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与缺憾:北京卫视《向前一步》节目评析

2018-11-19 14:26丁小鹏
记者观察 2018年20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卫视辩论

文 / 丁小鹏

2018年6月29日开播的北京卫视《向前一步》栏目,在荧屏上众多娱乐类节目中独树一帜,吸引了业界关注的目光。它被称为是北京卫视“第一档人和公共领域沟通的节目,第一档城市公民与公共政策对话的节目,是中国第一个公民课堂。”这种定位和内容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截止到笔者发稿前,《向前一步》播出的节目内容主要涉及拆迁安置补偿、违章建筑整改等几大类。节目播出后,社会反响较大,人民网等众多媒体点赞,国家广电总局也向全国推荐了这个节目。

一、节目四大亮点

笔者认为,《向前一步》这个节目的成功之处有四大亮点:

(一)立意高

节目旨在“建立公共意识,目的就是给更多人进行公共政策的解读,最大程度释放公共政策的善意。让市民成为公民,让我成为我们,让孤岛连成大陆。”节目立意指向的是“公共”,而不是“八卦”。而“公共”同样可以有收视率、影响力。

(二)模式新

节目演播室设在一个篮球馆内,“球场中线”隔开了分庭抗礼的双方。节目组希望双方可以在开放、自由、平等的氛围下辩论互动,节目中一旦一方被说服,便可以跨过分界线,向前一步,表示矛盾得到解决。

此外,每期节目都邀请100名观众参加,根据现场的问题,开启了全员参与的“用脚投票”方式,实现了跨越“分歧线”的互动模式。该节目的监制邵晶说:“我们围绕篮球场这个场景,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以公民说服公民的方式,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放到台面上讲清楚,最终通过充分辩论获取一致意见,达成和解。”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对公民普及公德意识的过程。

(三)操作准

在具体操作层面,节目组选人准,选的都是敢说、能说、性格鲜明的人物,他们大多直言不讳,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希望合理诉求得到满足,人物性格真实可爱。在节目呈现结构上突出了矛盾,问题的展开和解决也很有层次,吸引了受众的广泛关注。

(四)效果好

《向前一步》每期的净时长是一个小时,相比民生新闻仅有短短一两分钟的时长,它的篇幅足以满足把一个政策掰开了、揉碎了仔仔细细地讲清楚。受众对于这些政策有哪些疑惑,节目现场的政府工作人员、城市调解团都可以有针对性地解释清楚,使得公共政策的传播不再是单向的、语焉不详的,变成了双向互动的、结合具体案例的。这种传播效果显然更加理想。

另外,《向前一步》特别注意政府工作人员的气场重塑,政府工作人员在解答、辩论的过程中态度柔和、有理有据,通过纪实拍摄的方式,展现了政府工作人员工作的真实状况。

二、批评不容忽视

然而,在业界、官方、主流媒体对《向前一步》节目叫好不断的同时,也不忽视受众对这个节目的不满、批评的声音。这些声音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

第一,不满节目组“丑化北京人形象”。例如网友“初秋”在百度帖吧中留言:“这个节目是充分的把我们北京人作为全部的节目主体来制作的,呈现的全是我们这些底层的北京人的劣根性,他们的出发点是宣传善良和道德吗?”

第二,不满节目组站在政府一方说话,“挤兑”老百姓。例如,网友“原子弹向我飞来”在百度帖吧中说“今天看了一集找了一帮老头老太,很有煽动性,但主持人的立场不是中立的,这样会让人质疑节目的公平性”。

节目中,部分公共政策反对方的代表往往只有两三个人,看起来会让受众认为其人数上处于劣势。另外,参加节目的大多是普通老百姓,并没有相关专业背景,难免在辩论交锋中处于下风。这在观感上也会刺激普通观众。

三、“公共电视”的未来趋势

在新媒体勃兴的大背景下,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收视率、影响力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在这种形势下突围、重生?笔者认为“公共电视”是一条可选的出路。做好“公共电视”,提高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在这方面北京卫视《向前一步》迈出了一大步,给全国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卫视辩论
论中国法院执行公共政策的价值逻辑
公共政策社会心理逆效应原理
——基于心理控制逆效应理论视角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东南卫视 海峡卫视 美食纪录片《下饭菜》专家点评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二轮剧”霸屏卫视黄金档 新剧仅占1/3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公共政策不能如此势利