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千万人于一心

2018-11-18 09:36穆威
今日海南 2018年6期
关键词:海南改革开放建设

文|穆威

20 18年4月13日,是一个永载中国改革开放史的日子,一个海南人民奔走相告的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下称“4·13重要讲话),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这一历史性的决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海南的厚爱和期望,是新时代中国彰显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决心的重大举措,更是海南在更高起点、更深层次探索新的改革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

翻开中国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的历史画卷,凝望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你或许会说“上世纪80年代看深圳,21世纪10年代看上海自贸区”。今天,我们可以坚定地说:新时代改革开放看海南!在历史长河中,人的一生如白驹过隙,每个人都渴望有机会提升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理想。新时代,900多万海南人民能亲身参与海南自贸区(港)建设,有幸在海南这片热土上耕耘奉献,是难得的人生机遇。面对机遇和使命,我们是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还是投身时代、勇立潮头,去实现人生的价值?是急功近利、投机倒把,还是保持历史耐心,将一张蓝图绘到底?是因循守旧、犹豫不前,还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全面推进海南新一轮改革开放?

众力并则万钧举,人心齐则泰山移。成就伟大事业,需要所有人的勠力同心。新时代,改革的号角再次吹响,雄伟的蓝图已经绘就,紧促的战鼓催人奋进。抓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凝千万人于一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下称中央12号文件)精神上来,破除体制机制的藩篱,充分发挥全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试验平台作用,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实际行动不负习总书记的厚望、不负党中央的重托。

站位全局,强化使命担当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站位全局、强化使命担当是一种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精神,无论设立国际能源、航运、大宗商品等交易场所,还是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整体提升海南综合竞争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每一项事业都不可能依靠某个部门单打独斗地完成。只有树立“一盘棋”思想,团结协作,合力攻坚,才能办成海南全面深化改革的大事,才能解决数不清的难事。毫无疑问,海南的全局就是使经济特区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改革开放的试验平台、改革开放的开拓者、改革开放的实干家,使海南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标杆。“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尤须待阖棺”。面对改革发展的宏伟全局,面临“后发赶超、推动跨越、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完成国家使命”的艰巨任务,不论岗位差别、官职高低,都要胸怀全局,牢记人民群众的期盼和重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精神的深刻内涵,主动把本职工作放到海南自贸区(港)的全局中去,坚定理想信念、更新知识观念、掌握过硬本领,更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正能量,激励900多万海南人民矢志不渝、不懈奋斗,让海南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

解放思想,破除体制机制藩篱,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思想的指引。有积极的思想才会有积极的行动,有思想上的“破冰”才会有行动上的“突围”。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陈旧的观念、僵化的思想作斗争,“思想解放—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突破”成为开启每一段改革新航程的必然选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需要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如果我们没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不能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有突破性的改革举措,将蓝图变为现实。

“关山初渡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三十而立的海南,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要实现改革大突破,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既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又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既开拓创新又不断总结完善,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带动全国改革步伐。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其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必须敢于较真碰硬,勇于破难题、闯难关,在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上再啃下一些硬骨头,强化改革举措系统集成,科学配置各方面资源,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

励精图治,审慎务实常忧患

忧患是发展的“清醒剂”。经过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的艰苦奋斗,海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设自贸区(港)的决定,意味着海南正迎来继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跨越式发展的第三次机遇。在看到成绩与机遇的同时,我们更要审视自身的现状、成绩背后的差距和问题,励精图治,才能高高举起全国改革开放标杆的大旗。

必须看到,海南经济发展与国内许多省市尚有明显差距,2017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GDP)4462.5亿元,在31个省级行政区里排名第28位,相当于广东省的1/20,还不及北京朝阳区。

必须看到,国家设立的上海等11个自由贸易区的开放程度已走在我们前面,在发展国际贸易、金融服务、高端制造、海洋旅游等产业方面进行探索并积累了先进经验,同时也存在一系列挑战,刚刚启动自贸区(港)建设的海南,不能寄望“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

必须看到,当前上海、武汉、西安、南京、杭州、郑州、珠海等一二线城市,正举全市之力,以更为宽松的户籍政策、更大力度的资金扶持、更加便利的住房保障、更加宽广的事业平台、更为贴心的社会保障等政策招才引智,大打人才争夺战,为下一轮城市发展积蓄人力资源。

