47属107种,其中特有种42种,外来种1种。

引 言

四川省位于长江上游,介于东经 97°21′~108°31′和北纬 26°03′~34°19′之间,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1]。在地形上基本分为两部分,西部是川西高原,东部是四川盆地,包含了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势起伏大,是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段。处于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的自然地理交错区域,有湿润的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也有青藏高原切割山地带,横跨8个景观区[2]。如此复杂多样的良好环境,孕育了四川省丰富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

四川省两栖爬行动物资源,在唐代古籍中就有零星记录[3]。近代有关四川的两栖动物调查,则始于1868年法国传教士戴维的标本采集。四川爬行动物也从19世纪开始就有外国人调查。较早专门记录四川两栖纲名录的文献是张孟闻和徐锡藩整理总结并于1932年出版的《Study of some Amphibians from Szechuan》,该文献记载了四川两栖动物14种,6属5科2目[3]。而较早专门记录四川爬行动物的文献是《四川爬行类略记》,共记载龟鳖类4种(亚种),蜥蜴类 6种,蛇类 17种[4]。此后,刘承钊在 1950年出版了《Amphibian of Western China》,其中记录四川两栖动物56种[5]。《四川两栖动物区系》记载了78种,19属10科2目[6]。1982年,《四川资源动物志》记载四川两栖动物有83种[7],记载爬行动物2目11科35属70种[8]。在1998年和1999年期间出版的《中国动物志·爬行纲》三卷中,记录四川分布的爬行动物有2目12科40属83种[9-11]。2000年后,《四川两栖类原色图鉴》记录四川(包括重庆)两栖动物111种(包括亚种),隶属于31属(包括亚属)10科2目[3];《四川爬行类原色图鉴》总结了四川(包括重庆)已知爬行动物2目12科45属104种[4]。在2006年和2009年出版的《中国动物志·两栖纲》三卷中,共记录四川省分布的两栖动物有2目10科31属100种[12-14]。

近几年来,两栖爬行动物的分类学研究获得不少成就,一些物种分类地位发生改变。国家的支持、交通的便利、考察的深入和科研方法的更新,使得研究者们在四川陆续发现了两栖爬行动物的新种、新记录[15-50]。

但是,由于大部分两栖爬行动物对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相当敏感,所以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51-53]。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人类活动还打破了生物自然分布的地理屏障,有意无意将生物携带至自然分布区之外的地区,导致生物入侵现象随处可见。当前,我国因食用或宠物观赏等目的大量引入或走私外来两栖爬行动物。这些外来物种有的被遗弃或放生到野外,部分野化建立了野生种群,少量成为了外来入侵种。外来入侵种牛蛙的扩散还导致蛙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的传播,造成全球很多地区两栖动物种群数量快速下降[54-56]。四川地区也陆续发现有外来入侵两栖爬行动物[56-57]。

因此,很有必要对四川境内本土的和外来的两栖爬行动物及其分布进行厘定和总结,以便大家能较好了解四川省两栖爬行动物种类变动和分布,为四川省两栖爬行动物资源保护做好铺垫。

1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1.1 数据采集方法

在《四川两栖类原色图鉴》《四川爬行类原色图鉴》《中国动物志·爬行纲》《中国动物志·两栖纲》的基础上,参照了《中国两栖动物及其分布彩色图鉴》[58]和《中国爬行纲动物分类厘定》[59]的分类体系,我们查阅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英文简称CIB-Herp)标本数据库和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或书籍,整理出了四川省两栖爬行动物本土物种数据,以及近几年来考察中发现的四川省外来并野化的两栖爬行动物。

1.2 数据处理方法

我们参考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标本数据库和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或书籍,将其中涉及四川省分布的两栖爬行动物、对应的分布信息等进行汇总。然后根据分布信息,纳入县级行政区划。对于分布范围遍及一个地级市中所有县级行政单位的,我们只列出地级市名称。

