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2018-11-18 21:04路红艳
中国国情国力 2018年1期
关键词:工业化服务业智能化

◎路红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时着眼于未来,提出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这两个阶段目标,需要把握未来30年科技产业革命发展趋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通过产业创新保持国际引领、导向和控制地位,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识化、智能化现代产业体系。

未来30年科技革命发展趋势

当前,全球创新活动日趋活跃,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与以往历次科技产业革命不同,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显著特征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深度发展及其与生物、能源和材料等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及群体突破,并促使产业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未来3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技术领域不断突破和相互融合,将成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推动产业向智能化、网络化及绿色化方向演进和发展。

1.信息技术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地位将继续提升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3D打印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将推动人类社会由信息时代迈入后信息时代、智能时代。

2.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获得突破性发展

基因测序、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子靶向治疗及远程医疗等技术大规模应用,合成生物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

3.智能化和低碳化的新能源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全球范围内天然气、核电、水电、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等低碳清洁能源将大幅增加。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预测,到2050 年清洁能源份额会达到65%。

4.先进新材料技术得到广泛开发和应用

以纳米科技和量子点技术、石墨烯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技术展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

5.科技创新出现全球化、多极化趋势

全球创新中心分布日趋分散化,创新生活实验室、制造实验室、众筹、众包及众智等新型创新平台和模式不断涌现,创新活动呈现开放化、网络化和集群化趋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对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影响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与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及新材料技术的交叉融合,将对全球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颠覆性影响。

1.三次产业高度融合、边界模糊

在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背景下,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产品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无法分割,传统的行业界限将逐渐消失,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现代产业体系加速重构,传统统计意义的三次产业结构数量比例关系将无法度量产业现代化程度。

2.“五化”成为现代产业体系新特征

在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推动下,现代产业体系发生重大变革,传统产业加速升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并呈现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服务化和知识化发展趋势。

(1)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着制造业产品、装备、工艺、管理和服务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不仅会促进制造业发展,也将促进制造新业态产生。

(2)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的结合,使得制造业研发设计、产品生产及销售管理等全链条网络化,生产布局更加分散化、工厂规模更加小型化,引致产业链分工发生巨大变化。

(3)新材料、新能源技术和低碳技术在产业发展中广泛应用,对减少产业发展的能耗和碳排放、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低碳化将发挥更大作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将进一步成为全球产业创新发展的方向。

(4)服务化不再单纯是服务业比重上升并占据主导地位,而更多地体现在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技术融合方面,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服务日趋重要,生产过程服务化趋势增强。

(5)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将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并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创新和应用,知识创新将推动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使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知识化特征。

3.生产方式、制造和服务模式加速变革

在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背景下,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智能技术日益渗透融入到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的全过程,将推动产品的生产过程产生重大变革。

(1)研发设计技术的数字化、网络化及智能化日益明显,设计环节和制造环节之间的时间缩短,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成本将大幅降低。

(2)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方式成为主流。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智能材料与3D打印结合形成的4D打印技术[2],将推动制造业由大批量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和绿色化水平,促进制造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

(3)全球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以及服务交易等资源配置体系加速重组,异地设计、就地生产的协同化生产模式将被广泛接受和采用,制造业分享经济、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及精准供应链管理等将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体系。

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战略部署及发展方向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生产国、工业制品出口国和制造业中心,正在从以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自2010年起我国已连续六年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高铁、核电、工程机械和通信设备等领域已具备全球竞争力,形成了若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风力发电设备、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等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1.6%,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分享经济、平台经济和协同经济等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从工业化阶段的经验性判定指标来看,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完成工业化仍是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任务。按照工业化理论,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受不同的要素驱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而工业化后期阶段则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活动。这意味着未来30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驱动下,伴随技术创新的大规模爆发,我国工业化进程将加速推进。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通过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实施新型再工业化战略,以及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使工业化先行地区带动工业化后发地区,推动落后地区工业化加速赶超发展,进而实现整体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预计2030年前后,我国将在总体上完成工业化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因此,未来30年,我国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以世界科技强国、制造强国为目标,以全面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为着力点,构建知识化、智能化和服务化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1.战略部署