必须看到,内地发达省份正从“县县通高速”迈向“县县通高铁”,海南环岛高铁尚未接入内地高铁网络;海南高速公路路网密度仅为225公里/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23位;环岛东线和中线天然气管网还未铺设;居民用水用电保障渠道单一,停水停电仍时有发生,基础设施短板还制约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人,不患尊卑而患不立,建设自贸区(港)需要全省各级领导干部上下一心,形成合力;人,不患进退而患不振,建设自贸区(港)需要全省各级领导干部振奋精神,百折不挠;人,不患顺逆而患不行,建设自贸区(港)需要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在探路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光荣征程中励精图治,切实把深沉的忧患意识,转化为坚定不移的发展信念,转化为攻坚克难的无畏勇气,转化为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转化为推动各项政策落地的具体行动。

不说空话,只争朝夕,苦干实干

“经济特区要成为改革开放的实干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只有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殷殷嘱托,无不深刻昭示着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路径——不说空话,只争朝夕,苦干实干!

蓝图再好,最终要靠干出来。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空谈理想信念、远大前景,改革开放就难以取得好的成效。1980年代国家宣布设立五个经济特区,30多年过去了,深圳已发展成为超大城市和高科技创新中心,但同时被宣布为特区的汕头,今天的经济实力还不如一些沿海地区的普通地级市。过去40年的历史证明,一个地方享受到国家的优越政策固然重要,但干部求真、务实、重干、创新的作为与担当,才真正能使这个地方领跑发展竞争的“马拉松”。按照中央12号文件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海南要在2025年初步建立自由贸易港制度,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2035年自由贸易港的制度体系和运作模式更加成熟,营商环境跻身全球前列,要干的事千头万绪,任务极其繁重,时间非常紧迫,靠喊口号建设不成自贸区(港),“等靠要”更“聚”不起四方人才,我们必须只争朝夕、努力拼搏,一步一个脚印去闯、去干、去搏。

“为了理想,就需要有实践力量的人”,马克思这句名言,至今仍给人以深刻启迪。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树立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标杆,需要千千万万“有实践力量的人”迅速行动起来,靠实干建真功,以实效论英雄。开弓没有回头箭,承载国家使命的“海南号”列车正朝着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目标日夜奔驰,我们必须抱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以“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实干担当,一任接着一任干,一茬接着一茬干,早日绘就壮丽蓝图。

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海南改革开放再出发,需要拥有不竭动力,必须焕发蓬勃活力。这种活力和动力,根本上来自于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回首全国的改革开放历程,从当年小岗村的手印,到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浦东开发开放平地起高楼,到如今自贸区(港)绘就蓝图;一项项改革破冰、发展前行,都因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积极参与,而拥有强大动力,都得益于一个个普通人激情燃烧、创新创造的涓涓细流,才汇聚成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代大潮。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这种期盼,既是改革开放的行动方向,也是深层次的潜力和动力。在自贸区税收优惠下,进口商品、汽车、医疗设备等关乎民生的生产生活资料价格将大幅降低,海南老百姓花相同的钱,就能得到更好的服务;外资旅行社入驻自贸区,享受税收优惠,旅游线路更为丰富、产品价格更加优惠,海南老百姓出境旅游“说走就走”将不再遥不可及;设立海南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致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将为海南本土大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创业平台,为海南百姓创造更多的国际化就业岗位;设立外商独资的娱乐场所,允许设立外商独资演出经纪机构,海南老百姓在省内即可享受丰盛的文化盛宴……凝千万人于一心,需要创新宣传方式,深入研究分析自贸区(港)建设给海南人民生产生活所带来的美好变化,深入村落、社区、工厂、企业、学校,以群众化的语言集中开展多形式、高密度的宣传报道,激活一池春水,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自发支持、主动投身自贸区(港)建设的原生动力。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只要让改革开放的种子在每个角落、每个人心中落地生根,充分尊重并调动每个人的参与感和积极性,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国家就必能焕发出蓬勃的创造活力。海南今天的一切成就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海南未来的发展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我们必须深深扎根人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特别要尊重基层首创,调动基层推进改革开放的积极性,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力量的同频共振,把蕴藏在基层干部群众中的活力充分释放出来,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造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如此,海南建设自贸区(港)的事业,就没有过不了的坎,就没有攻不克的难题,就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

猜你喜欢
海南改革开放建设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加强自身建设 增强工作实效
强化使命担当 建设“两个机关”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海南杂忆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59国免签游海南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