2 数据样本描述

本名录分为3个部分,分别是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外来物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数据组成按照纲目科属的顺序,列出物种中文名、拉丁名、分布和是否中国特有。如“1 两栖纲 Amphibia 1.1 有尾目 Urodela 原鲵属Protohynobius普雄原鲵Protohynobius puxiongensisFei and Ye, 2000 分布:越西 特有”。而对个别物种如大鲵,当前分布信息的不确定性也通过文献等信息直接指出[60-61]。外来种数据则包括物种名、出现区域和原产地,如“泽龟科Emydidae 彩龟属Trachemys彩龟红耳亚种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Wied 1838)分布:成都平原及周边丘陵(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水系)原产地:北美洲南部”。

本名录收录四川省分布两栖动物2目12科37属107种,其中特有种80种,外来种1种;爬行动物有2目15科47属107种,其中特有种42种,外来种1种。其中,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大凉螈(Liangshantriton taliangensis)、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龙洞山溪鲵(Batrachuperus londongensis)、巫山巴鲵(Liua shihi)、凉北齿蟾(Oreolalax liangbeiensis)、金顶齿突蟾(Scutiger chintingensis)、峨眉髭蟾(Vibrissaphora boringii)、仙琴蛙(Nidirana daunchina)、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洪佛树蛙(Rhacophorus hungfuensis)、宜宾攀蜥(Japalura graham)、横纹玉斑蛇(Euprepiophis perlacea)、横纹小头蛇(Oligodon multizonatus)、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是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而四川省的外来入侵两栖爬行动物是美洲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us)和彩龟红耳亚种(俗称巴西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62]。

本名录分布信息显示:四川省华西雨屏带的县市,即青藏高原东缘山区,是四川省两栖爬行动物分布集中的区域,也是两栖爬行动物特有种分布的集中区域。

3 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

在整理过程中,我们遵循新种和新记录种须有明确的分类鉴定特征、规范的模式标本描述、明确的模式标本存放地(可公开查询的标本馆、博物馆)、公开的学术刊物、明确的县级(或山系、水系)记录的原则。

“外来物种”我们确定为:正在经历或已经经历定居阶段的引进物种。判断标准为:发现或者报道有野化种群的记录点,并通过调查确认,方可将信息纳入本名录。

对分布点不太确认的信息,则在分布点后用“?”标明。

4 数据价值

本名录总结了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研究的成果和研究者们在四川陆续发现的两栖爬行动物的新种、新记录[15-50],使得四川省的两栖动物分布资料在《四川两栖类原色图鉴》出版16年后有所更新,也使得四川省的爬行动物分布资料在《四川爬行类原色图鉴》出版14年后有所更新。

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受威胁物种比例远高于全球两栖动物的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其他脊椎动物类群。四川是我国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同时也是两栖爬行动物保护任务艰巨的地区之一[51-52,63]。仅仅在极危动物中[63],四川省分布的两栖动物有4种被列入“极度濒危”物种,分别是普雄原鲵(Protohynobius puxiongensis)、大鲵、凉北齿蟾(Oreolalax liangbeiensis)和花齿突蟾(Scutiger maculatus),且均为中国特有;四川省分布的爬行动物有2种被列入“极度濒危”物种,分别为潘氏闭壳龟(Cuora pani)和四川温泉蛇(Thermophis zhaoermii),且均为中国特有种。本名录的发布,能在一定程度方便相关人员更好地了解四川省两栖爬行动物种类变动和分布,为四川省两栖爬行动物资源保护提供依据。

外来物种容易造成本地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进而影响整个食物网和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频发、生态失衡,甚至影响人类健康,也会因此破坏了生态平衡,严重影响农业和林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64-65]。本名录的发布,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外来入侵两栖爬行动物较为详细的分布情况,从而做出管理对策。

猜你喜欢
原色爬行动物图鉴
我不是恐龙
查收你的人设图鉴
濒危生物图鉴
中国人吃饱吃好图鉴
动物吉尼斯——爬行动物之最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爬行动物的食物
中国人吃饱吃好图鉴
为什么壁虎能“飞檐走壁”
一种应用于车牌检测的改进暗原色去雾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