未来30年,要通过实施“信息化引领、智能化崛起、绿色化转型和服务化融合”四大战略,以更快的速度、更科学的方式、更低的风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1)信息化引领战略。未来30年,随着信息技术深度应用和超加速发展趋势,我国将从“信息化支撑工业化”阶段迈向“信息化引领工业化”和“信息化主导”阶段。要坚持以现代化为目标、工业化为基础、信息化为主导,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信息技术与新能源、纳米材料、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技术融合,拓展信息技术应用空间,带动产业创新能力、质量和服务水平、品牌影响力和国际规则主导权全面提升,推动中国工业由2.0和3.0向4.0和更高形态跃升。

(2)智能化崛起战略。顺应信息化和新技术融合发展趋势,推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加强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加强机器学习、智能机器人和人际交互等前沿领域研究,推动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智能机器人及可穿戴设备等智能产品和设备应用,促进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实现以智能化为支撑的大国崛起战略。

(3)绿色化转型战略。顺应能源革命和绿色革命发展趋势,加快高效节能技术、互联网与分布式能源技术、智能电网与储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技术研发,推动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构建绿色能源供给体系,解决能源消费瓶颈问题。推动产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实现产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4)服务化融合战略。顺应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的经济服务化趋势,推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深入融合发展,形成现代农业、工业与服务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防范金融化、制造业空心化等先行工业化国家出现的问题,实施“新型再工业化”战略,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服务型制造向专业化、协同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改造提升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引领服务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大力培育知识型、网络型和分享型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品质和效益,全面实现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

2.发展方向

工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未来30年,在我国全面完成工业化并逐步迈向后工业化阶段的过程中,要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围绕制造强国建设,构建与后工业化阶段相适应的知识化、智能化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1)构建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新型制造体系,推动制造强国建设。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互联网+”战略,以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和绿色化为方向,全面推进制造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一是强化智能制造发展,推动信息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生产,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重塑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3]。二是大力发展众包设计研发、网络化协同制造、云制造和分享制造等制造新模式,构建开放创新的制造业互联网生态系统,增强对全球产业链、创新链和需求链的整合能力。三是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入融合、协同发展,强化创新和知识资本的价值创造与整合运用,大力发展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组织创新和效率提升。四是加快新型绿色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开发应用,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低碳化,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快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构建绿色能源体系。

(2)构建知识型、网络型、分享型服务业新体系,推动服务经济大发展。准确把握后工业化社会的特点,面对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转型的大趋势,构建知识型、网络型和分享型服务业新体系。一是大力发展以科技服务业、“互联网+”和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密集型的知识型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向高端化发展,实现从现代服务业向知识型服务业转型。二是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服务业态和平台,推动网络集成服务创新,实现服务内容标准化、服务流程系统化、服务人员规范化和服务资源社会化,提高服务效果和质量。三是顺应分享经济发展趋势,推动住宿、餐饮、交通、教育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以及旅游领域分享型服务新业态发展,积极拓展分享型服务业新领域,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着力满足新一代中产阶级服务消费需求,促进服务经济大发展。

(3)推动精准化、网络化及生态化农业发展,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农业精准化、智能化、网络化、生态化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一是大力发展大数据与农业相结合的精准农业,利用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推进精准耕种、精准灌溉、精准病虫害防治和精准销售等,提高农业作业的精准化、高效化。二是利用“互联网+农业”思维整合耕地、播种、施肥、收割、存储、育种和销售等农业产业链各环节技术和信息,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促进农业全产业链网络化升级。三是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利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推进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的发展,着力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4)以知识、信息作为驱动要素,构建创新型、融合型产业新体系。在推动新型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要顺应产业融合趋势,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创新能力为导向,将信息、知识等要素更多地注入到传统产业体系中去,强化不同产业渗透、融合和知识技术创新对产业创新的作用。一是加快推动产业间和产业内融合发展,推动功能集成、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大力发展具有知识化、智能化和服务化特征的新型产业、新型模式和新兴业态。二是推动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他产业渗透、融合,培育新的产业形态。三是以培育创新型融合企业为主体,构建有助于产业融合发展的自主创新体系,为融合型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1]亚力克·罗斯. 新一轮产业革命——科技革命如何改变商业世界. 中信出版社,2016.

[2]白春礼. 创造未来的科技发展新趋势. 人民日报. 2015-07-05.

[3]路甬祥. 中国智造与中国创造. 全球化,2016,(9).

猜你喜欢
工业化服务业智能化
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做好服务业 做强鱼文化
迈向智能化:艺达电驱动高端制造之路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论智能化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典型应用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